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历史文脉,彰显宜昌特色

2014-05-30 21:18文鸿晨王晓红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宜昌传承

文鸿晨 王晓红

摘 要:旧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等,这些都是代表一个城市特色的无价财富。本文以宜昌市学院街片区改造研究为例,着重探讨了城市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学院街片区的价值重估,提出了片区改造的定位和目标,并探讨研究了片区的保护方式和改造模式,最后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期为管理部门实施学院街片区旧城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历史文脉;传承;价值重估;宜昌

引 言

学院街片区是宜昌古城的核心区,是城市文化之“源”、发展之“根”,近代历史上几次战争的摧残,使得宜昌古城的历史古迹损失殆尽,传统民居几近全毁。虽建国后城市规模日渐恢复,但大量富有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不复存在。目前,宜昌城内能作为城市文脉传承载体的仅剩学院街片区。因此,对片区的改造定位、保護方式和改造模式作新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1 改造重点及难点分析

(1)土地征收。学院街片区用地20.40hm2,以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总建筑面积高达42万m2,居住人口近1.4万人,人口密度高达6.86万人/km2,整体拆迁安置难度巨大。

(2)传承历史文脉。学院街片区是宜昌城内最具历史价值的片区,是保存较完整、还未整片开发的老城区,是体现宜昌城市文化、展现老宜昌生活气息的唯一体现地。片区改造中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和彰显城市特色是最大的难点与挑战。

(3)弥补城市功能。宜昌作为旅游城市,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设施非常缺乏,造成中心城区成为游客的“周转站”,致使中心城区旅游呈现“旅游空心化”现象。学院街片区地处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城市重要功能区之一,片区改造必须承担起解决宜昌旅游“空心化”问题的历史重任。

2 学院街片区旧城价值重估

2.1 过 去

(1)学院街旧城是宜昌文化中心

学院街是见证宜昌历史变迁的核心区域,见证了开埠前六一书院等书院文化、佛教文化,经历了宜昌自开埠以来航运的发展、转口贸易的兴旺、城市规模的拓展,是宜昌历史文脉的沉积所在,是历史上宜昌有别与于其它城市的特征所在。

(2)学院街旧城是宜昌的政治中心

宜昌东门曾是宜昌历代府衙的坐拥之地,成为古宜昌城的行政中心,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符号,达官显贵云集出入的上流场所。

(3)学院街旧城是宜昌经济中心

东门曾是宜昌最古老的商业起源,由一座城门的开辟形成了城市商业街道的雏形,凝结了宜昌原始的商业记忆。古有“日有千人拱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桅灯)”的繁荣景象,今天“大东门”一带仍是相当繁盛的商业街市。

2.2 现 在

(1)唯一体现传统宜昌色彩的最后一块阵地

宜昌城内所剩土地资源已非常有限,但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任务却依然巨大。目前,学院街片区是保存较完整、还未整片开发的老城区,是凸显宜昌城市特色、展现老宜昌生活气息的唯一体现地。

(2)城市形象的最佳展示窗口

随着宜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宜昌城市地位和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地处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学院街区域承担的各种社会事务活动已越来越多,尤其是学院街片区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地段且紧邻滨江公园,是宜昌对外展示城市风貌的最佳窗口。

(3)城市功能区的联系纽带

学院街片区处于西陵一路金融街、解放路商圈、铁路坝商圈之间,周边有紫金城、欧洲城、美岸长堤等高档住宅,它是城市功能区的纽带,周边商业氛围浓厚,是市民从事城市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

2.3 未 来

(1)学院街片区是保留城市记忆、展示城市特色的窗口

城市政府、普通大众都希望把城市文化的“根”和“源”留住,而纵观宜昌的旧城改造历程,可以承载城市文化的区域已经不多,而学院街片区厚重的历史底蕴、自身良好的区位等使其成为保留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特色的窗口。

(2)学院街片区承担着完善城市旅游及服务功能的要求

从宜昌旧城改造的历程来看,以往的旧城改造完善了部分城市功能,但与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定位相匹配的旅游服务功能仍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旅游功能空心化格局的改变需在旧城更新中寻找新的奇迹与突破。

3 改造定位与改造目标

3.1 改造定位

基于对学院街片区的价值重估,并吸取国内及宜昌旧城更新改造经验与教训,结合宜昌城市发展目标,学院街片区战略定位应从增加城市文化内涵、重点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彰显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确定学院街旧城更新改造的战略总体定位是:学院街片区是宜昌市展示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区域,是城市旅游新景点,以旅游服务、休闲娱乐功能为主,兼有高尚居住、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3.2 改造目标

(1)建立符合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人文新风貌,实现历史风貌及传统文化脉络的延续,提升文化内涵和品质,以历史风貌和文化脉络为着力点彰显宜昌城市特色;

(2)打造宜昌商业新模式,促进宜昌商业的再次提档升级,优化与调整现有商业格局,激活解放路商业步行街,形成由学院街、东门和解放路共同组建的大商圈;

(3)实现城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成为宜昌旧城改造宣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功案例,开创旧城改造新模式。

4 学院街历史文化传承街区保护方式

国内历史文化传承街区保护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对旧城改造中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采取原真型保护、风貌型保护、再现型保护、创新型保护四种方式。通过对这些方式的研究分析,并比对国内成功旧城改造案例不难看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是延续城市文脉、合理定位、适度复建的核心资源。但是,宜昌缺少这种宝贵资源。

如果单从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角度来判断,片区内建筑缺少特色,应采取再现型保护方式进行改造。换个角度从城市街巷肌理的角度分析,现状街巷脉络清晰,基本予以完好保存,能体现宜昌古城生活气息。诸如南正下街、杨柳一巷等都是古城原有的街巷。那么,片区内的城市街巷肌理是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型保护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

我们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我们是以前有却没有保存下来,他们是以前有现在还有,只是一个保护问题,而我们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怎么让它有、怎么让公众接受……。因此学院街历史风貌保护区应采取创新型保护和再现型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最大程度上延续城市肌理,反映城市历史和文化。创新型保护通过对现状建筑的逐一甄别,将保留的建筑功能转换为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商业、娱乐等功能,实现历史的文化情结和现代韵味商业元素的碰撞,从而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再现型保护即采取部分复建方式复建最能反映宜昌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进行复建,一方面,可以将历史印记重现于世人面前,使人通过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建筑,重新了解那些渐渐淡去的历史,了解宜昌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变迁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宜昌2000年来积淀的历史文脉的恢复和保护,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脉絡来彰显宜昌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文色彩,使居民与游客重新认识这座城市,迷恋这座城市。

5 学院街片区旧城更新改造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学院街片区旧城更新改造模式应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政府主导”首先是指政府参与片区改造全过程:①前期统筹规划,在本报告基础上负责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进一步论证本报告结论,最终确定开发指标和具体建设要求;②招选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开发经验的大型优秀开发商;③提供优惠政策及一定财政支持;④主导负责拆迁安置工作,严格按照本报告相关研究结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其他法律法规严格监管项目建设实施过程;⑤监管和引导项目建成后的后续运作,积极配合项目运营的宣传服务工作。

“公众参与”是指项目前期论证、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项目拆迁建设实施阶段应采取多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学院街片区改造中,共同为学院街片区出谋划策。

“市场化运作”是指政府选定优秀开发商后,开发商按照市场化的项目运作程序,前期阶段完成项目审批、项目融资等,建设阶段应严格按照本报告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确定的建设指标和内容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开发商应采取先进的运作管理理念,完成片区改造既定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6 保障措施

学院街片区旧城更新需要加强规划对老城区更新的控制和引导,发挥政府在老城更新中主导作用,要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元的投资体系,并研究制定扶持老城更新的相关政策、规范操作过程,建立起风险防范机制。

7 结 语

学院街片区旧城改造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保存较好的街巷肌理,通过崭新的改造模式来寻根宜昌历史文脉,以古城内具有代表性文化遗迹和特有的民居建筑作为宜昌厚重文化积淀的载体,再辅以传统商贸经营和独特民俗文化及原生态生活方式展示,亦动亦静之中散发出原宜昌古城浓郁独特的人文风情,延续宜昌历史文脉、彰显宜昌特色,并进一步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时代建筑,2001.

[2]汪浩.历史街区中保护对象及保护方式的研究——以绍兴市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7.

[3]周晓华.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峰.理想空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张杰.从悖论走向创新——产权制度视野下的旧城更新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宜昌传承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湖北宜昌卷
云雾缭绕宜昌城
把宜昌建成受人尊重的城市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