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珠藏次向斜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4-07-05 08:52马伟竣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3期
关键词:龙潭沼泽气量

马伟竣

(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1)

1 概况

珠藏次向斜地理位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织金县城南25 km处,构造位置位于织金区块岩脚向斜东部,面积112.71 km2,为完整的含煤构造单元(图1)。向斜宽缓且埋深浅,主要含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龙潭组上覆地层保留厚度最大不超过500 m,主要含煤层龙潭组埋深在800 m以内。区内煤层变质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在3%以上,属于无烟煤,煤岩显微组分镜质组含量较高,平均在70%以上。

2 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2.1 煤层发育特征

珠藏次向斜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龙潭组煤层具有多、薄的特点,可采煤层10~20层,累计厚度14.4~23.6 m,平均18.6 m,单层平均厚度0.8~2.6 m,平均1.2 m。龙潭组上段主力煤层为6号和7号煤层,中段主力煤层为16、17号煤层,下段主力煤层为20、23、27、30号煤层(图2)。

图1 工区构造位置图Fig.1 Work area structural locations

图2 珠藏次向斜综合柱状图Fig.2 Synthetic histogram of Zhuzang subsyncline

珠藏次向斜煤岩类型以光亮煤为主,少量半亮煤。煤变质程度较高,为无烟煤,镜质体反射率2.9%~4.3%,灰分为低—中灰分,灰分含量8%~30%,平均17.1%,镜质组含量较高,平均80%,煤体结构以碎裂煤为主,少量为碎粒煤和糜棱煤,其中糜棱煤主要发育在16号煤层下部。

2.2 含气量分布特征

珠藏次向斜含气量整体比较高,煤田钻孔和参数井取心测试含气量最大达到32.69 m3/t,平均13.02 m3/t,其中23号煤层含气量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轴部高、两翼低”的特点,轴部含气量在20 m3/t以上,向两翼逐渐降低到10 m3/t左右(图3)。纵向上较大含气量分别在6号煤、14号煤、20号煤附近,含气量在15 m3/t以上,其中20号煤层达到了24.1 m3/t。

3 煤层气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3.1 构造条件

珠藏次向斜为宽缓向斜构造,地层倾角<15°,构造变形较弱,对煤层气保存较有利。珠藏次向斜轴向近SW—NE向,两翼不对称,SE翼较陡,NW翼较缓,断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区内边界附近,在向斜中部断裂较少,断裂走向与向斜轴向大致平行,NE翼以正断层为主,SE翼正、逆断层均有发育,在区内东北角靠近红梅煤矿区断层相对密集。

珠藏次向斜23号煤层含气量轴部比两翼高,表现为向斜控气的典型特征。在向斜轴部上覆地层厚度较大,压力较高,断裂、裂隙不发育,有利于吸附,能有效阻止煤层气垂向散失,含气量高。两翼由于断裂比较多,煤层气保存受到破坏,含气量明显比向斜轴部位置低。向斜内煤层埋深在800 m以浅的有利深度范围内,含气量等值线与顶面构造等值线趋势基本一致(图4)。

3.2 煤层厚度

珠藏次向斜主要含煤层——龙潭组煤层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广、多、薄”的特点,主要是因为龙潭组时期发育潮坪—三角洲—沼泽海陆过渡沉积体系,沼泽大面积发育,但受晚二叠世高频振荡海平面变化影响,泥炭沼泽稳定期短,造成煤层虽然分布广、但单层薄、层数多。纵向上沉积特点表现为龙潭组早期为潮坪—沼泽沉积体系,中期发生区域性海退,河流作用加强,为三角洲—沼泽沉积体系,晚期由于又一次海侵,为潮坪—沼泽沉积体系[1]。

图3 珠藏次向斜龙潭组23号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图Fig.3 Gas content isogram of No.23 coalbed of Longtan formation in Zhuzang subsyncline

图4 珠藏次向斜龙潭组23号煤层顶面构造图Fig.4 Top structural map of No.23 coalbed of Longtan formation in Zhuzang subsyncline

珠藏次向斜龙潭组煤层含煤层数最多在35层,煤层总厚度在22.3~24 m,可采煤层数达到10层,可采厚度在10.5~13.48 m。煤层厚度纵向上变化规律是受沉积作用控制的,在龙潭组上段和下段潮坪—沼泽沉积体系下,由于海平面高频变化造成了沼泽面积广,但单期沼泽时间短,形成了“多、薄”煤层,煤层累计厚度较大。在龙潭组中段为三角洲沉积,湖水相对稳定,煤层层数较少。煤层厚度越大,达到中值浓度或者扩散终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1],对煤层气保存就越有利。位于最大海泛面附近6号煤、14号煤、20号煤层厚度相对较大,保存条件更好,含气量高,其中20号煤层附近煤层较稳定,煤层层数多、间距小,为勘探开发的优选层。

3.3 顶底板岩性

龙潭组含煤层的顶底板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细砂岩和灰岩相对较少,灰岩主要出现在潮坪沉积背景下的龙潭组上段和下段,在龙潭组中段为三角洲沉积,砂岩比例明显增大。煤层顶底板岩性渗透性差,含水性较弱,实验测试泥质砂岩的孔隙度在5%左右,渗透率在0.3×10-3μm2左右,含水量平均为0.12%,顶板为灰岩的煤层含气量有所降低,但是含气量也在10 m3/t以上,顶底板岩性整体表现封盖条件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3.4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主要含水层有栖霞组和茅口组裂隙岩溶水、上二叠统煤系裂隙水及三叠系裂隙、岩溶水和第四系孔隙水。龙潭组以峨眉山玄武岩和飞仙关组为底部、顶部隔水层,处于一个封闭性相对较好的地层环境中,使上下地层的岩溶水不能进入,从而形成独立、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有利于煤层气保存[2-3](表1)。

表1 珠藏次向斜各井田煤系地层含水性数据Table 1 Aquosity data of coal measure strata in different oilfields of Zhuzang subsyncline

龙潭组地层含水性整体较弱,埋深由浅到深含水性逐渐减弱,钻孔抽水流量12.7~389 m3/d,单位涌水量为0.001 2~0.048 L/(s·m),煤系地层与强含水地层基本无水力联系,地下水径流缓慢—停滞,水力封闭条件较好,使得煤层气受水力封闭作用而富集[4-6]。

4 结论

1)珠藏次向斜煤层气含气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构造、煤层厚度,其次为顶底板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珠藏次向斜具有宽缓向斜构造,构造变形较弱,对煤层气保存较有利。

2)含气量平面分布具有“轴部高、两翼低”的特点,轴部由于地层水滞留、断裂少、上覆地层厚度大,含气量高,两翼由于断裂比较多、埋深浅,煤层气保存受到破坏,含气量明显比向斜轴部位置低。

3)含气量纵向变化特征与受沉积控制明显,位于最大海泛面附近6号煤、14号煤、20号煤层厚度相对较大,保存条件更好,含气量高。潮坪—沼泽沉积的龙潭组上段、下段煤层多,煤层气较富集。

4)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的顶底板封盖条件好,龙潭组整体含水性弱,上下有隔水层,具有独立、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煤层气保存条件好,有利于煤层气富集。

[1]秦勇,熊孟辉,易同生,等.论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J].地质论评,2008,54(1):66-69.

[2]叶建平,武强,王子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J].煤炭学报,2001,26(5):459-462.

[3]王勃,姜波,王红岩,等.低煤阶煤层气藏水文地质条件的物理模拟[J].煤炭学报,2007,32(3):258-260.

[4]张群,冯三利,杨锡禄.试论我国煤层气的基本储层特点及开发策略[J].煤炭学报,2001,26(3):230-235.

[5]张建博,王红岩,邢厚松.煤层气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J].油气井测试,2000,9(4):62-65.

[6]闫宝珍,王延斌,丰庆泰.基于地质主控因素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划分[J].煤炭学报,2008,33(10):1102-1106.

猜你喜欢
龙潭沼泽气量
龙潭画影
页岩超临界态吸附气量计算模型
气量可以学习吗
九龙潭的龙
大港油田稳步提高产气量 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指标
永平龙门的龙潭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气量三层次
沼泽时代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