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

2014-08-02 01:55朱晏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华生艾琳夏洛克

朱晏婷

摘要:热播的英剧《神探夏洛克》改编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柯南道尔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主人公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的感情一直以来存在着多样的解读。本文以电视剧为切入点,分析福尔摩斯与华生之间同性欲望的纽带和性别的不稳定,以此通过一种新的路径探讨主体建构的多样可能性。

关键词:性别同性欲望他者回归一、绪论

2010年7月,在经过小心翼翼的内部试映之后,英国BBC电视台把一部三季长度的迷你电视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搬上了荧幕。熟悉英国文学的人不难发现,这部迷你剧改编的正是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小说写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而小说里聪明骄傲的咨询侦探福尔摩斯也一直是文学领域里公认的经典形象。对这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更是数不胜数:早在默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福尔摩斯的电影,八十多年间有70多位演员扮演过这一角色。

对于一部改编频繁的作品,怎样才能让它脱颖而出?新版《神探夏洛克》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在哪里?福尔摩斯的形象里包含了何种意蕴?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分析。

二、受压抑的同性欲望和俄狄浦斯情节

柯南道尔小说写作的维多利亚时代既是英国历史上发展最快,对外扩张最迅速的时代,也是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尤其是对性别处理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父权制度出现的裂隙,使得文学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尽管这一时期对同性恋的恐惧、厌恶依然是社会主流,同性恋(尤其是男性同性恋)社会性欲望的表达却比以往更为迫切了。心理分析的出现,使得性别领域之间的界限不那么确定了,根据福柯的观点,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一定要通过生物的方式进行划分。所以男权主义,即男人的关系是等级制的,建立在物质和社会地位上的观点就显得站不住脚了。然而男性和男性之间的纽带,却一直因为父权的迫害而断裂和不连续,男性同性恋的表达往往牵涉到女性的参与,造成一种义务异性恋的形象,从而忽略了同性之间的张力。

迷你剧《神探夏洛克》尽管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搬到了21世纪,但其核心内容的表达依然尊重原著的传统。与之前一些影视改编版不同,BBC版更为强调纽带的另一头约翰·华生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里,华生是更为主动并采取掌控的一方。

由于原著中华生曾结过婚(不止一次),评论往往倾向把华生当作头脑简单、心智平庸的异性恋处理,以此跟智力过人、逻辑紧密的福尔摩斯形成对比。影视作品中的华生也通常是一个跟在福尔摩斯身后拘谨保守、身材矮胖的助手。这种刻板的形象破坏了原著中的第二主角——故事的叙述者的魅力,给观众一种该角色无关紧要的错误印象。实际上,按照希腊文化的传统,华生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福尔摩斯的庇护者,在两人的关系里具有暂时的压迫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作用。而福尔摩斯在这种关系中的成长使得两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烈,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对称。

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的福尔摩斯,父亲的形象总是缺席的。有意思的是,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华生身上,两个主角没有一次提到过自己的父亲,而福尔摩斯对父权的抵抗还进一步延伸到哥哥身上。迷你剧里,华生在开头不仅拒绝神秘人监视福尔摩斯的要求,还拒绝了神秘人的贿赂和威胁,为他赢得了福尔摩斯的好感,这个神秘人正是福尔摩斯的哥哥。哥哥作为家中长子,从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根据理查德·克莱恩的观点:“男同性恋者的发展要求假设父亲的缺席或与父亲之间的距离,要求假设孩子与母亲存在不正常的强烈认同,在这种认同中,孩子取代了父亲的位置。”[1]这样就不难理解福尔摩斯兄弟之间的敌意又矛盾的关系,福尔摩斯称自己的哥哥为“死敌”“最危险的人物”,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加深两人之间的裂痕,或者说不断弱化哥哥(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在第二季第一集《贝尔戈维亚丑闻》里,由于对哥哥过度保护的出逃,福尔摩斯甚至间接破坏了哥哥的计划。虽然看起来计划失败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个女人”(即艾琳·艾德勒),但最终福尔摩斯破解了密码,迫使艾琳向自己求饶。在这里,福尔摩斯对艾琳的反击与其说是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和给哥哥造成的损失,不如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福尔摩斯家里最聪明的那个人。换句话说,他不需要一个保护人,一个父亲,他需要的是成为自己的父亲。俄狄浦斯式的弑父心理,在此体现了出来。

三、非传统三角关系和性别的伪装

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关系就更耐人寻味了,原著中,华生是以异性恋的形象出现的,但通过对原著文本的溯源,又能发现许多可疑的细节。比如《三个大学生》的开头就有这样一段奇怪的叙述:“一八九五年中有些互相关联的事情,使福尔摩斯和我在我们著名的大学城住了几周”,“自从离开贝克街的惬意环境以来,我的朋友脾气有些不太好。”[2]如果把上述内容和当时英国社会最轰动的一桩事件相联系的话,答案也许并不难找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鸡奸和猥亵(当时甚至没有同性恋一词)被判入狱,主流社会对男性同性恋的迫害和恐同情绪达到高潮。电视剧对这一细节的还原体现在《贝尔戈维亚丑闻》一集中,华生博客的访问人数停留在1895不再变化。同样在这一集,原著中争议最大的福尔摩斯和艾琳·艾德勒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人之间有没有爱情的产生,也会有新的展现。

在传统爱情三角关系里,观众对性别关注的不对称性是令人吃惊的,人们容易注意到福尔摩斯对艾琳微妙的态度,却不容易看到华生的态度。艾琳出场时就表现得十分强势,在一组平行蒙太奇镜头里,当福尔摩斯翻看艾琳的网站照片时,艾琳也在看手机里福尔摩斯的照片。之后福尔摩斯回到公寓挑选伪装的衣服,对应艾琳在镜前化妆。而当福尔摩斯假装抢劫案的受害者进入艾琳家中,艾琳却以全裸的形象出现,这个反常的举动让福尔摩斯大为意外,他不能继续伪装了,这让艾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占据主动。

三角形的另一方,一直享受异性恋的华生对艾琳的出现表现出了敌意。在他看来,艾琳是具有欺骗性的,她的伪装不在于假扮某个身份,而在于假扮一幅生动、邪恶的自画像。华生比福尔摩斯更容易察觉到,这个涉及到真实女性的关系会威胁福尔摩斯的男性特点,对艾琳产生的欲望势必会剥夺他的自我身份。“那个女人”的介入,尤其是艾琳的独占性要求,将直接影响华生和福尔摩斯之间的关系。而之前华生不管和哪个女性交往,只限于社会制度上的必需:家庭、婚姻、子女、社区,他甚至可以通过它们稳固和福尔摩斯的联系。相比之下,福尔摩斯面对艾琳时,要显得被动多了,他先是被艾琳下药以致昏迷,又对艾琳的突然死亡寝食难安,他收到艾琳无数条短信却从不回复,有悖他以往爱发短信的个性。所以,当华生发现艾琳并没有死时,两人针对福尔摩斯展开了对峙。

艾琳:“听好,我犯了个错误,我寄了一样东西给夏洛克保管,现在我想要回来。所以我要你帮忙。”

华生:“不行。”

艾琳:“我是为他的安全着想。”

华生:“我这么说也是。告诉他你还活着。”

艾琳:“我做不到。”

华生:“好,那我来说。还有,我不会帮你。”

艾琳:“我能说什么呢?”

华生:“你平常都在说什么?!你发给他那么多短信!”

艾琳:“不过是随便聊聊。”

华生:“你跟他有什么可聊的。”

艾琳:“‘早上好,我喜欢你那顶滑稽的帽子。‘我今晚心情不好,一起吃晚饭吧。‘你在《绳之于法》里的样子真性感,我们一起吃晚饭吧。‘我不饿,一起吃晚饭吧。”

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

艾琳:“单方面的,他从不回我短信。”

华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条短信都回。他是人称‘妙语连珠大师,他就是憋着一口气不死都要说赢对方。”

艾琳:“所以,对他来说我很特别吗?”

华生:“我不知道,也许是的。”

艾琳:“你在吃醋?”

华生:“我们不是情侣。”

艾琳:“你们就是。”

艾琳:“好了,我发了,‘我没死,一起吃晚饭吧。”

华生:“其实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尔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还是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恋。”

艾琳:“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

艾琳与华生的这段对话非常紧张,两人各带着不同的目的不断交锋(艾琳想知道华生对自己介入他和福尔摩斯关系的态度,而华生则警告艾琳希望她远离自己的朋友),形成对立的局面。如果把他们对话的内容进行比较的话会有这样的发现:

艾琳 华生

(示弱)我犯了个错误,要你帮忙 (强硬)不行

(进一步示弱)我为他着想 我不会帮你

(一步步引入主题)随便聊聊 (断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饭”重复出现 (震惊)你在跟他调情

从不回短信 每条短信都回

(抛出关键问题)你在吃醋 (强烈的否定)我们不是情侣

(强调观点)你们就是 (强调)我并不是同性恋

可我是的 ,看看我们俩 (无言以对)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艾琳和华生的态度分别经历了“弱——强”和“强——弱”的过程,艾琳的多变、模糊和不对称性正是她力量的来源。关于这一点,福尔摩斯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过,“这是一种炫耀,权势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帮助,以寻求和解,同时她非常清楚华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绝。紧接着,她亮出手牌:华生的好友福尔摩斯。这一点刺痛了华生,他进行反击,要艾琳对福尔摩斯说出自己假死的实情,好让朋友看清艾琳极具欺骗性的实质。艾琳的回应十分狡猾,她继续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华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驳艾琳“你发给他那么多短信”。通过前面的剧情我们能获得两个事实:1.华生跟福尔摩斯之间会发大量的短信,福尔摩斯一条短信就能让华生跑遍半个伦敦;2.当艾琳开始给福尔摩斯发短信时,最不适应的人是华生,他甚至能准确说出艾琳发过来的短信数量,57条。艾琳当然捕捉到了华生情绪上的变化,她为了激怒华生,开始读自己的短信内容,“一起吃晚饭吧”是显而易见的下流、猥亵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对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的指责时,显得很无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场的福尔摩斯模棱两可的态度。福尔摩斯的态度可以用极端来形容:他对一个是从不回短信,对另一个是每条都回。福尔摩斯的态度,以及两人对他的态度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尔摩斯是否回复短信,或者背后的意义,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华生非常重视自己的朋友,他为福尔摩斯奇怪的态度感到困惑,这让他在对峙中完全落了下风。艾琳终于抛出主题:你在吃醋,你们是情侣(或者你认为你们是情侣)。华生的急于否认此时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强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是对华生的嘲讽。如果把艾琳的话补充完整,她的意思应该是:可我是(同性恋),看看(福尔摩斯的出现对)我们俩(产生的影响)。她迫使华生承认一个事实:性别的选择不是单向的,尽管主体由社会法则塑造,并且相对封闭,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华生一直回避的问题被艾琳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对朋友的占有和保护欲,已经超出了他预期的范围。他对艾琳的反感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强烈的竞争,是面对情敌时的反应。艾琳不仅戏弄了福尔摩斯,也嘲笑了华生。

四、他者的回归

当谈到性别、性取向时,多数人认为这是早已经写好的规则,忽略了当下的性别、性取向(异性恋)其实是主流社会规范带来的结果。出于希望获得理解和认同,多数人选择遵守规范。然而,多数人之外还有少数人,边界之外还有别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则的存在: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等等。这些被有意识地排斥、放逐的人,这些规范之外的游魂实际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一个人塑造性别的过程,总是在别人的凝视下完成,塑造出来的内容看起来为个人所拥有,但这些构成元素、包含定义的词语,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现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体需要一种规范。

然而通过对《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种多样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会带来坏的结果。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补充了主体空白的部分,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发现。在新版电视剧中,对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变性,促使观众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别、身份背后的意义。他者的回归,实际上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表达。

注释:

[1]伊芙·赛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页。

[2]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参考文献:

[1][美]伊芙·赛吉维克著,郭劼译.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译.消解性别[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法]米歇尔·福柯著,钱翰译.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朗朗书房[A],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

艾琳:“单方面的,他从不回我短信。”

华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条短信都回。他是人称‘妙语连珠大师,他就是憋着一口气不死都要说赢对方。”

艾琳:“所以,对他来说我很特别吗?”

华生:“我不知道,也许是的。”

艾琳:“你在吃醋?”

华生:“我们不是情侣。”

艾琳:“你们就是。”

艾琳:“好了,我发了,‘我没死,一起吃晚饭吧。”

华生:“其实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尔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还是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恋。”

艾琳:“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

艾琳与华生的这段对话非常紧张,两人各带着不同的目的不断交锋(艾琳想知道华生对自己介入他和福尔摩斯关系的态度,而华生则警告艾琳希望她远离自己的朋友),形成对立的局面。如果把他们对话的内容进行比较的话会有这样的发现:

艾琳 华生

(示弱)我犯了个错误,要你帮忙 (强硬)不行

(进一步示弱)我为他着想 我不会帮你

(一步步引入主题)随便聊聊 (断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饭”重复出现 (震惊)你在跟他调情

从不回短信 每条短信都回

(抛出关键问题)你在吃醋 (强烈的否定)我们不是情侣

(强调观点)你们就是 (强调)我并不是同性恋

可我是的 ,看看我们俩 (无言以对)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艾琳和华生的态度分别经历了“弱——强”和“强——弱”的过程,艾琳的多变、模糊和不对称性正是她力量的来源。关于这一点,福尔摩斯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过,“这是一种炫耀,权势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帮助,以寻求和解,同时她非常清楚华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绝。紧接着,她亮出手牌:华生的好友福尔摩斯。这一点刺痛了华生,他进行反击,要艾琳对福尔摩斯说出自己假死的实情,好让朋友看清艾琳极具欺骗性的实质。艾琳的回应十分狡猾,她继续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华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驳艾琳“你发给他那么多短信”。通过前面的剧情我们能获得两个事实:1.华生跟福尔摩斯之间会发大量的短信,福尔摩斯一条短信就能让华生跑遍半个伦敦;2.当艾琳开始给福尔摩斯发短信时,最不适应的人是华生,他甚至能准确说出艾琳发过来的短信数量,57条。艾琳当然捕捉到了华生情绪上的变化,她为了激怒华生,开始读自己的短信内容,“一起吃晚饭吧”是显而易见的下流、猥亵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对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的指责时,显得很无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场的福尔摩斯模棱两可的态度。福尔摩斯的态度可以用极端来形容:他对一个是从不回短信,对另一个是每条都回。福尔摩斯的态度,以及两人对他的态度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尔摩斯是否回复短信,或者背后的意义,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华生非常重视自己的朋友,他为福尔摩斯奇怪的态度感到困惑,这让他在对峙中完全落了下风。艾琳终于抛出主题:你在吃醋,你们是情侣(或者你认为你们是情侣)。华生的急于否认此时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强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是对华生的嘲讽。如果把艾琳的话补充完整,她的意思应该是:可我是(同性恋),看看(福尔摩斯的出现对)我们俩(产生的影响)。她迫使华生承认一个事实:性别的选择不是单向的,尽管主体由社会法则塑造,并且相对封闭,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华生一直回避的问题被艾琳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对朋友的占有和保护欲,已经超出了他预期的范围。他对艾琳的反感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强烈的竞争,是面对情敌时的反应。艾琳不仅戏弄了福尔摩斯,也嘲笑了华生。

四、他者的回归

当谈到性别、性取向时,多数人认为这是早已经写好的规则,忽略了当下的性别、性取向(异性恋)其实是主流社会规范带来的结果。出于希望获得理解和认同,多数人选择遵守规范。然而,多数人之外还有少数人,边界之外还有别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则的存在: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等等。这些被有意识地排斥、放逐的人,这些规范之外的游魂实际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一个人塑造性别的过程,总是在别人的凝视下完成,塑造出来的内容看起来为个人所拥有,但这些构成元素、包含定义的词语,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现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体需要一种规范。

然而通过对《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种多样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会带来坏的结果。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补充了主体空白的部分,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发现。在新版电视剧中,对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变性,促使观众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别、身份背后的意义。他者的回归,实际上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表达。

注释:

[1]伊芙·赛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页。

[2]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参考文献:

[1][美]伊芙·赛吉维克著,郭劼译.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译.消解性别[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法]米歇尔·福柯著,钱翰译.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朗朗书房[A],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

艾琳:“单方面的,他从不回我短信。”

华生:“不可能。夏洛克每条短信都回。他是人称‘妙语连珠大师,他就是憋着一口气不死都要说赢对方。”

艾琳:“所以,对他来说我很特别吗?”

华生:“我不知道,也许是的。”

艾琳:“你在吃醋?”

华生:“我们不是情侣。”

艾琳:“你们就是。”

艾琳:“好了,我发了,‘我没死,一起吃晚饭吧。”

华生:“其实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夏洛克·福尔摩斯?以免有人在乎,我还是先声明一下,我并不是同性恋。”

艾琳:“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

艾琳与华生的这段对话非常紧张,两人各带着不同的目的不断交锋(艾琳想知道华生对自己介入他和福尔摩斯关系的态度,而华生则警告艾琳希望她远离自己的朋友),形成对立的局面。如果把他们对话的内容进行比较的话会有这样的发现:

艾琳 华生

(示弱)我犯了个错误,要你帮忙 (强硬)不行

(进一步示弱)我为他着想 我不会帮你

(一步步引入主题)随便聊聊 (断然否定)有什么可聊

“一起吃晚饭”重复出现 (震惊)你在跟他调情

从不回短信 每条短信都回

(抛出关键问题)你在吃醋 (强烈的否定)我们不是情侣

(强调观点)你们就是 (强调)我并不是同性恋

可我是的 ,看看我们俩 (无言以对)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艾琳和华生的态度分别经历了“弱——强”和“强——弱”的过程,艾琳的多变、模糊和不对称性正是她力量的来源。关于这一点,福尔摩斯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过,“这是一种炫耀,权势的炫耀”。她先示弱,表示需要帮助,以寻求和解,同时她非常清楚华生的回答——必然是拒绝。紧接着,她亮出手牌:华生的好友福尔摩斯。这一点刺痛了华生,他进行反击,要艾琳对福尔摩斯说出自己假死的实情,好让朋友看清艾琳极具欺骗性的实质。艾琳的回应十分狡猾,她继续示弱,展示自己女性化柔弱的一面。华生被激怒了,他直接反驳艾琳“你发给他那么多短信”。通过前面的剧情我们能获得两个事实:1.华生跟福尔摩斯之间会发大量的短信,福尔摩斯一条短信就能让华生跑遍半个伦敦;2.当艾琳开始给福尔摩斯发短信时,最不适应的人是华生,他甚至能准确说出艾琳发过来的短信数量,57条。艾琳当然捕捉到了华生情绪上的变化,她为了激怒华生,开始读自己的短信内容,“一起吃晚饭吧”是显而易见的下流、猥亵的性暗示。艾琳在面对华生“你在跟夏洛克·福尔摩斯调情”的指责时,显得很无辜,她的回答展示了未到场的福尔摩斯模棱两可的态度。福尔摩斯的态度可以用极端来形容:他对一个是从不回短信,对另一个是每条都回。福尔摩斯的态度,以及两人对他的态度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艾琳不在乎福尔摩斯是否回复短信,或者背后的意义,她自信她能控制局面;华生非常重视自己的朋友,他为福尔摩斯奇怪的态度感到困惑,这让他在对峙中完全落了下风。艾琳终于抛出主题:你在吃醋,你们是情侣(或者你认为你们是情侣)。华生的急于否认此时起了相反的作用,他的否定越强烈,里面肯定的意味就越多。艾琳最后的一句“可我是的。看看我们俩”是对华生的嘲讽。如果把艾琳的话补充完整,她的意思应该是:可我是(同性恋),看看(福尔摩斯的出现对)我们俩(产生的影响)。她迫使华生承认一个事实:性别的选择不是单向的,尽管主体由社会法则塑造,并且相对封闭,但它仍是可以重建的。华生一直回避的问题被艾琳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跟艾琳是一致的,他对朋友的占有和保护欲,已经超出了他预期的范围。他对艾琳的反感是因为他感觉到了强烈的竞争,是面对情敌时的反应。艾琳不仅戏弄了福尔摩斯,也嘲笑了华生。

四、他者的回归

当谈到性别、性取向时,多数人认为这是早已经写好的规则,忽略了当下的性别、性取向(异性恋)其实是主流社会规范带来的结果。出于希望获得理解和认同,多数人选择遵守规范。然而,多数人之外还有少数人,边界之外还有别的存在——那些不符合法则的存在: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等等。这些被有意识地排斥、放逐的人,这些规范之外的游魂实际上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的性取向,一个人塑造性别的过程,总是在别人的凝视下完成,塑造出来的内容看起来为个人所拥有,但这些构成元素、包含定义的词语,是在他/她之外的,是早于他/她出现的,这种方式并不是取代自我,而是要求群体需要一种规范。

然而通过对《神探夏洛克》背后同性欲望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种多样的可能性,即一定程度上的不被理解,不一定会带来坏的结果。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补充了主体空白的部分,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角色的魅力重新得到了发现。在新版电视剧中,对同性欲望的包容性和身份的可变性,促使观众以新的角度思考性别、身份背后的意义。他者的回归,实际上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表达。

注释:

[1]伊芙·赛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页。

[2]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参考文献:

[1][美]伊芙·赛吉维克著,郭劼译.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译.消解性别[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法]米歇尔·福柯著,钱翰译.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福柯等著,周宪译.激进的美学锋芒——朗朗书房[A],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译丛[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华生艾琳夏洛克
五只小猴子烤生日蛋糕(上)
驯服“火山”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聪明人
《福尔摩斯》
我们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