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2014-04-29 00:44张笑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以人为本语文课堂

张笑娟

摘要: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展积极的“双向互动”,诱导学生的主动投入;重视知识拓展环节,引领学生的练习巩固和自觉实践等多层面、多角度开展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以人为本;学习情趣;主体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谋取职业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打造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自身品味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庸俗化、功利化地低估了语文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进行知识讲述”的旧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学立足点上,应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应由侧重“传授知识”向侧重“能力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应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在教学空间上,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到:教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收效也显而易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具体做法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情趣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

本人主张语文课实践“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

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尤为突出,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融身于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声情并茂地讲解,语重心长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设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个人的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逐渐树立起“主角”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笔者在教读《再别康桥》一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找到徐志摩和剑桥大学的照片,到音响店找到电视连续剧《人间六月天》,用系统软件截录部分情景,还找到歌曲《再别康桥》作为朗诵的相配音乐,精心制作了课件《再别康桥》,此课件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因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诗歌理解力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精心制作课件,可以结合音、画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原来学生对诗歌有的深奥、难以理解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诗歌鉴赏的程式,积累诗歌鉴赏的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开展积极的“双向互动”,诱导学生的主动投入

有人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就叫做教学创新,但课改的目的不仅仅止于此,而是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并养成这种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使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我校的刘彩梅老师在上古诗《天净沙.秋思》一文时,以背诵古诗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一种作品能致力于学生个体情感的本真呈现,推崇个性化的写作应该成为新时期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用写作引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让作文的真实,成为个性生命的真实。这件事情,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谢辉《将德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J].湖南:《科教新报》2009年5月20日19版

[2]王金萍《高中作文教学窥见》[J].《教育研究论坛》2011,(16)

[3]赵桂珠《在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J].《写作》2011年18期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大附中八里街校区 541213)

留传百世”,接着在大屏幕上打出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请学生感受、鉴赏、感受、体悟,渐渐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才开始上《天净沙.秋思》正文内容,刘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判断、决定:

①“夕阳西下”是怎样的一种色彩?②“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在大屏幕上打出两种观点,其一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反衬出身在异乡的旅人对家乡的思念;其二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冷冰的,表现的是游子们孤苦伶仃和内心的孤独;③最后一句可否去掉“断肠”两字,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学生兴趣高涨,回答问题十分积极。比如第三个问题,有同学说:“‘断肠两字去掉好,去掉之后与上句“夕阳西下”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有同学说:“怎能去掉‘断肠两字?自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断肠”两字,如成语“肝肠寸断”、“断肠草”等,可见“断肠”两字在形容“伤心欲绝”的程度时非常贴切,去掉“断肠”两字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情感”……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诱发下,形成了争鸣的局面,群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四、重视知识拓展

新课标实施之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要求做好课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教学更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其一、活动式拓展。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在教读话剧《雷雨》节选前,让学生先观看电影《雷雨》,然后根据课文,利用课余时间排演话剧,在课堂拓展阶段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其二、辩论式拓展。如在教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文时,设计辩论话题“诸葛亮起用马谡究竟是对是错?”将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其三、情节补充式拓展。

总之,语文课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把课堂回归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其真正的主角,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长才干,收获美的熏陶,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简红光《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龙岩师专学报》1996年4月

[2]王义高《向凯洛夫教学论体系的挑战》;《读书》1983年7月

[3]张昌东《语文课堂知识拓展七法》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122400)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以人为本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