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4-06-02 10:34琳,柯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危重症理论培训

朱 琳,柯 丽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临床路径是为治疗某一疾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规范医疗行为、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资源浪费、节省治疗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1]。近年来,随着临床路径应用的扩展,其逐渐深入到教学领域,且发挥了积极作用。我院在危重症护理教学中引入临床路径教学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参加危重症急救护理培训的学员100例,均为女性,本科学历,年龄24-38岁,平均(30.5±3.2)岁;危重症临床工作时间3-12年,平均(7.2±3.5)年。随机将100例学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学员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临床经验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培训方法 两组均由取得临床护师资格证的急诊科和ICU专业护士任教,且教师相同,培训周期均为3个月。其中理论学习1个月,临床实践2个月,临床实践包括急诊科2周、综合ICU与专科监护室6周,ICU采用脱产带教方式。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模式,以教学大纲为准,随机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4周后进行理论、操作、案例分析考核。

1.2.2 观察组:在教学中引入临床路径,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进行教学。

⑴临床路径教学过程:在分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培训教师根据危重症护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理论—实践—案例分析—反馈程序对学员进行教学。具体过程为:①第1-3天对学生进行培训前理论、技能测评,了解学员对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的掌握度,以便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依据学员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向学员介绍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提升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度,促使学员配合培训。②第4-6天进行基础理论与技能教学,促使学员掌握基本的护理方法与技能。③第7-20天进行操作教学,包括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常规设置、监测方法等,并根据教学重难点对学员进行操作技术教学,如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心律失常判断、急救技术实施方式、呼吸系统重症监护案例分析、呼吸机使用、人工气道管理、循环系统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操作方法、危重症患者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等,以促使学员熟练掌握护理重点[2]。④第21-26天对学员进行职业素质、护理技巧培训,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非言语沟通方法、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工作精神等内容,促使学员掌握医疗护理技术之外的护理方式[3]。⑤第27-28天,让学员自己复习培训内容,教师发挥带动作用,学员进行自我评价后,考核理论、操作、病例分析等内容,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⑵评价方法:采用学员自评、教师评价、护士长考评的考核方式,进行每日、每周及培训终末考评;在教学4周后集中进行理论、操作、案例分析考核,并以此评价最终的教学效果。

1.3 培训效果评价 ①两组学员培训4周后,设置难度系数相当、涉及护理内容相同、分值比重相同的理论试卷,内容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技能、危重症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共设3门,每门以百分制评分,取平均成绩,计入培训学员手册。②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以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进行评定。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50×100%。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员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培训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学员考核成绩和满意度(n=50)

2.2 两组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十分满意41例、满意8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98%;对照组十分满意32例、满意11例、不满意7例,总满意率为88%。观察组学员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相对传统路径实施的,应用到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是现代护理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4]。临床路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强调对学员进行针对性、重点性的培训,在要求学员掌握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员依据所学理论对病例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关注学员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促使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能有效提升学员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应急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传统教学中培训结束后集中评价的方式,而是每天、每周对学员进行评价,并强调学员自身评价,将教学结果及时反馈给学员,这为学员提升自我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

从临床路径应用于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的后期效果来看,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进而促进医院持续化发展。危重症急救护理工作集危、重、急症于一体,要保证危重症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以临床路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在促使护理人员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培养了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应急能力、判断能力、职业素质,这对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5]。护理工作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基础保证,护理质量的提升,可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进而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我院通过在危重症急救护理培训中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以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医疗教学资源优化利用,提高了我院危重症急救护理质量。因此,此教学方式在危重症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在后期教学中可继续优化推行。

[1]王冬,董军,朱士俊.临床路径—临床医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论坛,2011,19(1):38-42.

[2]李杏,胡君红.临床路径教学在治疗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358-359.

[3]徐宇红,孙勇,杨俊玲,等.临床路径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12,20(8):659-661.

[4]李利,黄华英,李文华.临床教学路径与传统教学在产科护生带教中的效果比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28(2):180-181.

[5]饶春燕.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肾内科本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4):101-103.

猜你喜欢
危重症理论培训
坚持理论创新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