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背后的现实秘密

2014-04-29 23:10
凤凰资讯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门道本领道理

一般人都把《西游记》看作是一部很好的神话小说,鲜有人知的是它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现实社会的处世道理。作者剖析了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出很多经国、处事、待人的经验和道理,又通过唐三藏取经的神话故事表现出来。所以说,名为“取经”实为“送经”。

取经者的社会人物原型

唐僧,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唐僧肉”,就是他的家产。这类人愚忠有余,灵活不足,死板教条,还自谓清高。

孙悟空,是一个江湖游侠,兼有商人、侠客、山大王、说客等等的特性。这类人社会交际面又广又深,支持者众多,社会经验丰富,临危不乱。

猪八戒,是一个典型的农民。知识浅薄、处世朴实、愚而不鄙,错而不恶。

沙僧,是一个典型的地主阶级的忠实仆人。虽然对于是非曲直自有主见,但是,维护主人是他的最高原则。

白龙马,是一个典型的奴隶。他没有发言权,只有做牛马的份儿。

这五个人,正好代表了构成地主阶级国家社会的五个基础阶级。而这五个人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信仰、处世方法等等,都各不相同。作者由此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经国处世的道理: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是自然现象,正因为千差万别,才出现各有所长的人才。怎样让各种人才,各用其长,就看组织者的方法高明不高明了。

为何让孙悟空从石中出生?

《西游记》中的五个取经者,作者对其来历都有个说明。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现实社会里一种人的影子。

孙悟空的“童年”,就是典型流浪儿童的写照。作者让孙悟空从石头中迸出,不只是为了“传神”,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逆境者的成长道理。在地主阶级国家的社会里,宗法制度、官禄世袭、子承父业、官官相卫等等,人缘关系、金钱关系盘根错节。在这种社会里,做什么事情,离了人际关系、人情关系,寸步难行。这样的社会风气,养出来的人必然都是些没有真实本领的腐败无能之辈。要让孙悟空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就必须让他脱离“世俗”,否则,他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西游记》揭露了现实社会弊端

《西游记》可以说,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例如,在取经之前,孙悟空是无往不胜的。而到了取经的时候,连太上老君的牛、原始天尊的狮子、牛魔王的儿子都打不过了?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作者的真实用意不是讲鬼神之道,而在于向读者传达现实有用的道理。例如,过火焰山的故事,重点不是怎样过火焰山,重点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道同时,对头可变为朋友;道不同時,朋友可以变为对头。

处在作者的历史条件下,他虽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的,更找不出解决不合理现象的正确办法。作者把社会上出现的一切现象原因,统统归结为“心”。作者认为:人行善、恶,关键在“心”,善、恶之别,仅仅一念之差。所以,《西游记》一书,始终贯彻一个“心”字。

看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不论从“门道”的角度看,还是从“热闹”的角度看,《西游记》都让人百看不厌。而看“热闹”的人多,看“门道”的人少。

猜你喜欢
门道本领道理
小透明,大本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谁的本领最大
谁的本领大
探寻360°全声场发声门道
道理
从美国商业补给服务合同看门道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