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典型林荫道景观综合效果评价

2014-07-10 08:49姜卫兵魏家星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林荫道行道树覆盖率

曲 丹,姜卫兵,魏家星,罗 畅,叶 红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城市林荫道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中,道路两侧(隔离带)各种植一排以上行道树形成林荫覆盖空间[1],兼备交通、景观游憩、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城市道路或复合型林荫大道[2]。除了能够确保城市交通功能,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外,作为一类重要的生态廊道,还兼备多种生态功能,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和提高道路空气负离子浓度等;也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舒适性,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基础。道路绿化覆盖率作为林荫道概念中最重要的的指标,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价标准,城市林荫道的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绿化覆盖率需达到90%,机动车道的绿化覆盖率需达到60%[3]。

南京市林荫道的建设起源于1928年。建国前后又多次种植[4-5],随时间的推移其景观效果在不断提升。关于今后南京林荫道的发展方向,在2013年新编的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林荫道作为南京市“山、水、城、林”景观结构的重要部分,要构建覆盖全城的绿色网络,到2015年,经过提升、修整培育林荫道将累计达230条345 km,2020年全市规划新建道路220条总长1 100 km[6]。关于城市林荫道的评价研究,张建宇在归纳总结城市林荫道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视觉和间接景观要素两个方面建立了上海市林荫道进行综合评价体系,完成对14条道路的景观评价。南京市林荫道虽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以往关于道路景观的研究均集中在植物调查与群落结构研究等[7],缺乏对南京市林荫道景观的综合评价研究。因此,研究从南京市林荫道实际情况出发,配合南京市林荫道网络化建设步伐,建立南京市林荫道评价综合体系,对南京市林荫道资源进行评估,旨在为今后城市绿地规划及林荫道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主要对象是南京市园林局于2013年4月公布的首批18条林荫道中位于主城区的16条,分别是:中山东路、御道街、北京东路、汉中路、黄埔路、陵园路、中山北路、升州路、北京西路、长江路、雨花路、解放路、西康路、颐和路、雨花东路和梦都大街[8]。2013年6~7月对以上道路分样段进行调研,实际调查距离取道路总长的30%,调查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基本结构、园林绿化景观及人文商业景观等,其中园林绿化景观为主要调查内容。调查总长度11.9 km,共计34个标准段(见表1)。

表1 南京市16条林荫道基本情况Table1 Basic situations of 16 avenues in Nanjing city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体系构建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南京城市林荫道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参照严巍《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11],结合南京城市林荫道的实际情况与该次研究的目的,适当调整评价体系,保留具有一致性的评价指标,得到南京市典型林荫道综合评价体系(表2)。

该评价体系在张建宇[2]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市林荫道实际特点,从道路绿化覆盖率、行道树景观、健康度、人文/商业景观、物种组成和环境生态功能六个方面深入分析。道路绿化覆盖率作为林荫道概念中最重要指标,其评价因子分为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和非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两部分;在准则层中同时添加物种组成项,因为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种多样性与乡土树种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生态格局。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对道路绿化情况的调查,包括乔木、灌木和地被。针对作为骨干树种的大乔木和有明显主干的小乔木,且分枝点在2 m以上的,从胸径、冠幅、单叶面积和健康度4个方面分别测量与评估;对无明显主干的小乔木,则测量其地径评估健康度。灌木由于无明显主干,高度小于1.5 m,单株栽植的灌木(如红叶石楠球)的株数统计方法同小乔木,测定所有样木的高度、冠幅以及健康状况;对于成片栽植的灌木(如大叶黄杨绿篱),只需分别统计不同种类的覆盖面积,测量植株高度,记录其健康状况。道路绿地中的地被多为草本或匍匐藤本,成片栽植,分别统计不同种类的覆盖面积,评估记录其健康状况即可[8]。

表2 南京林荫道景观综合效果评价体系Table2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effect of avenues in Nanjing city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评价体系确立后,根据张建宇《上海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研究》[2]中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运用YAAHP软件计算后得到南京市林荫道综合评价各项指标权重及评价等级表[12-13],见表3、表4。

表3 南京林荫道景观综合效果评价指标权重Table3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effect of avenues in Nanjing city

表4 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效果评价等级Table4 Evaluation rating of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effect of urban avenues

标准层权重中道路绿化覆盖率、行道树景观和健康度三项指标比例最大,占总权重的81.2%,此三项的得分基本决定道路最后评分。道路绿化覆盖是林荫道评价的基础性指标,权重值达0.377 9,权重最大,直接影响最终得分。行道树景观权重值0.268 3,反映出行道树个体特征对最终得分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反应林荫道植物生长状况的健康度指标权重比值达到0.165 7,说明植物生长状况与健康度在评价在结果中也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道路绿化覆盖率从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和非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两个方面评价,由于一般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面积比例均明显大于非机动车道,因此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权比值明显高于非机动车道。行道树景观指标中权重比例最重的因子是树冠投影面积,比重为0.336 2,这是因为树冠投影面积的大小直接反映反映城市林荫道树冠的面积,而树冠投影面积越大,形成的林荫空间就越广。因为绿量直接反映树木生物量的大小决定着城市林荫道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健康度层面其权重值为0.455 0,在该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

在景观评价等级划分时,以15分为一个梯度,得分高于85分优秀,Ⅰ级;小于40分较差,Ⅴ级;其他依次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等级为Ⅱ、Ⅲ和Ⅳ级(表4)。

2.2 综合效果评价结果

2.2.1 总体评价 经过对总长度11.9 km,共计34个标准段的调查与计算,得到16条道路的道路绿化覆盖率、行道树景观、健康度、人文/商业景观、物种组成和环境生态功能6个方面的横向对比得分、总分及景观等级等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山东路、御道街及北京东路景观评价等级为Ⅰ级,景观综合效果最好;雨花东路与梦都大街景观等级分别为一般与较差Ⅲ级与Ⅳ级;其他道路景观等级都达到Ⅱ级,景观综合质量较好。Ⅰ级与Ⅱ级道路占87.5%,可见南京市首批林荫道中主城区16条道路总体景观质量非常好,能够从景观、生态和文化效益3个方面较好的为社会服务。

2.2.2 植物生长年限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遵循植物正常生长规律,在一定期限内,生长时间越久,景观效果越好。如北京西路与梦都大街,两条路植物配置模式基本一致,主要行道树种均为银杏、香樟与二球悬铃木,植物生长年限对评价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比表4中的评分等级,北京东路景观综合效果评价等级为Ⅱ级(83.2分),而梦都大街景观评价等级仅为Ⅳ级(40.4分)。在道路绿化覆盖率和行道树景观两个方面,梦都大街的得分都远远落后于北京西路。分析表1中历史信息,北京西路建设时间在1950年左右,而梦都大街在2000年后才开始建设,两条道路植物生长时间相差近50 a。行道树生长时间的巨大差异是景观效果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绿化植物的生长期限决定着城市道路林荫景观的形成。

2.2.3 行道树树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经过对16条林荫道的调查,主要行道树种类有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Willd.)、银杏(Ginkgo bilobaL.)、雪松(Cedrus deodar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国槐(SophorajaponicaLinn.)、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和香樟(Cinnamomum camohora)等,其中11条道路行道树为二球悬铃木。一般来说,林荫道的绿化覆盖率会依树种的生长速度、叶面形状和树冠形状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调查发现,二球悬铃木与枫杨树冠高大、树形为阔卵形,其绿化覆盖率明显高于雪松与银杏;因此可得出冠幅宽大的树种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形成更多的城市道路林荫空间。调查中还发现,由于非机动车道宽度明显小于机动车道,在同等情况下非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均大于或等于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

表5 南京市16条林荫道景观综合效果评价得分 (分)Table5 Evaluation scores of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effect of 16 avenues in Nanjing city

2.2.4 群落结构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充当着连接城区各绿色斑块的纽带作用,其物种数量与群落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根据调查结果,在所有16条道路中御道街物种数最多,乔木13种、灌木15种,在物种组成一项中得分最高,反映其在色彩搭配,常绿落叶配比和群落结构上效果也较好,使景观综合效果等级达到Ⅰ级。可见在其他指标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提高物种丰富度和稳定群落结构是提升道路景观质量有效的手段。

2.2.5 周边环境与管理养护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行道树种植后,日常管理养护水平及周边环境对林荫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本次调研样本中的雨花路与雨花东路,分别位于雨花台风景区北面和东面;其中雨花路沿线为老城区,主干树种二球悬铃木都较粗,胸径达到40 cm以上的植株占94.3%以上,分析原因是周围低矮建筑对树木正常生长的影响较小,其评价等级达到Ⅱ级;而雨花东路已经过多次改造转变为城市快速干道,原有较早种植的二球悬铃木比例不断缩小,各样段(每段200 m)二球悬铃木数量参差不齐,后期补植大量女贞等,部分节点甚至没有行道树,如雨花东路样段3,因此绿化覆盖率和行道树景观两项指标得分较低,评价等级仅Ⅲ级。

3 讨 论

构建林荫道行道树的合理群落结构、提升物种多样性、加强日常管理能够提升林荫道的景观效果[14-15]。对南京市16条典型林荫道的综合效果评价表明,14条林荫道景观的综合效果在Ⅱ级以上,说明南京市首批主城区16条林荫道总体景观质量非常好。深入分析表明植物生长年限、树种选择、群落结构和日常养护管理四项是影响最后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吸取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经验,合理选择树种、科学规划群落结构、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等措施能够使城市道路绿化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但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才能达到目前中山东路的林荫水平。

[1]陈明玲. 上海城市典型林荫道生态效益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D]. 上海交通大学,2013.

[2]张建宇. 上海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2.

[3]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林荫道评定方法(试行)[Z].2011-03-30.

[4]江 玮. 南京梧桐的前世今生[J]. 环境,2011,(5):28-31.

[5]南京首批最美林荫道出炉浓荫蔽日留存城市记[DB/OL]. http://www.jstv.com/df/nanjing/society/201304/t20130427_1519235.shtml

[6]王世停,顾巍钟. 绿都南京打造1000公里林荫道[N]. 新华日报,2012–10–10(7).

[7]窦 逗. 南京市城区主要道路绿地植物景观的现状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07.

[8]江苏网络电视台. 南京首批18条林荫道正式命名 今年已创建100条林荫[DB/OL]. http://www.njdaily.cn/2013/0424/388465.shtml

[9]南京市园林局. 道路绿化[DB/OL]. http://www.njyl.gov.cn/

[10]维基百科. 南京街道[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南京街道.

[11]严 巍,张建宇,靳思佳,等. 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3):82-87.

[12]燕军委. 我国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3]汤雨琴. 郊野公园游憩评价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严 巍,杨瑞卿,张守锋. 上海林荫道资源现状与发展思考[J]. 上海农业学报,2012,(2):106-109.

[15]王 冠,芦建国. 南京市道路绿化植物调查及分析[J]. 江苏林业科技,2011,(4):11-17.

猜你喜欢
林荫道行道树覆盖率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我多么希望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行道树
城市林荫道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漫说古代行道树
越过树林
基于喷丸随机模型的表面覆盖率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