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2014-04-29 00:06陈思玉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

[摘要]经济的全球发展带来文化的全球发展,文化和教育逐步开放导致我国社会中多元文化共存、复杂思潮泛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環境和思变的内部环境。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自觉形成、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  挑战  措施

[作者简介]陈思玉(1978- ),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苏  常州  213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5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高校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师生交流越来越频繁,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为载体,逐渐渗透进大学校园。同时,由于青年人聚集,对知识的天然渴求,倡导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一些外来的思想观念极易找到滋生的土壤,所以高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代青年大学生心智发展逐渐成熟,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个体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多元特色比较明显,具备了明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能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青年大学生离开高校进入社会后,再难以系统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此高校是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后一块核心阵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关系青年自身的成长和祖国民族的未来。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挑战

当前全球化蓬勃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正面临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我国文化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是我国文化教育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全方位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其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文化产业开放导致的文化产业体制结构转变和西方文化高度流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经济、资本和传播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掌握的网络信息资源,以语言、影视、音乐、书籍、游戏等文化形式为载体,加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力度。在资本主义文化产品大肆流行的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传播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现实中,资本主义文化产品对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超过60%的大学生喜欢欧美影视作品,而选择中国大陆影视作品的仅占10.34%。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市场主体利益”意识被唤醒。与改革开放初期一味拜金、拜物等功利价值追求相比,当代大学生被唤醒的不仅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对精神利益的追求也明显增强,但是这种追求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逐步向多重、多维结构转变。

(二)内部挑战

1.高校还没有切实把意识形态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从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部分党员干部存在“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想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当代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在我国实现建党100年和新中国建立100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将作为主力建设者全程参与。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因此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工作的主要对象。高校要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隐蔽性、迷惑性、长期性和渗透性有清醒的认识,要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联系起来。

2.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还没有充分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误区:一是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组织、宣传、团学以及思政教学部等部门的职责,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专属任务;二是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言,对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文王世子》中的“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都说明为师者应注重“道行皆修”“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道”“传德”尤为根本。这是我国古代所倡导的教师职业价值追求,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这里的“道”“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逐渐创新和丰富,对于高校而言,今日之“道”“德”,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激励当代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目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60%。③由于他们正处于家庭与事业成长的关键期,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导致他们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专业水平提升、轻意识形态养成。因此,培育当代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其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

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变”的特性不明显。首先,大学生在变,他们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知识和事物的理解不唯上、不唯书;其次,教育环境在变,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不仅来自于书本和教师的讲授,在“微时代”,大学生信息接收途径广泛,而且信息内容复杂多样;最后,教育内容也在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容等要素都在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应时而变。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现出三重三轻的特征: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考核、轻考评。教育者可以通过理论灌输,并且以考试的形式强迫学生记住条条框框的理论,但是不能强迫学生把这些理论铭记于心、践意于行。另外,意识形态教育具有排他性,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这与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复杂思潮泛起的现状是冲突的,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中进行“一元”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中国梦在国家、民族和个体三个层次的根本要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层面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改革开放的最新实际,由上而下、由内及外、由深出浅,促进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自觉形成、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而是要在很多张色彩不一的纸张上画出清晰明确的图案。如何利用纸张上的既有色彩来配合图案的形成,如何防范别人到纸上乱涂乱画,这都需要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是指导我们如何构思和采用什么样的技艺来完成画作,这个过程就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和我国现实中最伟大的实践。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从空间上来看,分校園环境和校外环境;从形式上来看,分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建设总体上来说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统筹规划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环境建设的软件方面包括学术环境、管理环境、舆论环境,通过校训、校歌、校标等载体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硬件环境包括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壁廊、雕塑等设施,以为校内楼宇、道路、桥梁命名等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二是积极监控网络虚拟环境。实践证明,网络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利远大于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能“谈网色变”,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便捷、快速以及普及等特点,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首先,高校可以通过积极监控、密切关注,对敏感的网络热点进行及时、合理的解读,充分利用正面信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利用负面信息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其次,高校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成果的数字化建设,以视频、音频以及漫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传播。最后,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对恶意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确保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不留意识形态教育的盲区和监控的死角。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施教者不限于教师,受教者也不限于学生,双方都具有主体能动性。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经过家庭、社会和中小学的初步系统教育,已经具备了自我理解、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学生要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作用。高校教师尤其一些年长的教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对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变化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他们可以用亲身经历告诉青年教师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高校目前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拥有海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他们经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两种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可以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的现实,更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他们把这种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后勤服务人员虽然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所表现出来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

《礼记·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齐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我国古人的价值追求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倡导,以及中国梦的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三个层次体现出一致的价值本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古人在这三个层次的价值追求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创新。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五四”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党的十八大用十二个词从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精辟的概述,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再次发展和创新;是借助科学工具、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实际,从中汲取充分的营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实践和创新。高校应该通过与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的合作,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营造一个多维、开放的育人环境。高校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名人故居,用我国辉煌的历史文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自我精神享受,而是要从中寻找今时今日仍有用的价值追求,从文化根源上找到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而近代以来又受尽屈辱。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这是一种精神动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这种精神动力,避免因民族感情的过度膨胀把学生带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高校还应该把学生带到科技馆、规划馆,以及经济、科技领域的展览会,参观现代文明成果展,用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告诉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以史为鉴,以今为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激励他们用笃实的行动把自我人生目标和国家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注释]

①付晓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DB/OL].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

012347581.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TY4Mjd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VaK2RxRnlublZMN0pWRjI2SE

xDOEdkVEVycEViUElSOGVYMUx1eFk=,2012-02-01.

②张潇文.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J].红旗文稿,2014(9):16-17.

③陳华文.如何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2(19):13.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制度建设研究
叽咕乐挑战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