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14-04-17 19:22陈华王章郡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乡村旅游

陈华 王章郡

摘要:渝东南山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民族特困地区,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的重难点。乡村旅游的开发是实现旅游扶贫的关键。从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的资源、区位、资金、政策等基础条件着手,进而研究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最后分析该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渝东南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5301

0引言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较为成功的有法国的“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整合”模式、英国的“多景点联合互补开发”模式、美国的“乡村旅游基金(NRTF)支持模式”、日本的“生产、研发、休闲一体化农业农园模式”等。中国自1986年成都首个农家乐“徐家大院”诞生后,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成都模式、贵州模式、北京模式等典型模式类型。相比之下,处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地带的渝东南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肩负着旅游扶贫和城乡统筹的政治使命。基于渝东南在资源、区位、资金、政策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对于深度剖析问题、设计开发路径意义重大。

1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洞穴、峡谷、草原、冰雪等是重庆主城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苗寨、吊脚楼、风雨桥、花灯、西兰卡普、摆手舞、啰儿调、哭嫁等更为渝东南民俗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载体。目前渝东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

1.2区位交通

渝东南是重庆“一圈两翼”中的东南一翼,与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接壤,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受大湘西旅游带、黔东南旅游带的形象遮蔽,以及远离客源市场,渝东南区位劣势突出。随着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相继开通,乌江航道整治和国道319线改造完工,渝东南交通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乡村旅游驶入了快车道。尤其是黔江舟白机场投入运营,武隆南方喀斯特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渝东南旅游集散双中心开始显现,旅游客流迅速增长。

1.3资金投入

由于渝东南地处民族特困区域,社会和政府投资不足,从而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开发进程和旅游质量。近年来,渝东南整合农村建设、村庄改造、高山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扶贫等多项资金,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目前,渝东南启动乡村旅游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88.89亿元,项目用地191595亩。

1.4政策支持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集老、少、边、穷等特征与一体。除了享受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特区等若干优惠政策外,在产业布局、项目扶贫、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事业发展、金融信贷、税费优惠、财政转移支付、人才引进等方面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2009年,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提出重庆旅游发展“一心两带”的布局规划,确定了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渝东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2010年以来,重庆市政府更是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在这一背景下,渝东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迅速崛起。

2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2.1“农户自营”模式

农户自营模式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农户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多在景观突出地带、交通节点等地独立经营乡村餐馆、旅馆,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如黔江冯家渔滩人家、武隆茶园山庄、秀山花灯寨等。该类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模式,投入少,易开发,但吸引力弱,交通区位要求高。由于“农户自营”模式缺乏整体规划,低水平粗放式的开发,而且农户间相互模仿,很多地区忽视了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性受到了破坏,市场效果也不如人意。

2.2“政府+农户”模式

政府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详细规划,投入部分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按照相关政策和财政资金资助标准,引导农户集中迁建或原有建筑风貌改造,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或者移民新村新建与改造。农户参加政府组织的乡村旅游培训,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接受乡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一模式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项目中广泛采用。如彭水周家寨乡村旅游接待点、石柱石家石龙山寨项目、武隆新华村乡村旅游等。由于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2.3“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

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餐饮住宿联合运营模式,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立乡村旅游品牌。合作社对乡村旅游项目实现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宣传、指导、扶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户是主体,其以土地、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政府在基础配套、资金补助,信贷优惠,房屋改造等方面予以支持,实现经营者、投资者等多方利益共赢。

为了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重庆市扶贫办将过去全部用于补贴农户的经费分为两部分,其中50%仍然用于补贴农户,10%作为合作社的工作经费,另外40%则用作基础

设施改善,包括环境绿化、新增健身器材等。目前渝东南山区正积极探索发展该模式,如石柱黄水人家、彭水县长生镇、秀山县金珠苗寨等。

2.4“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由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具有相关能力的企业整体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中社区和农户拥有一些资源性产权权益,可通过公司和农户直接合作,农户既可参与公司统一运作下的部分项目经营,又可获取部分资源所有权收益,同时公司通过培训,吸纳农户就业。典型代表有武陵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濯水古镇蒲花河旅游度假区、彭水摩围山樱桃井等。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他模式资金不足的困境,有利于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但在渝东南山区的实践中农户参与程度较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利益链的底层。

3渝东南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产品结构简单、内涵狭窄

从开发现状不难看出渝东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资源支撑体系单一、缺乏综合性的整合开发,因而乡村意象表达不充分。例如以高山蔬果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农业景观型与重庆主城及其渝西板块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以农业功能为主,旅游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休闲农家型乡村旅游,消费内容多以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副特产为主。高山度假型观光、娱乐、体验功能欠缺。最具综合开发潜力的民俗村镇型也大多依附于大型景区生存。

3.2资源提炼不足、盲目模仿

渝东南虽然拥有大量近乎垄断性的特色资源,但自发式的农家乐开发和景区化的相互模仿,乡村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后,渝东南大量模仿,最具代表性的武隆木根村“开心农场”和黔江开元村“QQ农场”等均表现平平。在传统民族古村聚落的开发上,渝东南遍地开花。青石板、吊脚楼、木板房、摆手舞、六口茶、西兰卡普是各个民族古村的共性表达,而文化特色却表达生硬,缺乏个性。

3.3扶贫项目多、计划大于市场

重庆市政府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拨付扶贫基金打造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乡村旅游示范带。渝东南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这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空间上分布零散,远离市场,扶贫意义远大于旅游意义。从资金来源上看,项目大多由政府和村民投资,几乎没有公司进驻。因此在政府推动下,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可以勉强解决,建筑物修缮以及旅游功能导入难有资金,经营管理更是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17(4):4550.

[3]孙其勇.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对苏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借鉴意义[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421422.

[4]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119123.

[5]孙伶俐.贵州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探索[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6):216220.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乡村旅游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