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与发展机制

2014-08-15 00:43
关键词:落后地区区域经济

宋 刚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山东 滨州256600)

我国西、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差距较大,这给我过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从经济学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不难发发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主要路径就是产业转移,而其长效发展机制就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手段的有效结合。宏观上讲,产业结构转移就是产业结构内部的提升,而微观上讲,产业转移是根据地区基本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稳定

现阶段,我国的银行信贷机构先后形成,但是在集资能力和经验上还有很多欠缺,工作流程不规范,金融领域的评价体系、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不健全,这致使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完整性,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并没有密切关注区域内的企业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优先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同时加大对其他企业的扶持力度。

(二)金融政策不平衡

如果区域内金融政策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这种不平衡的金融政策更加凸显出来,这样更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三)区域内资金供给不足

我国很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都存在着供给不足,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经济发展的奖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不匹配;2.供需条件不能满足信贷资金的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融资,限制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区域资金逆向流动

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这是资金在区域之间的主要流动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资金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对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由我国统一展开,在对经营授权的一级信贷投资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经营的业务、资产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其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参考标准。在经济落后地区缺少优秀企业,无法展现比较理想的分行经营效益。由此,在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其不利地位。所以,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全部流向城市,这让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产业转移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微观上是基于地区优势条件,建立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来实现,宏观上是给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

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其变化过程中存在两条清晰的路线:一条是不同部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条相同部门产业结构要素发生变化。不同部门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通过部门结构变化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如果发达地区内的某些产业达到饱和就向经济落后的区域转移,其一,可以促进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别发展;其二,可以提高转移后的经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升。比如基础工业如果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促进发达地区集中力量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另一方面就可以巩固落后地区的基础工业发展,一举两得,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同部门产业结构要素指的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劳动力成本却越来越高,如果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继续提高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为落后地区增加税收机,提高地区就业率,加快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产业转移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其发展机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产业转移主要有两条基本路线,第一条路线是部门结构变化同部门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通过部门要素在经济区域间的流动而引起部门产业结构的转变,而部门产业结构变化又可以优化区域内的部门要素分配。第二条路线是满足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在区域间转移的产业相互促进,形成共生产业链,一个是区域之间的共生产业链,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在这个共生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而另一个是落后经济地区的共生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上,发挥地区优势产业而形成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辅助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采取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的发展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优化地区资源配置的长效发展机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必须坚持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政府要做好地区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转轨逐渐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在市场调控失衡的地区,绝不可以通过简单地引入政府调控来解决。只有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才可以通过政策来提高地区产业的金鹰效率。所以,总结我国三十几年的发展经验,只有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必须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一些影响区委条件的基础设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兴建,具体来说可以以国家为主导,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实现投资多元化。对原本较为落后的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上改善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提高其经营的外部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根本路径与机制。

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简政、放权等方式给地方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在地区与中央不发生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给地方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条件,制定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规,鼓励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降低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相关风险。我国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几根烟就是塑造利益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发展体制,通过合理的竞争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地区发展仍有相应的创新空间,必将带动整个地区,甚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

第三,地方政府要解决一切不利于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管理机制和税制,尤其要接触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户籍问题和其导致的不平等公共福利待遇问题,鼓励劳动力要素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自由流动,由此促进区域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这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今后地方落实的主要困难。目前的户籍制度产生于二元结构下,工业倾向城市发展的基本制度下,如果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必然会触及更深层的矛盾。我国户籍制度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户籍与特定城市的居民福利密切相关,甚至就业人员子女入学,交通事故赔偿、医疗等都与户籍有关,所以各个地区的福利实现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前提基础。

第四,我国东部地区要在中央政策鼓励下,努力提高GVC的高端环节,以此作为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只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东部地区要以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中心,针对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定绩效考核体制,淡化经济发展单一的GDP目标及税收,否则,东部地区的发展处于地方政府利益考虑,可能会用过各种扭曲的价格机制影响地方产业发展。

第五,我国东部地区要不断提高战略发展机遇,扩大内需,将自身在GVC中的国际代工学到的各种工作经验逐渐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甚至可以运用到建立国内行业生产的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和地区价值链当中。通过保留公司、转移工厂的方式转移国内价值产业链,实现产业在各个区域之间的转移。此外,加工贸易类型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国内零售企业的合作及市场开拓。我国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质量较高,在国际市场非常抢手,但是却在国内没有销路,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加工企业和国内的零售企业之间的对接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配货方式和批量,零售企业主要以小批量为主,而加工企业以大批量为主。不仅如此,国内的结算方式主要是定期结算,而外贸交易主要以信用托付为主,但是很多加工贸易企业认为国内零售企业的这种方式会影响自身的资金周转,所及会减少与国内零售企业的合作。此时,国内中介机构,例如有些金融部门会接入交易担保,保障定期结账,这对双方交易来说十分必要。

四、总结

从经济发展目标及趋势来了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市场竞争环境及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式,给予整个金融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必须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机制,在整合区域发展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力求区域经济稳定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刘志彪,张少军.中国地区差距及其纠偏: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J].学术月刊,2008,(5).

[2]张建民.陆桥经济带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刘锐,吕臻.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J].农村经济,2010,(12).

[4]曾礼,崔如波.试论构建川渝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05,(9).

[5]翁乾麟.产业转移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贺州市产业转移问题[J].学术论坛,2007,(12).

[6]黄丽芬.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7]武建强.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我国地区差距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陈柳钦.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总部经济发展问题[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唐志强.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非分离性[J].河西学院学报,2006,(4).

[10]邓俊荣,夏永林.价值链整合、竞争优势培育与西部经济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6,(4).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区域发展篇
区域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