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与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14-08-11 08:25祝善尧张鹏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脑微自发性脑出血

徐 劲,张 驰,马 慧,祝善尧,张鹏飞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以微小量出血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常规MRI不能发现,可经T2加权梯度回波核磁共振(T2-weighted gradient 2 echo MRI,GRE2-T2MRI)技术检测发现。表现为均匀一致,直径2~5 mm的卵圆形信号减低区,周围无水肿。目前尚不明确CMB与脑卒中之间临床关系。国外学者研究发现,CMB广泛存在于脑出血、脑梗死患者中,可能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国内临床研究不多,本研究CMB在不同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探索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随机在我院选取140例脑卒中患者,选择标准为:(1)诊断明确:本次研究采取的诊断标准由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2)资料完整:每位患者的基本资料均完整无缺,且错误率少。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58例,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42~79岁,平均 59.4±6.1岁;脑出血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 43~81岁,平均60.2±9.1岁;脑梗死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41~78岁,平均58.5±5.9岁。对照组患者为具有相近基本资料的非脑卒中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2~82岁,平均57.8±7.3岁。各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登记血压、血脂、血糖、既往史等基线资料。排除标准:出血倾向疾病,脑肿瘤,脑外伤,海绵状血管瘤脑血管瘤及动静脉畸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属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与方法 所有患者取得知情同意后,本次研究使用的器械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超导型1.5T MRI。常规选择 SE序列横断位 T1W1、T2W2、FLAIR 及 GRE T2*WI扫描(TR/TE=300 ms,偏转角度 20°,层厚 5 mm,间隔 0.5 mm,扫描16~18层,FOV 23 cm,220×256矩阵)。应用GRE T2*WI观察CMB,记录CMB发生例数、部位、数目。参考标准:CMB在GRE T2*WI表现为质地均一、圆形、边界清楚,直径2~5 mm,周围无水肿的信号缺失区,并有放大效应(blooming effect);在T1或T2序列上无高信号;需排除铁、钙沉积、骨影、血管流量信号。皮质、皮质下区域(cortical,subcortical area,CSC),基底节及丘脑区域(deep gray matter:basal ganglia and thalamus area,DGM)和幕下区域(infratentorial area:brain stem and cerebellum,IT)均为发生CMB时必须采用MRI诊断的部位。CMB严重程度按照数目划分3度:轻度1~5个,中度6~10个,重度>10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多组等级资料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多组多重比较行方差齐性检验,用LSD法,检验统计量用t值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MB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由表1可见,所有170例患者中有CMB患者46例,同时发生高血压病 40例(86.9%),糖尿病 15例(32.6%),高脂血症19 例(41.3%),均明显高于对应危险因素的无CMB组(P均<0.05);

2.2 各卒中组与对照组在CMB发生率的比较 由表 2可见,对照组 30例,发生 CMB 2例(6.6%);腔隙性脑梗死组58例,发生 CMB 16例(27.5%);脑梗死组 42例,发生 CMB 11例(26.1%);自发性脑出血组40例,发生 CMB 17例(41.3%)。各脑卒中组的CMB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其它组比较,自发性脑出血组CMB发生率最高(P均<0.05)。

2.3 各卒中组CMB分级构成的总体比较 由表3可见,各脑卒中组CMB严重程度分级构成不同(P<0.05),脑出血组在CMB重度分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其次,脑梗死组CMB分级以轻、中度为主。

2.4 各卒中组CMB数目的总体均数比较 由表4可见,各脑卒中组CMB数目的总体均数比较:自发性脑出血组(12.53±6.89)>腔隙性脑梗死组(8.50 ±4.44)>脑梗死组(4.00 ±2.52)。

表1 有无CMB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组间差异

表2 各卒中组的CMB发生率的两两比较

表3 各卒中组CMB分级构成的总体比较

表4 有CMB的各卒中组CMB数目的总体均数多重比较

3 讨论

小血管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而脑微出血(CMB)是小血管病的一重要类型,CMB可在GREWI上表现。为数不多的研究表明,在目前常用的脉冲序列中,梯度回波T2*序列对脑微出血有很高的敏感度。因此虽然目前MRI对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已常规用于临床[1],但本试验中,我们采用GRE T2*WI序列来检测CMB。

CMB的核磁共振显像特点与其病理相关性并没有彻底弄清楚,在以往的研究中可发现GRE的低信号可能与CMB吞噬细胞中的含铁血黄素含量存在一定关系。此项发现研究最透彻的为Fazekas等[2],通过相应试验得出结论,微血管破裂、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均可能导致GRE影像显示低信号。通过对脑出血死亡患者的尸体扫描中可得知,在GRE的扫描过程中低信号影像中大部分均有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观察每位患者的脑部血管病变,均发现具有明显的纤维玻璃样变性,以上的研究可得出结论,小血管的病变可导致CMB的发生[3]。

到现在为止,对于CMB病因的探索仍在进行,机制并不深刻了解,在探索过程中可发现,年龄、脑出血、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均有关系[4]。当脑部血管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时,可引起脑内的微小血管出现严重的透明样变,导致血管的退行性病变,甚至导致动脉瘤的产生,当联合基础病变时可发生动脉瘤的破裂,广泛出血,严重影响大脑功能。在以上的研究中可发现微小动脉瘤的发生可导致严重的CMB,因此,脑部微小动脉的压力对于发生 CMB 中起着重要作用[5,6]。

本研究发现CMB患者与无CMB患者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危险因素之间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影响CMB的发生的显著因素,这一结果已被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7]。推测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加剧颅内小动脉硬化,致CMB发病率增加。

研究显示CMB在各卒中组中均存在,发生率以脑出血组最高,达42.5%,腔隙性脑梗死组27.5%,脑梗死组27.1%,对照组6.6%。各脑卒中组CMB严重程度分级构成不同,脑出血组重度CMB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这与文献报道相似[8,9]。本研究中有 CMB的各脑卒中组 CMB数目的总体均数比较:自发性脑出血组(12.53±6.89)>腔隙性脑梗死组(8.50±4.44)>脑梗死组(4.00 ±2.52)。相关文献报道[10],当 109 例患者脑内的幕上血管发生出血时,约有5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CMB,部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为皮质-皮质下区域和基底核或丘脑区域多见[11],符合本次研究的结论。表明CMB与出血性脑卒中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预测脑出血中意义大[10,12],而对于脑出血患者,伴发CMB可能导致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量增加,自发性脑出血的出血量可能与CMB分级的严重程度有关。

CMB在脑卒中领域的意义正日益被重视。其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明显相关性;在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中具有高发病率;最新研究还表明,CMB可预测脑卒中,减少脑卒中对脑部的损害,在治疗方面可提前进行抗血栓治疗,对于患者疾病的预防有一定价值[13~15]。

综上所述,CMB的诊断,在提前判断出血性脑卒中中临床价值高,具有显著意义。我们对于脑卒中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对于本课题,由于受科研周期及样本量的局限,部分结论还有待远期大样本、长时间的进一步研究论证,包括对CMB具体发病机制以及对发现CMB后再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等。

[1]Jeon SB,Kang DW,Lee EM,et al.Initial microbleeds at MR aging can predict recurr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ournal of Neurology,2007,254(4):508 -512.

[2]Fazekas F,Kleinert R,Roob G,et al.Histopathologic analysis of foci of signal loss on gradient-echo T2*-weighted MR images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evidence microangiopathyrelated microbleeds[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1999,20(4):637-642.

[3]韦铁民,吕玲春,周利民,等.脑微出血的磁共振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5):2007 -2009.

[4]Lee SH,Bae HJ,Ko SB,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old lacunes[J].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 Psychiatry,2004,75(3):423 -427.

[5]Tsushima Y,Aoki J,Endo K.Brain microhemorrhages detected on T2*-Weighted gradient-echo MR images[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03,24(1):88 -96.

[6]Liu W,Liu R,Sun W,et al.Different impacts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the progression of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white matter lesions[J].Stroke,2012,43(11):2916 -2922.

[7]Charidimou A,Werring DJ.Cerebral microbleeds:detection,mechanisms and clinical challenges[J].Future Neurology,2011,6(5):587-611.

[8]Schonewille WJ,Singer MB,Atlas SW,et al.The prevalence of microhemorrhage on gradient-ech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te lacunar infarction[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05,14(4):141 -144.

[9]张荣伟,张惠叙,王慕一.老年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4):33-34.

[10]王金月,杨 筠,刘振兴,等.卒中患者与脑微出血的MRI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9(2):72-76.

[11]柴 超,夏 爽,沈 文.脑微出血的空间与时间分布及对临床治疗的影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4):324-327.

[12]Greenberg SM,Vernooij MW,Cordonnier C,et al.Cerebral microbleeds:A guide to det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J].The Lancet Neurology,2009,8(2):165 -174.

[13]Patel B,Lawrence AJ,Chung AW,et al.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mall vessel disease[J].Stroke,2013,44(2):356 -361.

[14]王国珍,汪国宏,王小强,等.脑微出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2):86 -90.

[15]王 志,王 雷.磁共振成像脑微出血与抗栓治疗脑出血相关[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0):677 -680.

猜你喜欢
脑微自发性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共享魅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