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再生产及其与媒体的关系——从《淞隐漫录·纪日本女子阿传事》说起

2014-09-09 02:04··
明清小说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王韬画报日本

· ·

故事的再生产及其与媒体的关系——从《淞隐漫录·纪日本女子阿传事》说起

·边茜·

王韬的《淞隐漫录》最早登载于《点石斋画报》,其中《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与王韬诗集《蘅华馆诗录》中的《阿传曲》有明显的承接关系,同时又进行了若干改动。《点石斋画报》上《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的配图与小说本身的关注焦点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差异切入分析,可见大众媒体与创作主体不同的审美趣味。联系晚清时期媒体的生存环境和运作模式,从这一个案中可窥见文人与媒体合作时,创作方式受媒体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此外,王韬对同一故事采取的不同呈现形式也提示研究者,在研究清末民初曾刊登于报刊的小说时,目光应由“俗”及“雅”,拓展至诗文等其他文体。

王韬 《淞隐漫录》 小说 媒体

一、故事的再生产:《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与《阿传曲》

光绪十年(1884),《点石斋画报》第七期刊载了天南遁叟(王韬)的《纪日本女子阿传事》。这是王韬《淞隐漫录》中的第二篇,第一篇已在十天前刊登在第六期《点石斋画报》上。《淞隐漫录》的单行本在被缩印出版时被改名为《绘图后聊斋志异》,不过其中的故事并非全部是无从考证的虚构,《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就是如此。刊刻于光绪六年(1880)的王韬诗集《蘅华馆诗录》卷五中有一首《阿传曲》,所根据的本事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相同。两者的相通还不止于此,《阿传曲》在诗前有一篇序言概述阿传故事,而四年后《点石斋画报》上的同题材作品也是先以散文介绍阿传故事,随后全文摘引《阿传曲》。在散文部分,两者多有重合。这里引录《阿传曲》诗序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相关文字,并在《阿传曲》序与后者相同的短句下加点,以反映其相似程度之高:

《阿传曲》序阿传∙∙,日本农家女子也。生于上野州和根郡下坂村∙∙∙∙∙∙∙∙∙∙∙。《纪日本女子阿传事》阿传,日本农家女也。生于上野州和根郡下坂村。父业农,小筑三椽,颇有幽趣,依山种树,临水启门,自具篱落间风景。室东偏紫藤花满架,花时绛雪霏几榻,阿传卧房在焉。《阿传曲》序貌美而性荡。《纪日本女子阿传事》阿传貌美而性荡,长眉入鬓,秀靥承颧,肌肤尤白,胜于艳雪,时人因有“玉观音”之称。《阿传曲》序笄年,偷嫁所欢浪之助,非父母命也。《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及笄,风流靡曼,妖丽罕俦。邻人浪之助者,佻达子也,善自修饰以媚阿传,时以玩物馈贻。由是目挑眉语,遂成野合鸳鸯。往来既稔,父不能禁,竟偷嫁之成伉俪,倡随极相得。《阿传曲》序后浪之助得恶疾。阿传耻之∙∙∙∙,共遁去,浴于草津温泉,以此泉能治癞也。《纪日本女子阿传事》无何,浪之助忽撄恶疾,盖癞也。阿传耻之,偕夫遁去。闻草津有温泉,浴之能治癞,僦屋彼处,晨夕往焉。《阿传曲》序乡人闻而怜之,来劝之归∙∙∙∙。阿传不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乡人某甲,素爱阿传,闻而怜之,来劝之归。弗从。《阿传曲》序适绢商旅途宿此,见阿传事夫甚谨∙∙∙∙∙∙∙,异之∙∙。《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绢商某挈眷就浴温泉,适与阿传同寓,见阿传事夫甚谨,异之。《阿传曲》序其妾闲时就阿传语,始知为同族姊妹行∙∙∙∙∙∙∙∙,因劝夫邀阿传∙∙∙∙∙∙共往横滨∙∙∙∙,延美国良医平文治之∙∙∙∙∙∙∙∙∙。《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绢商妾亦小家女,绰约多姿,时就阿传语,始知为同族姊妹行。因劝夫邀阿传共往横滨,延美国良医平文治之。《阿传曲》序座有横滨船匠弁吉藏者,愿任其事,延阿传夫妇于家。《纪日本女子阿传事》有吉藏者,横滨船匠员弁也。涎阿传美,思通之,愿任医药费,延阿传夫妇居其家,伺间求欢,狐绥鸨合,极尽缱绻。《阿传曲》序而又有鱼贾清五郎者,侠客也∙∙∙,怜阿传夫妇,时济其穷。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仅仅两者完全相同的短句就占了大约半数,至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改易几字,或保留序中某句若干字而扩充其他内容的情况还有不少,如:

邂逅市太郎,即作文君之奔。③(《阿传曲》序)

偶徘徊门外,市太郎道经其室,一见惊为天仙。借事通词,遂招之入,竟作文君之奔焉。④(《纪日本女子阿传事》)

对于这样明显的相似,较有说服的解释恐怕是这样:王韬是在原有作品《阿传曲》的基础上稍作改写和增删,才有了《点石斋画报》上的《纪日本女子阿传事》。

二、一对矛盾:文字与图像

虽然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文字表达的主要形式由韵文(诗)转换成散文,还是需要作者费心思量。在《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新的变化。在篇幅和内容上,这篇作品都有所拓展,而不仅仅是《阿传曲》及其序的简单扩写。实际上,它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阿传曲》并序的扩写,第二部分是作者补充的内容——阿传与名艺妓小菊始睦终嫌的故事,以及清五郎安葬阿传的故事——它们显现出不同的思想倾向。阿传与小菊的故事突出表现了阿传的“奇女子”形象,流露出作者的欣赏之意:

按阿传虽出自农家,然颇能知书识字。所作和歌,抑扬宛转,音节殊谐。其适温泉时,有艺妓小菊者,与之同旅邸。小菊正当绮龄,貌尤靓丽,推为平康中翘楚,艳名噪于新桥柳桥间,一时枇杷巷底,宾从如云。小菊亦高自位置,苟非素心人,莫能数晨夕也。自负其容,不肯下人,而一遇阿传,不觉为之心折,叹曰:“是妖娆儿,我见犹怜,毋怪轻薄子魂思而梦绕之也。”阿传虽能操乐器,而未底于精,至是小菊授以琵琶,三日而成调,谱自度曲居然入拍。小菊之相知曰墨川散人,东京贵官之介弟也。一见阿传,叹为绝色,伺小菊不在侧,遂与阿传订啮臂盟,拟迎之归,贮之金屋,终以碍于小菊,不果。由是菊、传两人,遂如尹邢之避面焉。人谓阿传容虽娟好,而翻云覆雨,爱憎无常,是其所短;小菊容貌亦堪伯仲,惟美则可及,而媚终不逮也。⑤

这个故事特别表现了阿传的天赋的才情与妩媚,对前文形成很好的补充,因为在扩写《阿传曲》序的时候,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阿传的美貌和受人怜爱,并多次对此进行描述,如:

阿传貌美而性荡,长眉入鬓,秀靥承颧,肌肤尤白,胜于艳雪,时人因有“玉观音”之称。及笄,风流靡曼,妖丽罕俦。

乡人某甲,素爱阿传,闻而怜之,来劝之归。

(吉藏)涎阿传美,思通之……⑥

以上引文中,“貌美而性荡”后的描写,“素爱阿传”的说明,以及吉藏对阿传的垂涎,都是在《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后加的。为了强调阿传的受人怜爱,有时王韬会改动原来作品的意思,如:

怜阿传夫妇,时济其穷。⑦(《阿传曲》序)

(清五郎)怜阿传贫,时有所赠。⑧(《纪日本女子阿传事》)

清五郎的资助,在原文中是出于对阿传夫妇的同情,而在改动后的作品里就只是为了阿传一个人,阿传的魅力因此也更为突出了。

对于阿传这个人物,王韬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她的种种恶行令人不齿;另一方面,她虽然并未与浪之助正式行嫁娶之礼,却在后者病后不离不弃,一直相伴至其去世,体现了真挚深厚的情意;在丈夫死后,她回家探望父亲,讲述自己私奔离家后遇到的种种艰辛,这时的她又是令人怜惜的弱女子。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阿传身上神秘的吸引力。虽然是农家女子,阿传却有天赋的出众魅力与才华;她的放荡行为固然不容于礼法,但这种对自身欲望不加掩饰,不加抑制,即便是“恶”也不惜为之的态度,击中了人们被社会规范压抑的内心,使人对她产生隐秘的欣羡之情。这种复杂的态度,或许在《纪日本女子阿传事》里的一个字里展现出来,那就是“妖”:

风流靡曼,妖丽罕俦。⑨

阿传既正典刑,闺阁女子多以花妖目之,援以为戒。⑩

所谓“妖”,一方面可以指阿传言行不合于道德礼法,但同时也意味着其人不同凡响,具有神秘的魅力。这种审美观与大洋彼岸文学家们的“世纪末”心态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至于清五郎安葬阿传的故事,在《阿传曲》中并未提及,不过在《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的扩写中,却为这一故事埋下了伏笔:

鱼贾清五郎,侠客也。怜阿传贫,时有所赠。阿传意其私己,欲以身事之。五郎拒不纳。

除了强调清五郎对阿传的怜惜,作者还增添了他拒绝阿传示好的情节,这些内容都可以和《阿传曲》后面的故事相呼应:

阿传既正典刑,闺阁女子多以花妖目之,援以为戒。清五郎闻之,往收其尸,葬之丛冢,并树石碣焉,曰:“彼爱我于生前,我酬之于死后。因爱而越礼,我不为也。”

清五郎敢于冒舆论的压力为被处死的阿传料理身后事,与过去后者的示好有直接的关系。他对阿传也有感情,但最终做到了以礼克情。因此王韬在全篇的最后对他特别进行赞扬:

呜呼!如清五郎者,其殆侠而有情者哉!曷可以弗书。

所谓“侠”是指急公好义,而“有情”自然包含着清五郎对阿传的尊重与怜爱。这种“侠而有情”的品质,在阿传伏法后清五郎的行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

那么在画师的眼中,《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又有哪些内容足以吸引他形诸图画呢?这还需从画面本身寻找答案。下面这幅题为《日本阿传》的图画,便是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一起刊登于《点石斋画报》上的配图,由著名画师吴友如为这篇小说创作。画面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分表现阿传刺杀吉藏的情景,左上角是清五郎使人安葬阿传并为之立石碣的场面。

对阿传杀人时的情景,王韬没有扩写原作,仍然以“乘其醉寐,手刃之”一笔带过,可见并不是他写作时关注的重点;而在吴友如的画里,这却是值得着力渲染的对象。画家对建筑的描绘十分细致,房顶瓦片的质感和窗棂花样的线条都一丝不苟地表现出来。室内的陈设也是如此,屏风上的图画和桌上的杯盏壶盘、花瓶插花无不细致逼真。屋中有两个人物,吉藏伏于桌角,斜上方一个盛装华服的女子(阿传)蹑足举剑(刀),全神贯注,行将刺下。吴友如选择的这个瞬间,正是整个故事中最紧张刺激的时刻——画家深谙怎样最能吸引观者的眼球;繁复秾艳的描画不仅符合一般读者的审美口味,也足以满足人们对异域景观的好奇。相比之下,画面左上角的坟茔和石碣传递出死亡的信息,给人凄冷压抑之感,虽然处于次要地位,它们对图画主体部分的刺激性还是略有减弱。读罢全篇作品,读者知晓该图像所对应的故事,这小小一隅的劝惩意味便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总而言之,对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画师更关注的是香艳、刺激的场面,以及在图像中寄寓劝惩教化——当然,主要还是前者。这样的兴趣,与文本作者的本意构成了一对矛盾。在与《淞隐漫录》第一篇同刊登于《点石斋画报》第六期的自序中,王韬这样介绍《淞隐漫录》被《点石斋画报》采用的经过:

尊闻阁主见之,辄拍案叫绝,延善于丹青者,即书中意绘成图幅,出以问世,将陆续成书十有二卷,而名之曰《淞隐漫录》。

尊闻阁主,即《申报》与《点石斋画报》创始人、美国商人美查(EarnestMajor)。从这段叙述看来,图画是为了配合文字而作的,文字居主而图像为从。从创作顺序的角度上看,这样说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如果从其重要性和独立性分析,情况恐怕有所不同。具有灰色幽默意味的是,这些短篇作品正是刊登在画报上。作为《点石斋画报》的附赠,《淞隐漫录》的每一单篇都是图像先行,紧接在《画报》“正文”——配有文字的图画之后,只有刊登《淞隐漫录》第一篇作品《华璘姑》的第六期是个例外,首先出场的是《淞隐漫录》的作者自序,然后才依次是《华璘姑》的图画和正文。从实际刊载的情况看来,与各篇作品相关的图像,地位显然比王韬所描述的高,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另一对矛盾:作者与报馆

吴友如为《点石斋画报》工作多年,侧面说明他的画风与这份报纸的宗旨较为吻合;那么他对《纪日本女子阿传事》的解读,是否也透露出报馆办报思路与《淞隐漫录》作者的差异?在1884年6月26日的《申报》上,一则以“申报馆主”名义发布的《第六号画报出售》预告《点石斋画报》将连载《淞隐漫录》:

书画,韵事也。果报,天理也。劝惩,人力也。本馆印行画报,非徒以笔墨供人玩好,盖寓果报于书画,借书画为劝惩。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蛾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可以陶情淑性,可以触目惊心。事必新奇,意归忠厚。……本馆新得未经问世之奇书数种,不敢秘诸笈笥,先将《淞隐漫录》一书,以其首卷之第一说另绘一图,增附画报八页之末。此期六号为始,以后按期印行。书凡十二卷,阅者苟自卷首以迄卷终逐期裒集,绝不零落间断,将来抽出装订全书,是于阅画报之外,可多得一部新书也。而价洋仍从五分。

这则广告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此时《点石斋画报》的办报特色:书画、果报和劝惩是“表”,而韵事、天理、人力是“里”,将书画的美感与果报劝惩的内容结合起来,既满足人们娱心怡情的消遣需要,又拾起以人力明天理的教化立场,这就是《画报》立足报林的策略。吴友如在为阿传故事绘图时选材的偏好,与这种策略正好相符。至于《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在《阿传曲》中有三联涉及果报与劝惩:

含冤地下不能雪,假手云鬟凭寸铁。世间孽报岂无因,我观此事三击节!阿传始末何足论,用寓惩劝箴闺门。

不过紧接它们的便是全诗的最后一联:“我为吟成《阿传曲》,付与鞠部红牙翻。”在全诗的结束部分加入道德评论,本来就是传统诗歌常见的写法,而且在这首诗以外的文字中,也仅仅暗示吉藏的死可能是他杀害浪之助的报应,而未大肆渲染;在吴友如的画中将刺杀与修墓的场面并置,似乎也是在暗示因果报应,不过重点放在阿传因杀人而伏法的因果报应。对同一故事的兴奋点不同,这是王韬与《点石斋画报》的差异。

《纪日本女子阿传事》在《阿传曲》之前的部分,和《蘅华馆诗录》中的《阿传曲》序对照,便可看出生硬改写的痕迹。除了大量雷同之外,一些扩写比较勉强,比如两个次要人物:

乡人某甲,素爱阿传,闻而怜之,来劝之归。

绢商妾亦小家女,绰约多姿,时就阿传语,始知为同族姊妹行。

加点文字是王韬后来添加的人物介绍。乡人和绢商妾这两个人物不仅出场只有一次,而且在整篇故事中最主要的功能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他们起名或描述其出身、容貌的意义十分有限。作者并未在扩写中进一步挖掘这两个人物,因而对他们的简单介绍就更像是为凑字数而做的努力。实际上,加上小菊和清五郎的故事,《纪日本女子阿传事》还比前一篇(《华璘姑》)字数略少;如果只保留在《阿传曲》并序基础上改写的部分,两篇作品在字数上的差距将更加显著。凑字数可以理解为勉强增加文字的动机,那么凑字数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无论王韬的自序还是《申报》上的广告,都从一开始就表示《淞隐漫录》共有十二卷,《申报》上的广告还提出,忠实读者将来把各期附赠的《淞隐漫录》抽出装订,便可免费得到一本新书,这说明《点石斋画报》的这次刊载行为是一个早有筹划的商业活动。本来定期出版就是大众报刊的特征之一,而以报刊为载体的商业活动就更要做到准时完成,并且还要确保质量稳定。《点石斋画报》以旬刊方式发行,这就意味着大约每十天就会出版《淞隐漫录》中的一篇作品,而且还有相应的图画。制图和出版已经要花费一定时间,而文稿先出又是制图的必要前提,因此王韬面前的确有一定的写作压力。根据学者研究,《淞隐漫录》中有多篇都未必是王韬本人原创,而且根据时间推移,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纪日本女子阿传事》也是一种故事的再生产,不过它所借鉴改写的对象不是别人的作品,而是自己早前写下的文字,略显笨拙粗糙的改写似乎反映出作者无法(或者是无暇顾及)摆脱前作的束缚自由发挥,完成的作品显现出“急就章”的特征。这篇作品仅仅是《淞隐漫录》的第二篇,因此,人们有理由推测,王韬在创作《淞隐漫录》之初便面临灵感不足而又有按时交稿压力的窘境,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窘境更加突出,因此在稿费驱动之下,他写作的创造性和细心推敲逐渐减弱、减少,对原有故事进行简易再生产的情况越来越多。文学创作的精益求精,与按时交稿的时间概念也形成一对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也与媒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众报刊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使晚清文人多了一种可以选择的身份,那就是报人。这种身份是公共的、面向大众的,也是受制于大众的。报馆要求报人与媒体的方向保持一致,而媒体(特别是商业化很高的大众报刊)的方向则紧跟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王韬归国后,在大众面前主要以两种身份出现,一种是传统文人,一种是著名报人,两者都隐含着遵从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紧跟社会主流舆论的要素。一旦对这种要素加以破坏,在被当地社会接受方面就会遭遇很大的困难,对自己的经济利益也会有影响,这是想要终老上海的王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虽然在1854年就已受洗入基督教,在《淞隐漫录》中,王韬多次提到欧美人物、景观、制度等,却没有任何直接提到基督教的话语。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联系作品发布传播的载体来分析。《点石斋画报》意图取悦社会各个阶层,因此对敏感题材选择回避也是十分自然的。晚清中国社会中,与基督教相关的话题一直充满争议,无论在哪个阶层,都有许多中国人对这种外来宗教持排斥或怀疑的态度,媒体运作经验丰富,又有敏锐商业头脑的《点石斋画报》创办者美查不会对此视而不见。因此《淞隐漫录》不涉及基督教,也是在《点石斋画报》办报方针影响下的结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界不乏抄袭拼凑的现象,王韬这种以自己早先作品为底本而进行简单加工的作法,目前所见并不太多。《纪日本女子阿传事》这一个案提示我们,在研究清末民初曾刊登于报刊的小说时,研究者的目光应由“俗”及“雅”,拓展至诗文等其他文体。

注:

①③⑦ [清]王韬《蘅华馆诗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55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页。

责任编辑:倪惠颖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王韬画报日本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日本元旦是新年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探寻日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黄金时代》日本版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陕西画报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