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山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探析

2014-05-30 23:32王宇
中国市场 2014年50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对策

摘要:西南山区工业化发展存在较强的资源禀赋、地理因素和交通条件制约,工业化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较为普遍,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不足,对于当地县域社会发展的推动不够。本文以攀枝花市盐边县工业化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对策建议。本文同时指出西南山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必须考虑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化发展不仅要考虑对本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应该从关注增长向关注发展转变,防止低水平的工业化过程所带来的发展问题,工业发展要结合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搞好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努力以开放的视角看待市场的距离,以全球化市场为本土工业化拓展发展空间。

关键词:西南山区;县域经济;工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7

西南地区整体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过多,因此对工业发展的依赖较重。同时,由于西南山区地带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完全不同于中、东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其工业发展往往体现出资源依赖、发展粗放、资本密集、技术较低、转型困难等现象,这就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盐边县工业化发展现状

盐边县的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近十年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强,工业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了年均17%以上。其发展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首先,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比重高,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整体上工业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一般超过GDP增速;第三,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工矿业、电力等方面,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轻工业占比很低,基本无高新技术产业。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80.17亿元,同比增长9%;三次为7.84、77.19、14.9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83.2%和12.7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0.34%、7.07%和1.08%,由此可见工业经济发展在盐边县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多年的盐边县工业发展统计资料分析,对工业贡献率排名第一的是电力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年均48%,主要原因在于二滩水电站;其次是冶金类,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年均40%;排名第三的是煤炭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约为年均6%;三类行业合计占总产值的比重为年均94%。可见电力、冶金两类行业为盐边县工业的支柱产业,煤炭行业对盐边县工业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其它工业门类发展水平不高,石化、烟草、医药、电子等行业目前还没有投资进入。

二、盐边县工业化主要问题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平衡

盐边县工业属于资源依赖型,技术水平落后、结构问题突出,工业結构严重畸形。盐边县工业结构严重畸形,重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盐边县主要行业包括重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轻工业发展水平很低。2012年,重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0%;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为22%;采矿业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从2006年8%增长到2012年30%;制造业不断下滑趋势,目前只有3%的贡献率,轻工业长期处于弱势,目前所占总额比重2%。对工业化发展关系密切的制造业本身结构问题也极其严重,盐边县制造业包括了纺织业、木材加工、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8个行业门类,基本属于高耗能、低科技含量的初级制造加工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最为明显,2008年对制造业工业产值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此后随着外地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本地产业在2009年—2010年大幅度下滑,加剧了制造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二)工业化对城镇化促进不力

产业结构变化能够反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实力越强的县市,第一产业占总产量的比重越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越均衡。江苏昆山连续八年进入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三甲,其三产比例约为1:60:39,四川双流是四川省唯一进入百强的县,约为5:53:42。从盐边县近十年的产业结构演进来看,整体上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独大的现象没有缓解趋势,县域经济结构水平不高,产业内发展结构单一。近2010年——2013年三产结构为:9.08:74.71:16.21,8.04:77.63:14.33,7.48:79.19:13.33,7.84:77.19:14.97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有降低趋势,说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整体水平有相对所提升;整体上工业比重变化不大且居高不下,产业结构呈现出固化趋势,二、三产业发展与发达县域相比极不平衡,表明工业化发展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和新的要素,而城镇化进程中服务业未得到充分发展,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了城镇化的质量。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人口转移过程缺乏推动,城镇化实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也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每转移1个劳动力,同时就向第三产业转移2个及以上的劳动力;1996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盐边县第一产业从业规模虽有减小的趋势,但人口转移速度过慢。盐边县近60%的从业人员集聚在农业,第二产业分担的从业人员占12%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约28%,过去6年间的年平均转移率仅为1.2%,工业化显然未成功促进人口转移、实现对第三产业及城镇化的带动效应。

(三)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相背离

由于盐边县的工业为矿产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发展落后,在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食品制造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等制造加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方面没有涉足或者规模极小,使得整个农业的产业链难以形成,无法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施以积极刺激。因而盐边县的工业基本上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互独立的两个产业,未起到本应有的带动作用。工业化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动不强还体现在城乡收入方面,虽然盐边县人均GDP在四川省内排名第四,然而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明显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年均达到2.5:1。

三、盐边县工业化问题分析

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信息化对于工业化进程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在工业经济规模扩张上为决策提供依据,在改进工业产业结构、提升技术经济水平、提高工业经济产出效率方面也具有决定性支撑作用。盐边县深处于攀西裂谷之中,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在攀西经济圈中处于半边缘化的地位,缺乏明显的地缘优势,同时从自然资源禀赋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这一地域经济态势决定了盐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走一条综合性的发展之路,通过充分借力于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来获得自身发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各种创新成果的充分运用是盐边县工业发展借力于攀枝花市城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从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盐边县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了与市场背离、与城市经济发展背离、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粗放型路径,没有能够借助于信息化发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二)工业化与其它领域相背离

工业化会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也不应该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背离。工业潜力没有深入挖掘、工业经济发展内涵不足,由于不能够与其它经济领域协调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工矿业的投入产出比表现欠佳,工业发展难以借力于整个经济和市场体系,矿产资源依赖严重造成工业化、城镇化背离,努力发展工矿业下游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严重不足。整体来看,在攀西地区的县域经济中由于接近攀枝花市主城区、自身资源潜力相对较大,盐边县工业化的发展潜力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深度发展空间涉及产业链延伸、工业服务业发展、园区经济、非资源类工业等方面,这些发展空间的存在又对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化提出了要求,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产生了拉动。

四、盐边县工业化发展对策

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

依据循环经济思想组织工业生产,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为基础开展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搞好节能降耗、治污减排,推进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在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中的应用。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创造就业机会,使工业化的利益为全社会共享。

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资源产业为基础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工业服务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在钒钛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构建循环工业经济体系,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的自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搞好传统资源型产业、新能源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相关的领域延伸工业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和能源向终端产品的转化能力,通过接续产业链提升工业化质量。

(二)转变工业化组织模式

在工业发展模式上强调集群发展、区域资源整合,发展开放型产业集群,使本地资源与资本、管理和技术等流动性资源实现协同整合,通过积累知识、技术等要素提高资源型产业集群技术含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强化产业链联接,提高本地产业配套水平,实现依据循环经济思想组织工业生产,避免因资源耗尽导致的工业化进程失败和环境灾难,实现工业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扩大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和延伸资源型工矿业产业链、合理接受产业转移来建立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使工业化在高效率、高效益、低污染的轨道上运行,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链。

(三)持续完善工业体系結构

需要积极支持资源型产业科技创新、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注重结合攀枝花市钒钛产业链发展打造自身的产业体系,发展以钒钛及多金属综合利用为主导的支柱产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打造结构完善的工业体系。盐边县工业体系中缺乏先进制造业,在以钒钛产品为主的攀枝花市工业产业链中处于中初级阶段,在区域经济矿产资源开发价值链中的位置较低,因此需要改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与周边大企业的的钒钛产业链对接。结合制造业发展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力争形成从钛精矿、高钛渣、海绵钛、钛金属、钛板轧制的完整产业链,使盐边县钒钛产业链与攀钢的产业链并行,成为攀西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一环。

(四)深度挖掘资源潜力

资源型产业是盐边县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在工业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产出,属于较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创新政府、银行、企业合作发展模式,融合政策优势、金融优势、资源优势,促进加快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资源型产业科技创新,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支持培育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和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高资源型产业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强非本地独有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结合农林牧业生产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增加就业途径、改善生活水平、促进城镇化进程。

(五)合理促进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是影响工业发展水平的关键,盐边县的工业化必须关注制造业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引领制造业在高起点发展。通过走高端型工业发展之路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战略性先进制造业,发展园区经济,发展集聚型工业、建设制造业产业集群。打破产业界限,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结合信息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使制造业发展能够首先以周边市场为依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走开放型工业发展之路。完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搞好风电、水电建设,优化能源结构。

五、对偏远山区县域经济体系工业化发展的启示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关注增长向关注发展转变

目前,西南偏远山区大多数县域经济不仅承担者提高经济总量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还考虑必须大量生活水平较低的山区民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传统的单纯以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思路会导致县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过度依赖粗放型工业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除了带来单纯统计数量的增加外,对于拉动就业、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推动城镇化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这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缺乏实质性的积极作用;同时,这种低水平的工业化过程还会带来远超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公共健康问题等,这些又会导致社会发展步伐的滞后和社会发展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并行,放弃单纯以GDP为衡量的发展思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終目的。

(二)结合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在西南偏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寻找广阔的市场。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山区的发展条件相对恶劣,这就更要求一个精确的市场定位来避免发展过程当中在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招商引资等方面发生失误。因此,在要对县域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在县域内部市场方面主要从技术专利、资源开发、金融体系、人力资源各个方面把握市场供给和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合理推进工业化。在外部市场方面,首先要对于结合本地关键资源开发所能够拓展的市场要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特色产品的市场规模、需求特征、发展趋势要有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工业经济的资源禀赋;同时,对于本地工业产品的竞争对手要有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搞好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三)拓宽工业化发展的视野

经济全球化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必备视野,地处西南山区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理劣势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从全球视野来看,处于一国之内的地理劣势在全球市场背景下很难再度成为劣势,不仅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能够发现更为广泛的资源供给。所以,对于山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各方面来说,全球化视野是提高工业化发展中战略认识、提升战略决策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也是合理判断优势劣势、科学确定工业化发展方向、实现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的放矢、拉近与市场的距离,为全球化的外部市场提供需要的产品,为工业化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尹成杰. “三化”同步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蓝庆新,彭一然.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 .理论学刊,2013(5).

[3]荣宏庆.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路径探讨[J] .社会科学家,2013(7).

[4]魏建.四化同步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J]学术月刊,2013(5).

[5]孙久文,胡安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中国区域经济(201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王宇.基于四化同步的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 .中国市场,2014(45).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工业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