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4-08-15 00:43夏玲娜
关键词:竞赛学科工作

夏玲娜

(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处,浙江舟山316022)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实践信心的活动。高等院校开展学科竞赛,不仅能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能通过学科竞赛这一平台,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更是明确了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1]当前,各级各类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科竞赛的重要意义,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师资、经费、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现状

近年来,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在地方高校发展迅速,竞赛形式日趋多样化,学生参与人数逐步增多,校内各级对学生学科竞赛工作高度重视。总体来看,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呈现较好的态势。

(一)总体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

在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背景下,在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各类高校对学生学科竞赛工作高度重视,许多地方高校也明确认识到开展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深刻意义,特别是学科竞赛工作在基于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中的助力作用。[2]高校通过采取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条件配套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动本校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构建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使学科竞赛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平台。此外,由于高校本科业绩考核的需要,发展学科竞赛,促进本校学科竞赛获奖层次的提升,也成为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体系机制逐渐完善

学科竞赛要实现长期有效发展,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要获得预期的目标以及落实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意义,必需有完善的体系机制和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近年来,大部分的地方高校已逐步加强对学科竞赛组织机构的建设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以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从多方面大力加强对各类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如优先保证各个竞赛项目团队的基本运行经费,从工作协调、资金支持等多方面保证学科竞赛的有效开展,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障系统,消除学科竞赛项目团队的后顾之忧,推进学科竞赛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竞赛成绩逐步提高

目前,由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学科竞赛项目形式多样。地方高校在近几年参加各级学科竞赛项目数不断增加,学生参与面逐步扩大,尤其是关系到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和关系到大学排名的一些重要竞赛项目,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科竞赛在地方高校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3]以H学院为例,2011-2012学年,关系到浙江省本科业绩考核的竞赛项目获奖数为14项,获奖学生数为43人次;2012-2013学年,竞赛项目获奖数增至34项,获奖学生数增至109人次,总体实现了获奖数和获奖学生处翻一番的目标,考核的分值也同时翻倍。

二、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后发的基础和速生的状态不免折射出地方高校学科竞赛工作底蕴的不足,反映了基础的薄弱和经验的欠缺,更有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的需要。

(一)重视程度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目前,虽然多数地方高校已加大了对学科竞赛工作的重视,从组织上建立和健全竞赛体系机制,从意识上提升学科竞赛工作的认识,但与一些学科竞赛工作已较成熟的高校相比,整体工作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地方高校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会将学科竞赛作为临时性的工作来抓,未将这项工作从长远的角度予以考虑。一旦有竞赛的通知下达,再临时组织师资力量,选拔学生或作品参加竞赛,而并未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更妄论将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从根本上来说,是地方高校尚未深层次地认识到学科竞赛其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因而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未达到其理应具有的程度。

而从学生和教师层面来看,也普遍存在对学科竞赛不够重视的现象。学生方面,学生对于参加竞赛的得失判断、参赛过程受挫指数、竞赛占用过多时间等诸多负面因素影响着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在诸多因素中,占比例较重的是学生对于获奖的功利心理,学生并未能切实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其自身发展的深刻意义;教师方面,不可否认目前部分老师指导学科竞赛也存在着过于功利的思想,而忽略了竞赛本身对于育人的积极意义。

(二)条件保障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学科竞赛的有效开展,需要有经费、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保障。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经费等条件的局限,在学科竞赛的条件保障上,往往与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几年来,多数地方高校已大力加强了对各类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但整体的条件保障仍显不足,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往往是学科竞赛运行的基本费用基本能予以保障,但深入交流、培训等相关的费用往往尚未落实。这对于学科竞赛的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也可能导致参加竞赛的作品深度不足、竞争力不强。

(三)相关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在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突出表现在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为长期有效地促进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方面,无论是指导学生获奖后的相应奖励,抑或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其职称评聘与评奖评优所占的分量均未予以充分体现;学生方面,学生获奖后的奖励以及在学生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政策目前来看也尚不完善。地方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尚未完整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地方高校虽已制定了关于学科竞赛的管理规定,也在相关绩效考核中考虑了纳入本科业绩考核的竞赛项目的奖励标准,但对于其他未列入考核的竞赛项目的奖励标准尚未明确。此外,指导学生竞赛期间的培训工作量计算方法等往往也未予以明确。制度方面的不清晰可能直接导致指导教师以及参赛学生积极性不高。

(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尚不成熟

随着地方高校对于学科竞赛工作的重视,相关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也在慢慢地跟上步伐。以H学院为例,目前该学院指导A类学科竞赛(即列入浙江省本科业绩考核的竞赛)的教师共有102名,其中高级职称43名、中级职称54名,初级职称5名;指导B类学生学科竞赛的教师55名,其中高级职称29名、中级职称24名、初级职称2名。从师资队伍组成人员看,基本结构已经成型。但从队伍整体素质看,指导教师力量整体不强,且指导教师流动性较大,团队会常出现打散或断链的现象。如何吸引教师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并着力打造一支稳定且能为学生竞赛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的指导教师队伍是目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部门配给和支撑未形成合力

学科竞赛的归属部门,一般分散在高校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各院系等单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的状态对于竞赛的开展往往有着消极的影响,因为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所需的各类条件保障需由学校内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地方高校由于开展学科竞赛的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的高校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开展学科竞赛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沟通,导致彼此不能明确分工,形成合力,不能有效地支撑学科竞赛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三、地方高校推进学科竞赛工作对策探析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学科竞赛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克服发展的阻力,地方高校需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和统一,从组织和措施上推动学科竞赛的良性运行和长期有序发展。

(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地方高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目标为导向,将学科竞赛工作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科竞赛成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内容。

首先,可以尝试将学科竞赛纳入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在实践等环节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可以将竞赛项目作为全校的选修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也能够较好地普及竞赛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参赛兴趣,并有针对性地发掘有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为竞赛输送人才。

其次,可以将学科竞赛项目作为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实践中去探索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理论。而大学学科竞赛项目,基本上整合了专业课程内外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在专业建设中融入学科竞赛,能够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

再次,学科竞赛工作开展的成果和问题能供教学改革借鉴。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的成果能集中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薄弱环节等,将这些问题纳入教学改革中思考,能够使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二)以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竞赛

要真正实现学科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等的意义,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助力作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首先,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通过加强对各类竞赛项目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于竞赛项目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另外,对于获奖后的嘉奖和报道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以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方式,营造学校浓厚的学科竞赛氛围,提升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增加受益面。

其次,可以通过规划学生的发展目标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通过确立学生发展目标体系,清楚明晰地规划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期间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学习什么知识,以及怎样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等,其中可明确将参与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四年学习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再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团队,提高竞赛项目的长效型。校级选拔竞赛可以直接从学生社团中选拔出优秀学生,既能从参与面上保证学生对竞赛相关知识的获取,同时也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选拔出优秀学生。同时,学生社团形式可以加强学科竞赛团队的凝聚力,通过“传帮带”,保证竞赛团队参赛学生的延续性,有效保障竞赛的长期持续开展。

(三)以业绩提升为引领,加大学科竞赛条件保障工作

制度的健全与条件的保障是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学科竞赛成绩的重要前提。

健全学科竞赛管理机制,首先需明确竞赛的管理机构以及各机构所承担的职责,确保各部门机构之间沟通有力、运行顺畅,为高校学科竞赛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相关的竞赛管理办法等需制度化,如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标准、奖励办法、竞赛组织程序、竞赛范围等等,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通过明确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的指导工作量、获奖工作量,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相应的创新学分制度,以及用竞赛成绩取代相应的实践学分等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也可通过对二级学院等相关竞赛组织部门设立一定的激励政策,提高二级学院或单位的参与积极性。

最后,学科竞赛的开展,必须有经费、场地、设备等全方位的条件保障作支撑。第一,必须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除保证各个竞赛项目团队正常运行所需资金外,也必须有一定的额度用于竞赛团队交流、培训;第二,通过学校内各部门的沟通衔接,保证开展所用场地能得到保障,如机房、实验室等的使用;第三,要设法开放一批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也为学生兴趣的培养营造氛围。

(四)以岗聘为先导,大力加强学科竞赛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强力智力支持,指导教师队伍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地方高校在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邀请学术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教师担任竞赛项目的负责人,更要注重指导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等梯度结构。同时,不断培养和发展优秀的年轻教师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以此来推动竞赛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学科竞赛师资队伍的建设?职称的评定和岗位的聘任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科竞赛工作与教师的这两环节挂钩,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对教师的激励,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的积极性。[5]例如,可以将指导学科竞赛的成绩纳入教学业绩考核,并且成为教师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内容;同时,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重要竞赛项目奖项或是对学科竞赛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岗位聘任时优先聘任或高聘。当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科竞赛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时,他们对于学科竞赛工作的热情与重视度自然会相应地提高。

[1]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1.

[2]徐宇琼,杨水根.质量工程背景下学科竞赛开展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22-24.

[3]洪宝仙,龚冰冰,鲍思伟.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的现状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1,33(4):70-73.

[4]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59-60.

[5]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5):149-151.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工作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不工作,爽飞了?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选工作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