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筑设计构思

2014-05-30 19:53潘波涌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文绿色

摘 要: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研究绿色科技人文建筑设计。本文以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筑设计为例,进行了从构思到设计的详细铺展,突出了绿色、科技、人文特点。可以为相关工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科技;人文

引 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阶段,早在2012年初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快[1]。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需要足够的生产生活娱乐活动等空间与设施,这些都需要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建筑的建设需要耗用水泥、钢筋、砖石等建筑材料。所以我国在环境承受能力方面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土地资源瓶颈、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可回避,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能否通过创新的思路、精心的规划设计,达到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建设“绿色、科技、人文”的新型生态建筑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2~3]。本文以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设计为例对绿色科技人文建筑设计进行了尝试,从而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项目性质为某国家级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下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培训中心与综合办公楼等。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36980m2,项目估算总投资11781.49万元。本项目遵循“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在总体布局上结合时代特征,注重与周边区块相协调,体现该项目“国家中心”风格特色。

为节约投资,结合规划指标要求,本方案所有建筑均控制在24m以下多层建筑。

本项目的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基地为山地地形,部分山地需做保留,可建设用地的开间进深均有限,建筑需按地势排布,较难通过对称布局,方正排列等手法体现群体建筑的气势。

(2)从真正意义上考虑如何体现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尊重和保护。如何将保留自然景观与科创园区的景观相融合是本方案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2 主要设计思路

本着绿色科技人文建筑的设计理念,本项目的方案设计应解决两个重点问题:建筑群整体布局应彰显大气,以体现杭化院“国家中心”应有的气势;将基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最大化,与科创园区的景观相融合。

本方案以地块内水景为主要轴线贯穿基地内部,在南边基地主入口处汇聚与主入口广场合并,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敞的室外空间。综合楼,培训中心依靠山体排列,中间保留山体与主入口迎面相对,突出主入口通透大气,同时也形成了很好视觉延伸作用。考虑到南面经八路为主要道路,将实验楼几幢主要单体结合地势有序排列在南面,以此在科技园区主要道路上一眼就能领略到该项目“国家中心”的气势。北面山体较多,且有大片绿化带,将培训中心依山而建,结合山林庭院绿化布置,为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坏境,体现人文情怀。本项目建筑单体的造型不仅满足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有的“国家中心”的标志性,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景观利用的理解:建筑形体融合地势,通过中心景观带的层层跌水设计,营造景观轴线富有节奏的序列感。

3 建筑设计

笔者认为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文化和自然四者之间的关系,就想图1所示,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反应吴越文化的源遠流长,又要充分融入周围生态的大环境,更要突出建筑自身特色。

3.1 人文特色总平面布局

项目的总平面布局见图2。主入口位于经八路(见图2左下角),基地南侧,主入口内部的开敞式设计,体现现代、大气的风格特点,让人有进入后豁然开朗的感觉,体现了空间交流、宜人尺度的人文特色。

实验楼在基地的南侧依次排列,紧邻最左侧的经八路这一主要道路。培训中心、综合楼,工程实验室及阳光房布置在基地北面,依山而建。两幢实验楼依据地形,分别设置半地下室,做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以上功能建筑的布置均考虑了人的感受与人使用的便捷。

3.2 科技总平面交通设计

如图3所示,整体交通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本方案主入口位于经八路,基地南侧。在经八路的西端设一个次入口。基地内设消防环道,15m×15m回车场(图3中右上角红色正方形区域)地满足消防要求。

3.3 绿色景观设计

本项目基地内自然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见图4,不仅有基地内部山体景观,外部北面也有大片山体景观。设计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资源,对北面山林加以保留,健身栈道漫步其中。并通过主入口广场的人行流线与区块内中心景观带交融在一起。并且布置了多姿多彩的环艺,见图5。

3.4 绿色科技造型设计

鉴于本项目所处的地块位置与研发区的科技城行政服务中心相对,所以本方案造型以现代风格为主,在立面设计上以大面积的玻璃材质与其相呼应。同时又考虑到整体区块的青山湖特色,建筑单体统一采用了坡屋顶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起到阻隔外部气温的作用,冬暖夏凉,实现节约采暖及制冷费用。

整体风格简洁大气,避免过多的形体变化,而细部设计精致,耐人推敲。以即达到稳重大气又不乏细节的整体效果。

3.5 设计亮点

在设计中利用坡屋顶的优势收集雨水至蓄水池,供植物灌溉使用。并采用了建筑垃圾作为内部道路的基层和底基层,体现了绿色、科技的理念。

4 结 语

绿色科技建筑是解决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之一,是大势所趋。欧美在这方面起步早,发展快,而且成效显著[4]。我国应借鉴欧美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及人文特色,发展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绿色科技人文建筑,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正是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是有良好效果的一次成功设计。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剑波.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主要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03):167~169.

[2]汪维.生态建筑新技术引领材料新潮流[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4(01):34~36.

[3]李华云.建筑节能的紧迫性与应对之策[J].住宅产业,2006(06):110~112.

[4]张轶.中外建筑节能情况对比[J].节能与环保,2005(04):12~14.

作者简介:潘波涌(1971-),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人文绿色
人文
绿色低碳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人文绍兴
建筑设计的困惑
人文社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