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在花瓣上自由舞蹈

2014-08-15 00:49毛儒仙
中学语文 2014年6期
关键词:阿毛论语花瓣

毛儒仙

我们曾说,每个人一定要读一本影响自己一生的书。是的,经典确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你奋斗时,它可以给你力量;你成功时,它可以让你淡定;你失败时,它可以让你振奋。它们可以让你看清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我也无数次对我的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将来除了学习中文专业,估计你再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更不再有这么严肃的时间来供你阅读,但是,文字书写将陪伴你一生,小到请假条,大到毕业论文、学术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等,所以你们要阅读,阅读,再阅读,将阅读进行到底,直到你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你还要时刻记着,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优秀的著作,如同跟伟人对话。

但是,时间长了,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发现我让他们阅读,没有达到如同传说中的威灵顿看见蜘蛛结破网就雄起,进而在滑铁卢挫败拿破仑的效果。此时,我在思考,我们究竟应该从一个什么切入口让他们看到亮光,感到阅读的喜悦和成功,对一本书,如同饥饿的人对面包一样。

高中生其实是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在课堂上,他们也还是能从经典作品中找到灵感,我们不妨欣赏一下学生的大作: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上学了有作业,不知道放学了也有。我一回家就拿着作业,在房间里点亮微弱的蜡烛,叫我们的阿毛去做,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他句句都听。他做作业去了,我在屋里批改作业,翻阅、检查,做完了,要睡觉,我就叫阿毛,没有应,我出去看,作业散了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玩的。各处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寻来寻去,直到下半夜,寻到到学校的路上,路旁扔着一只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老师了。再往前走,他果然躺在路边,双目已成白眼状,口中吐着白沫了,手里还紧紧拿着又从学校取回的作业。

这是学生针对课业过重的现象的个性化表达,“吐槽版”是幽默,是发泄,是戏谑。我们为何不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呢?我觉得完全有必要进行完全指向 “功利性”写作的阅读,没有所谓的理想教育,没有纯粹的人格的升华,没有价值观的空说。

任何作文命题,都逃不过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求真、善、美这个范围,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篇经典的文章或者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包含我们所写的任何话题的作文,任何一个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多方位解读,将他牵引到我们所写的主题方向上来,例如,面对2013年高考作文“方与圆”,读透了《红楼梦》,甚至仅仅是《林黛玉进贾府》,你便可以从王熙凤身上看到她处事的方和圆,读穿了《水浒》,你同样可以从宋江身上找到灵感,哪怕是你对教材中的《鸿门宴》情有独钟,你也可以体味到项羽与刘邦的方与圆……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主动阅读和有效阅读显得尤其重要,就像这篇文章的题目,学生如同一只蝴蝶,只有他对他能企及的花瓣充分熟悉并占用,他才能在上面自由舞蹈。

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教材,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怎样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引向学生的写作,让他们觉得这个可以为我所用,甚至是灵活运用。具体说来,就是文中的经典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解读,文中的历史事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评判,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成为经典的公式化语言……我们需要在新授课中培养学生这样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进而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处理,我们需要知道,一篇文章中,掌握几个字词、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学生手头都有书,他们究竟读了多少,用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改作文的时候,我很少发现他们正在阅读的痕迹,因为他们没有思考,没有将书中的东西进行体味,变成自己的东西,例如我现在所教的很多学生正在读《论语》,人们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我感觉到他们手捧《论语》,却连我布置的一篇作文都对付不了,我觉得我是有责任的,我没有给他们一个很功利的目标,例如下次作文,我要他们围绕话题,必须引用几句《论语》上的话进行点缀、佐证,那么他们是否会去有目的的背诵一些呢?下次当他们再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要他们必须围绕我给出的几个话题去阅读这本书并写出来,他们是否会更注意、思考一些东西呢,他们的作文中是否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说某本书会影响了我一生或者说正在影响着我们,但是对学生来说,要他们这样肯定地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效果,实在是太沉重,他们太稚嫩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浸润生活的喜悦和苦痛,他们在快节奏的高考的征途上需要的是表象的功利的喜怒哀乐。

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要有创作宏篇大作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我读是为了我写”的思想和意识,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也能做到的。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那只在花瓣上翩跹起舞的蝴蝶。

猜你喜欢
阿毛论语花瓣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如何读懂《论语》?
“大吃一井”的阿毛
贼不打,三年自招
郁金香花瓣
月光花瓣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