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台湾

2014-05-30 10:48梁文道
家庭之友·佳人 2014年8期
关键词:台湾人大陆年轻人

梁文道

在我15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台北市郊,学校附近也是农田,那时候,对台湾农村的印象也很好,民情很淳朴,保持着自己的做事規则和方法,每一个村子都有祭祀的庙宇,大家聚在那里聊村里的事。但那时候的台湾农村还是有点脏。

以我经验来看,现在的台湾农村比较像日本的农村,干干净净,道路很清洁,村民都变成小企业家,用企业精神来经营自己的田地,使用与高科技结合的精密耕作方式,市场经营也非常用心,这样的结果是农产品比较贵,但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会让人觉得本地货就是好货 。

我看到现在台北的一些超市就标明哪些是本地农产品,价格比美国进口货贵。日本是这样:国产货一定是最好、最贵的,日本人爱用国货,觉得日本出产的是最好的。现在台湾也有这种趋势了,台湾人为自己的农产品骄傲,反而美国来的牛肉可能更不放心,觉得会有狂牛病或基因改造。

台湾农村的改变是经历过很多阶段的。其中很重要的变化是在国民党迁台之后。他们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决心搞好农村。

最近十年,全世界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的趋势没有变,但是在很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个趋势减缓了,甚至倒流了。台湾也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城市的生活压力很大,年轻人开始发现,很难像父辈一样在职场上一直往上走,机会不是那么多。他们开始思考,生活是不是有一个别的可能,比如去农村过一种很自在的生活,自耕自食。整个台湾越来越价值多元化,年轻人会去开咖啡店,很多公平贸易产品出现。这就是郭台铭骂的,台湾年轻人没出息,只想开咖啡店。他没想到,下一辈的年轻人不像他那样想发大财了,吃饱有个地方住就够了,对各种价值观开始有批判和反省的,不轻易接受主流价值观。

相对客观地说,台湾没有大陆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台湾人说的那么坏。台湾还是有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经济发展的停滞,过去十多年虚耗在政治斗争上,台湾人的视野往内缩,开始丧失一种国际观,在文化上,开始渲染小清新的风格。不是说小清新不好,而是过去台湾曾经出过很多厚重的东西,已经不是主流,慢慢被小清新取代,我会觉得比较可惜。

大陆对台湾最大的误解是:这个真是传统中国。它的确保留着一些大陆已经失去的传统,的确有一些民国遗风,表现在语言或者是说话的方式上。实质上,台湾已经不是传统中国可以概括了,尤其是之前所说的价值观的多元化、文化上的轻盈等,都是台湾人数十年努力的结果。我曾经亲眼目睹过戒严前的台湾,特别能够看到今昔的对比。这个台湾不是我小时候所知的台湾。

现在很多人去台湾,就觉得台湾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充满善意,我可以老实告诉大家,我小时候见到的台湾人非常粗野、暴力,比较像《艋舺》那个电影。周末回家的路上必然堵车,一到十字路口,四个口的车堵死在那里,谁都不让谁,然后就有人下车吵架,吵着吵着就打起来。很多人嚼槟榔,满街乱吐,地上肮脏得不行。那时候,台湾还有加工业,环境污染跟现在大陆差不多,我家附近有条小河,下午5点颜色就准时变红,因为上游排污了。这种情况在如今的台湾是看不到了。解严后,虽然政治斗争激烈,但是社会风气变好了。我认为是整个公民社会发达了,社会成员开始把自己的当成社会的主人,跟这个社会的关系就不一样了。

两岸的开放往来已经几十年了,一直比较单向,台湾人来大陆比较多,在大陆上看到的台商,一副暴发户嘴脸,炒房地产、剥削工人。过去的交往都让对方看到最坏的方面。现在,有更多的大陆人去到台湾,会想,为什么大家都是中国人,隔了一个海峡就不太一样了呢?有了这样的相互了解之后,对大陆本身起码都是多一个参考:原来有很多种做中国人的方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政治运作的方法。

当然,两岸之间还是有不同的文化情绪倾向。大陆是特别火热,文化上比较急躁,很渴望成名,做大事,不断要宣扬自己的大、威风、厉害。一般老百姓最喜欢说,自己的亲戚是谁,认识谁,打车的司机都要说自己中南海有人。台湾比较温婉、阴柔、喜欢躲藏起来,含蓄地说话,台湾人的友善背后有很多计较的心机在里面的。大陆人一看就认为他们格局小,但是这种格局小也不失他们的美妙,比较温和,脚踏实地。

猜你喜欢
台湾人大陆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IQ大陆
年轻人如何理财
北方大陆向
年轻人
冰之大陆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