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构想与实践

2014-06-28 09:00任胜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建筑材料考核教材

任胜义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并且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其结果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使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感觉乏味,甚至产生厌倦的情绪,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从2011年元月起,开始筹划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及教材进行改革,从研究性学习入手,提出了下列构想并付之于实践。

一、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修订教学大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此,我们修订了建筑材料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强化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并能综合应用建筑材料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传授科学方法,挖掘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将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目标写入教学大纲,可以确保此项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二、编著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参考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编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为此,我们在编著《建筑材料》[2]教材时,改变传统的繁琐介绍或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或工程实例入手,通过“学与问”和“思考与交流”的设疑方式,把学生引入主动思考的情景中,进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介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的相关知识时,首先通过“思考与交流”的栏目设疑,“观看下列两幅图片(图1、图2),并结合生活中见过的实例和下文的学习,讨论与分析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破损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领学生阅读“探索与发现”栏目,从中寻求上述建筑物及建筑材料破损的原因。建筑物及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除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之外,还经常受到环境中诸多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如物理、化学、机械及生物作用。据此,学生很容易想象出图1(2008年汶川地震时某建筑受损)的原因是地震产生的水平作用力,摧毁了构造柱体;图2(某古建筑墙体受损)的原因是黏土砖在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机械及生物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破坏的结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是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其自身及环境因素长期破坏作用,能保持其原有性能不变质、不破坏的能力”内涵的理解。

图1 2008年汶川地震时某建筑受损图片

图2 某古建筑墙体受损图片

实践表明,以“学与问”方式设疑,趣味性强且直奔主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以“思考与交流”方式设疑,要求教材必须具有可读性,以便于学生梳理、归纳和总结。因为在学习新知识或新理论之前往往让学生先接触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完成对新知识或新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在《建筑材料》课改教材中,采用“学与问”方式设疑的有120处;采用“思考与交流”方式设疑的有31处。这些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功能,增强了《建筑材料》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三、把科学方法的培养及创新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全面的建筑材料教育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给学生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技能,而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实践创新能力。例如,介绍“建筑塑料”一节时,在“实践与探究”栏目中用黑体字提出“根据塑料不易锈蚀的特性,研发家庭节水装置”的问题,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遐想。接着通过“资料卡片”栏目,向学生介绍家庭节水装置的技术背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具体优势以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情况,从中描绘出研发家庭节水装置的路线图与科学方法,即为什做→做什么→能不能做→如何做→新产品的优势→考核指标→结论。教材中共设置类似的“实践与探究”栏目24处,以此引领学生步入实践创新之路。

四、学以致用、用中创新

建筑材料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再创新。学是为用做准备,用是学的目的,而用中再创新是用的升华,是用的归宿。教材中共安排了8个建筑材料试验,目的是通过试验使学生熟悉各种材料试验、操作技术、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掌握建筑材料检测的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密切联系实际,参观有关的建筑材料加工厂和建筑工地,进而掌握怎样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找材料的瑕疵或工艺中的不足,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尝试在应用过程中再创新。例如,教材在引入“热容量与比热容”的概念时,设置了“利用太阳能供暖的建筑物室内的温度,往往随着日照强度和日照时间长短而变化,因此导致室内温度波动较大,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疑问,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表发现在教材所介绍的典型材料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是最好的蓄热材料,但水本身是液体,无法直接安放在室内,需要用容器盛装方可使用。而容器材质的选择也有学问,铁质材料导热性能较好,但耐腐蚀性差;铜质材料导热性能和耐腐蚀性均好,但造价高,人们难以承受;塑料制品耐腐蚀性好、价格低,但导热性能差。面对诸多种材料的性能和性价比的差异,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提出再创新的想法。能否通过创新设计生产出一种新的复合材料,用它制作容器既可以解决导热问题又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而性价比又得以提高的方案呢?于是,同学们纷纷参与讨论,提出诸多方案,通过归纳整理,达成共识:用铁质材料制作容器,在铁质容器的内部进行喷塑处理。这样,既解决了铁质容器耐腐蚀性差的问题,又解决了塑料材质导热性能差的问题,也使新容器的性价比得以提高。上述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学以致用,又彰显了用中再创新。

五、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为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技术保障

培养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历史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实践育人,必须对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首先,废除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唯一标准。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只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考试的内容多数是陈旧的、空洞的,缺乏现实的质感和未来的指向。考试的分数成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品质,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老路,偏离了高职办学的宗旨,因此必须废除。其次,建立全面、立体的考核评价机制。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化培养职业能力。例如,建筑材料学科成绩=平日课堂成绩(20%)+实践创新成绩(30%)+作业成绩(1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40%)。平日课堂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给出的评价分数,即对学生平日成绩累计求平均值;实践创新成绩是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赋予的成绩;作业成绩是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调研报告质量好坏而评定的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是以闭卷的形式测试学生对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所取得的分数。把实践创新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改变了学生机械记忆书本知识的呆板现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在2013年“挑战杯”大赛中试验班级获得辽宁省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考核方式的变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与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的创新,而且还涉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从建筑材料教学目标及职业能力培养出发,进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与教材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情境,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北京:新华社,2010-7-29.

[2]任胜义.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

[3]任胜义,宋秀静.自动储存家庭废水的塑料贮水节水箱[P].中国专利ZL200610047402.2.

[4]钱晓倩,詹树林,金南国.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建筑材料考核教材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精读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