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县域传统村落调查研究

2014-09-24 07:54孙春杰刘秉良聂湘玉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井陉村落文化遗产

孙春杰,刘秉良,聂湘玉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处处烙刻着农耕文明的印痕。农村是文化演化的基石,传统村落则是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是对农耕文明与历史文化财富的全面盘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下,由于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永远消失。因此,加强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迫在眉睫[1]。

开展井陉县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县域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井陉县传统文化家底、进一步提升其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工作。

1 井陉县传统村落基础条件

井陉县域传统村落基础条件优越,目前有7个村落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有5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个“历史文化名镇”。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

1.1.1 自然地理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中段、河北省西陲,为太行八陉之一。境内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井陉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踪迹。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人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闭塞的山区环境为井陉保留了众多的古老村落。

1.1.2 社会经济 全县共辖17个乡镇,辖区总面积1 381平方公里[2]。2011年井陉县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 528元[3]。

1.2 乡土文化和文物古迹

井陉地处燕晋交界处,古代晋商的涌入,使燕赵文化和三晋文化广泛交流,两种地域文化在井陉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蓄,逐步形成两种地域文化特色兼而有之的井陉乡土文化。这种乡土文化特点,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尤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一些传统习俗保留延续下来[3]。

1.2.1 传统民居文化 井陉民居向来以牢固著称。多为“四合院”结构,上房高于厢房,东房高于西房,门楼建筑多为砖瓦古式,随时代变迁改为简易大方的新式门楼,且多装饰有条石刻对联和匾额。房屋建筑结构大体有五种类型:一是草房茅屋,石头垒墙,多在山村,现基本绝迹;二是瓦房,坡屋顶,砖石砌墙,四梁八柱,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尤其是于家乡的于家石头村最为典型,是河北省唯一一处古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平房,砖石砌墙,梁檩结构,石灰和炉渣混合砸顶,省工节料,最为常见;四是窑洞,一般用石券窑,亦称“石窑”。井陉地处山区,民居建筑用材多采用石料。山区民居多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1.2.2 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井陉县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流传于井陉的有拉花、社火、斗火龙、颠杠、渔家乐、火烧藤牌、竹马、牛斗虎、骑牛、践行、大头狮、洛子、盾牌打老虎等20余种花会和舞蹈形式;井陉县的传统剧种有晋剧、丝弦、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京剧等多种曲艺;井陉县的民间工艺有彩灯、面塑等。其中一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井陉县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涵盖了民俗、民间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技艺、杂技与竞技等众多项目,几乎囊括了非遗项目的所有类别。

1.2.3 文物古迹及文保单位 井陉县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从上古时代到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古长城、古城垣、古驿道、古寺庙、古桥梁、古窑址、古石刻、古墓葬、古宅院一应俱全,且有些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井陉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项,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项。其中井陉古驿道、井陉旧城、井陉古瓷窑遗址三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著名。井陉古驿道东至鹿泉市,西接山西,贯穿县内多个村镇,长约百里。井陉旧城位于天长镇,其城墙至今仍保留较完整,城内道路格局依旧,文物古迹众多。井陉古瓷窑遗址位于县内北陉村和梅庄一带约1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绵河、甘陶河、冶河等沿岸坡地,共有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枣林、冯家沟、北陉、南陉、南防口等9处窑址,被誉为河北“第四大窑”。

2 井陉县传统村落调查概况

2.1 重点调查村落的遴选

依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布的《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传统村落的界定包含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指标[4]。经过多种途径广泛查阅井陉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名单、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石家庄电视台播出的《100个村庒印记》,收集相关历史文化书刊、史志等相关资料,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入手,对调查名单进行筛选,并收集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不断丰富传统村落资料信息,查漏补缺,最终遴选出了19个重点调查村落。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走访、拍摄影像资料等方式,获取重点调查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整合并建立档案资料。

2.2 井陉县调查村落概况

19个重点调查村落约占县域村落总数的3%。从整体上来看,调查的村落具有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分布集中、特色鲜明的特征;井陉县地处太行山脉,闭塞的地形为井陉保留了大量的乡土建筑、文物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 历史年代久远且相对集中 井陉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较多。本次井陉重点调查的19个村落中,历史最久远的为汉代的宋古城村,共有16个村落历史年代为明朝,极为集中。重点调查村落内保存的历史传统建筑和文化遗存的年代以明、清、民国时期为主。

2.2.2 地域分布较集中、保存现状较好 井陉县位于太行山中段,基本形态为盆地,四面环山,中部陷落。本次重点调查的村落集中分布于井陉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天长镇分布最为集中,共6个村落,占本次调研村落的32%。因井陉地形闭塞,很多传统村落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村落空间格局完整,传统建筑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连片,保存现状较好。

2.2.3 村落选址和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明显 井陉自古即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诸多传统村落位于“秦皇古驿道”上,且城池、驿站、关阁保留众多。村落具有“依山面水沿地势”的选址特点,建筑营造多就地取材,采用土、木、石、砖等材料,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同时,井陉县西部山区因紧靠山西,建筑风格受山西影响,窑洞式建筑普遍。村内传统公共建筑因地而异,以庙宇、戏楼、关阁为主。庙宇分布普遍,庙内祭祀供奉神像多样,以关帝庙、文庙、娘娘庙等最为普遍。

一些山间盆地地势平整,为集中式布局,相对规整,建筑面南靠北,采用土、木、砖等建筑材料,清末以后建筑以木架构灰色焦渣平顶房为主,便于晾晒粮食。庙宇、戏楼等公共建筑为村内主要公共空间。

2.2.4 历史文化遗存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井陉县历史文化遗存种类丰富,本次重点调查村落皆保留有众多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古城村的井陉瓷窑遗址及井陉旧城城墙,分布于白王庄、赵村铺等多个村落的井陉古驿道。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古城村的文庙、城隍庙、皆山书院、王家大院、大石桥,小龙窝村的龙窝寺石窟,于家村的古村落。

除此之外,各重点调查村落内亦保留有寺院庙宇、楼阁、桥梁、碑石题刻、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各种历史遗存,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2.2.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井陉县文化艺术丰富多样,灿烂辉煌。19个重点调查村落共包含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为国家级3项、省级4项、市级、县级各3项,分布于10个村落。其中国家级分别是南张井村的“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村的“桃林坪花脸社火”、东南正村和宋古城村的东南正派系“井陉拉花”,省级为于家村的“于家石头建筑技艺”、板桥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会”、梁家村的“梁家鹦垴拳”、南张井村的“南张井干礤墙技艺”。市级为白王庄村的“秦始皇歇灵台的传说”、板桥村的“秦皇古乐”、核桃园村的“核桃园拖刀面”,县级为白王庄村的“武术”、长生口村的“刺绣”以及板桥村的“求雨”。

3 井陉县重点调查村落的评价分级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评价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合理确定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级,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对井陉县19个重点调查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保护价值逐一进行定量评价。

3.2 定量评价结果

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赋分参考,对19个重点调查村落分20个指标逐村逐项进行评分,汇总出各村定量评价结果。现将各村落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分别得分和总分列表(见表1)。

表1 重点调查村落定量评价表Table 1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key villgaes

3.3 评价分级

3.3.1 定量评价分级标准 按照定量评分结果将19个重点调查分为三个等级,各级标准制定如下:

一级:总分≥150分

二级:100分≤总分<150分

三级:总分<100分

3.3.2 定量评价分级结果 参照定量评价分级标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为一级村落15个、二级村落3个、三级村落1个。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重点调查综合评价分级一览表Table2 The 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of key villages

3.4 推荐申报各级传统村落的建议

本次重点调查了19个村落,对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个传统村落,即宋古城、梁家村、于家村、大梁江村、吕家村、小龙窝村、地都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补充完善。除去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个传统村落,将综合评价结果中的一级村落列入推荐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二级村落列入建议推荐申报为省级传统村落名单,三级村落列入建议推荐申报为市县级传统村落名单,详见表3。

表3 建议推荐申报各级传统村落名单一览表Table 3 The recommended list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at the three levels

[1]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2]184号)[Z].2012.

[2]彭朝信,梁建楼,毕元明,等.井陉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7-96.

[3]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统计局.2012河北城镇化发展报告[R].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5):115.

[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Z].2012.

猜你喜欢
井陉村落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