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窘局是怎样造成的

2014-04-29 00:44
凤凰资讯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拉锯战示威乌克兰

近期,乌克兰局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大國“拉锯战”的影响下,乌克兰的处境愈加艰难。不管俄罗斯与西方的“拉锯战”最终赢家是谁,乌克兰都会元气大伤,成为牺牲品。

乌克兰自独立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以妥善解决,因此在发展中蕴藏着风险。政治上,乌克兰宪法将国家定位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多党制,进行自由选举。但在民主体制内,贪污、腐败等不良因素没有得以消除,反而不断发酵,干扰了政治进程。政府与民众之间未能建立起正常的沟通模式和机制。加之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民众往往不选择通过合法、和平的手段表达意见,而是动辄走上街头,暴力对抗。2004年,乌克兰爆发了 “橙色革命”。十年后,在西方推波助澜下,乌克兰因暂停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示威逐渐演变成一场反对派 “逼宫”和“夺权改制”的二次“颜色革命”。

乌克兰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事实上,乌克兰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乌是除俄罗斯外欧洲地区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资源优势突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在工业方面,乌克兰曾是苏联的重工业基地,在很多领域拥有高端制造技术和生产能力。另外,乌克兰地理位置优越,陆上和海上的货物运输通道畅通、便捷。

独立后,乌克兰试图进行经济转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事实上,该国的经济转型并不到位。2008年全球性危机爆发后,以出口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乌克兰受到严重冲击,国家濒临破产边缘。

另外,乌克兰难以在“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上做出决断。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后,曾试图在亲俄还是亲欧的问题上进行平衡,以达到左右逢源的效果。但从实践看,很难拿捏尺度。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签署了重要协议。

乌克兰的经验再次证明,一个国家必须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谋发展、促民生。国家需要凝聚力,尤其在外部形势充满挑战的背景下,更需要政府团结民心,凝聚意志,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复兴。

猜你喜欢
拉锯战示威乌克兰
The Thin Line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失控的乌克兰
第1108次示威
“高声”示威
亲历叙反对派首都大示威
新摩登时代
泰国示威活动突然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