湖北省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合作与共享研究

2014-04-17 19:16张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

张静

摘要:分析了湖北省高校科技人才的资源现状和共享现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构建科技人才资源合作与共享平台的方式。

关键词:高校科技人才;人才资源;人才共享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5002

1湖北省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湖北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明显。全省共有普通高校89所(其中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27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等职业学院51所),独立学院31所,普通高校总数居全国第2位。在校研究生8.26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18.49万人。在校生规模居全国前列。

学术队伍整体实力强。高校高职称人数多。全省高校专任教师7.11万人,其中正高7561人、副高21009人,均居全国第四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

高校高学历的人数多。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652人、硕士学位22515人,位居全国前列。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

高校高水平的人数多。到目前为止,在鄂“两院”院士总人数达到63人(其中:高校33人、占61.1%,科研院所15人、占27.7%,其他6人、占22.2%),在鄂高校“两院”院士总人数居全国第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3人,居全国第4位;“新世纪优秀人才”有215人,数量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高校“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居全国第3位;国家“863计划”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6个,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2人,居全国第4位;楚天学者89人。高层次杰出人才在我省高校教育、科技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2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现状

为了了解湖北省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现状,本研究选取六所高校,分别为武汉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武汉理工大学(“211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市内普通本科院校)、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高职高专)以及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市外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等六所湖北省内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

笔者选择以上六所大学,因为其分别在高校的层次、专业、特色上皆有一定代表性,较能体现湖北省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并且在研究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上可以体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人员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参与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理工大学明显高于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语言文化学院等院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和湖北师范学院的科研参与度高于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科研参与度高于湖北师范学院。说明“985”和“211”工程的院校的科研参与度明显高于一般普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参与度高于高职高专的院校,武汉市内院校科研参与度高于武汉市外的院校。

相比其他省市,在高校科技人才的数量上我省占有一定优势,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省高校科技人才深层次断层、人才结构不合理、科研队伍较不稳定、科技人才归单位部门所有,科研力量分散,条块分割。个别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带头人后继缺人等问题严重,这些因素都将制约我省高校科研的发展。要将我省高校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起来。首先必须要将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结构、总数和分布等状况全面掌握,其次依据人才资源的现状,运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整人才结构,使我省优化高校科技人才配置情况,准确把握人才共享信息,完善人才共享制度,促使人才共享平台积极有效地运行。

我省高校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情况不佳主要表现在:

(1)校际间的科技人才合作较少,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高校。

(2)校际间的科技人才信息较少,没有一个有效的宣传平台。

(3)科技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高校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的数量不足。

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严重缺乏;科研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仍然被省外占领;科技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

通过比较我省和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区域统筹管理模式、历史演进过程、运行机制等方面,较易看出,现今我省高校科技资源的合作与共享还处于市场配置初级阶段。我省和北京、上海、江浙等我国发达地区对比,我省政府职能更偏重于利用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形式进行宏观调节。总体来看,决策重心偏高,高校的自主决策能力差,并且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历史原因对于我省高校科技资源合作与共享还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运行机制、决策手段、政府统筹管理方法上有诸多体现,这使得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既不和国内基础条件优越省份的区域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类似,也不和市场经济改革前分级而治、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格局相类似,而是将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渡时期的资源配置特点体现了出来。于是高等教育自“条块分割”的非区域资源配置而向“条块有机结合”的区域资源配置变化的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倾向。

3湖北省高校科技人才资源合作与共享的问题存在原因

3.1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组织机制不健全

我省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情况较为不理想。高校教师通常都是一边从事科研,一边教学。当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是对教学科研人才实行了“单位制”式的管理,即以专业学院为单位对教师进行人事管理与考核。这使科技人才资源被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严重,使较多具有相近研究领域的专家被分布在不同的专业学院。

3.2高校人才管理体制不合理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高校人才资源“社会化”提出新的要求。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人才按计划分配、安置,人才归属于一个单位或是一个部门,这就让单位与人才有了依附关系。人才的流动须按计划来调配,一般说来是一次分配定终身。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省份,具有科技经济发展较为不平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在科技资源区域布局上显得更为明显。高校科技人员在区域分布上也存在东西失衡、南北不均的现象,并且还受客观环境的一定影响,我省人才队伍的规模及素质还不能适应所在地区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人才所集中的地域方面,武汉作为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科研人才。据相关资料显示,武汉地区集中了我省近90%的科技人员,75%的科技经费,60%的科技信息资源,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的中心。对比下来,我省其它地区的科技资源占有率极少,尤其科技人才资源上极为稀缺。

3.3高校科技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不甚合理

我省高校科技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不甚合理。一方面有的专业科技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人才数量存在短缺,其中在工科类的电子、通信、机械、工业自动化、汽车工程和计算机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最大。湖北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省现有人才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需求不适应造成了科技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近些年高校扩招,在所调查的六所高校问卷中显示:有部分高校师生比高达1:19以上(教育部规定合理的师生比一般为1:14),高校教学任务重,必然其在科技工作的投入上受到影响。并且部分高校科技人才在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还较低,特别是有国际化背景的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高,并且一个专业“四代同堂”、“近亲繁殖”等现象还存在于大多数高校。少部分高校把科研学术人才转岗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比例过大。这都使得我省高校科技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3.4高校科技人才激励和评价制度还需完善

由于当前对教师科研工作的业绩考核标准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使得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的时侯,缺少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回报的动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根本形成。他们过多地考虑每年度到校科技经费数额,过多地考虑技术要求和学术要求,对市场的需求由于考虑不足而知之较少,造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无法与技术市场有效对接。除了由用户支持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较小范围以内获得使用以外,绝大部分的研究开发项目在成果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或是获得某些科技奖励之后就算完成任务,科技投资的效益回报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未能被职称评审机构纳入考核范围,导致科技人员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来对待困难的推广应用工作。一定数量的本应拥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新成果也因此失去了最佳时机,没有及时获得有效地推广及应用,所有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成了无用功。

高校当前采取的科研激励机制应该将成果的质与量以及短期成果与长期成果的关系不断进行研究。各高校在所实行的科研激励办法上各有千秋,然而其均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如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教材数)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还将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于奖金、津贴、职称晋升等一系列个人利益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以是否在CSSCI或SCI期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为博士生是否能按时毕业的前提。在此科研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近年来各高校在科研论文数量上确实有了大幅上升,但其中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论文的质量应怎样考察和计算难以列入考核指标,从而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外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国际上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数量却是凤毛麟角。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固然也出现了很多教授及副教授,然而其中必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实际科研水平较低和科研创新能力缺乏的人。

4构建科技人才资源合作与共享平台

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是人才。高等院校是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所以尽管我国人才济济,但仍然呈现出向高校系统聚集的现象。众所周知,只有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独特的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进而逐步增强科技竞争力。然而,成功抵达科学事业的巅峰,并非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遵循既定的规律。至于如何高效发展科学技术,具体有以下两种渠道:首先,积极吸纳科技人才是前提条件;其次,精心培养科技人才是重要途径。毋庸置疑,尽可能多地招收一批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无疑为科技资源的顺利拓展注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高校科技资源的正常运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一般需要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从思想理论上重视,即突出合理配置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必要性;随之,则需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即为高校科技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塑造湖北省综合素质性的科技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罗辑壮,王广飞.对中国高校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对策的探讨[J].学术交流,2003.

[2]曾宪军,杨邦维.高级人才资源共享的探索与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2005,(4)

[3]姜延红,耿丹.创新体制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J].理论界,2003,(6)

[4]王卓君.长三角一体化推动高教联动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8.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优化黑龙江省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思路
外宣媒体传播阵地建设研究与思考
陕西“追赶超越”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格局建立与作用发挥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基层女干部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一个县级市的调查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