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

2014-08-16 03:06梁志民饶盼杨国强
关键词:Logit模型农民工

梁志民 饶盼 杨国强

摘要: 在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城镇化及农村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中的矛盾。利用江西省95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购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其性别、年龄等变量;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影响较大;社会资本中常联系朋友该变量具有的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环境特征是牵制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务工地; 购房意愿; Logit模型

前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出现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的异地暂居性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长期居住为特征, 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1]。据江西2011年统计年鉴,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率由2005年的23.87%升至2010年的29.09%;在国内省外就业人口逐年上升,而在省内县外、县内乡外的农村就业人口从2009~2010年开始下降。Weiping Wu[2]提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在增加,可城镇住房供应改革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流动人口的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与对应的务工城市居住问题的矛盾愈来愈凸显。而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折,城市中农民住房模式与国家的独特的体制因素,尤其是迁移、现有的户籍制度、城镇住房市场的过渡状态的循环性质挂钩[3]。在以往文献中,较多的是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却不多,而且研究地点不是劳动力输出地而是输入地[4]。

在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6.5亿农民消费力正在迅速上升,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购房越来越成为可能。拥有稳定的住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之一[5]。因此,本文以江西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对购房因素的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欠缺,达到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的一些相关性建议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购房政策提供借鉴作用。

〖BT4〗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框架

Simon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引入经济学,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6]。参考陈霄的研究方法,定义政府对宅基地的决策包括“趋于理性”、“偏离理性”和介于两者之间三种形式,并将政府对宅基地“趋于理性”决策的上限值定义为 1,将政府对宅基地“偏离理性”决策的下限值定义为0,将介于二者之间的决策取值为(0,1)[7]。

就本研究而言,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是“有限理性”选择机制的结果,即外出农民如何在特定的外部约束条件下,结合自己对购房前后收益——成本比较的预期,寻求一个满意解的过程。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外出农民是否愿意购房取决于政府对外出农民在外购房决策的理性程度和农民购买住房的理性程度。如果将政府对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定义为Ma,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可理解为在政府对购房决策的约束下,外出农民根据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和务工地和家乡的社会环境的预期等因素对是否在务工地购房进行决策。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决策Mb取决于Ma的理性的程度。

如果政府执行最大程度“接近理性”(即与理性人没有多大差别)的购房决策,即不惜一切财力物力最大力度帮助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定居购房,则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意愿程度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农民购房意愿程度的函数可表述为:

摘要: 在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城镇化及农村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中的矛盾。利用江西省95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购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其性别、年龄等变量;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影响较大;社会资本中常联系朋友该变量具有的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环境特征是牵制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务工地; 购房意愿; Logit模型

前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出现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的异地暂居性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长期居住为特征, 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1]。据江西2011年统计年鉴,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率由2005年的23.87%升至2010年的29.09%;在国内省外就业人口逐年上升,而在省内县外、县内乡外的农村就业人口从2009~2010年开始下降。Weiping Wu[2]提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在增加,可城镇住房供应改革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流动人口的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与对应的务工城市居住问题的矛盾愈来愈凸显。而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折,城市中农民住房模式与国家的独特的体制因素,尤其是迁移、现有的户籍制度、城镇住房市场的过渡状态的循环性质挂钩[3]。在以往文献中,较多的是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却不多,而且研究地点不是劳动力输出地而是输入地[4]。

在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6.5亿农民消费力正在迅速上升,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购房越来越成为可能。拥有稳定的住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之一[5]。因此,本文以江西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对购房因素的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欠缺,达到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的一些相关性建议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购房政策提供借鉴作用。

〖BT4〗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框架

Simon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引入经济学,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6]。参考陈霄的研究方法,定义政府对宅基地的决策包括“趋于理性”、“偏离理性”和介于两者之间三种形式,并将政府对宅基地“趋于理性”决策的上限值定义为 1,将政府对宅基地“偏离理性”决策的下限值定义为0,将介于二者之间的决策取值为(0,1)[7]。

就本研究而言,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是“有限理性”选择机制的结果,即外出农民如何在特定的外部约束条件下,结合自己对购房前后收益——成本比较的预期,寻求一个满意解的过程。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外出农民是否愿意购房取决于政府对外出农民在外购房决策的理性程度和农民购买住房的理性程度。如果将政府对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定义为Ma,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可理解为在政府对购房决策的约束下,外出农民根据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和务工地和家乡的社会环境的预期等因素对是否在务工地购房进行决策。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决策Mb取决于Ma的理性的程度。

如果政府执行最大程度“接近理性”(即与理性人没有多大差别)的购房决策,即不惜一切财力物力最大力度帮助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定居购房,则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意愿程度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农民购房意愿程度的函数可表述为:

摘要: 在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城镇化及农村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购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中的矛盾。利用江西省95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购房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其性别、年龄等变量;家庭特征因素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影响较大;社会资本中常联系朋友该变量具有的显著性的负向影响;环境特征是牵制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务工地; 购房意愿; Logit模型

前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务工地购房是农村外出劳动力融入城市社会、完成市民转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出现三次浪潮:第一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第二次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的异地暂居性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长期居住为特征, 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1]。据江西2011年统计年鉴,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就业劳动力的比率由2005年的23.87%升至2010年的29.09%;在国内省外就业人口逐年上升,而在省内县外、县内乡外的农村就业人口从2009~2010年开始下降。Weiping Wu[2]提出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水平在增加,可城镇住房供应改革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流动人口的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与对应的务工城市居住问题的矛盾愈来愈凸显。而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折,城市中农民住房模式与国家的独特的体制因素,尤其是迁移、现有的户籍制度、城镇住房市场的过渡状态的循环性质挂钩[3]。在以往文献中,较多的是研究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农民工购房意愿的却不多,而且研究地点不是劳动力输出地而是输入地[4]。

在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国6.5亿农民消费力正在迅速上升,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购房越来越成为可能。拥有稳定的住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前提之一[5]。因此,本文以江西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对购房因素的实地调查与实证分析,为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欠缺,达到为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购房的一些相关性建议以及为政府制定相关购房政策提供借鉴作用。

〖BT4〗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框架

Simon最早将“有限理性”概念引入经济学,他认为,人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6]。参考陈霄的研究方法,定义政府对宅基地的决策包括“趋于理性”、“偏离理性”和介于两者之间三种形式,并将政府对宅基地“趋于理性”决策的上限值定义为 1,将政府对宅基地“偏离理性”决策的下限值定义为0,将介于二者之间的决策取值为(0,1)[7]。

就本研究而言,农村外出劳动力购房意愿是“有限理性”选择机制的结果,即外出农民如何在特定的外部约束条件下,结合自己对购房前后收益——成本比较的预期,寻求一个满意解的过程。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外出农民是否愿意购房取决于政府对外出农民在外购房决策的理性程度和农民购买住房的理性程度。如果将政府对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定义为Ma,外出农民购房的决策,可理解为在政府对购房决策的约束下,外出农民根据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本和务工地和家乡的社会环境的预期等因素对是否在务工地购房进行决策。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决策Mb取决于Ma的理性的程度。

如果政府执行最大程度“接近理性”(即与理性人没有多大差别)的购房决策,即不惜一切财力物力最大力度帮助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务工地定居购房,则外出农民在务工地购房的意愿程度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农民购房意愿程度的函数可表述为:

猜你喜欢
Logit模型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国企“竞争中立性”规则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实证研究
基于Logit模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
基于Logit模型的我国各省市就业率预测研究
资本账户开放与银行危机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