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烟叶分切不同段位质量变化研究

2014-10-20 18:57郑宏斌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分切

郑宏斌等

摘要:襄县烟叶是河南浓香型烟叶的代表。对襄县B2F进行分切,采用常规化学成分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致香成分分析及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切后不同段位的烟叶在总糖、烟碱、糖碱比及钾氯比等常规化学指标与酸性、中性及碱性致香成分含量上均存在差异。叶中部香气量更充足、透发性好、地方性杂气小,烟气特征较为细腻、刺激性较小、余味干净,感官评吸质量好于未分切的原级B2F;叶尖部分感官评吸质量次之;叶基部分感官评吸质量较差。究其原因在于叶中部致香成分总量丰富,碱性致香成分适当,且糖碱比及钾氯比协调。

关键词:上部烟;分切;致香成分;感官评吸质量

中图分类号:TS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6-3824-03

Abstract: Tobacco of Xiang county, Xuchang municipality was the representative robust flavor style flue-cured tobacco in Henan province. B2F grade tobacco of Xiang county was split into different sections by cutting. The changes of inner quality of the different sections were studied by routine chemical analysis, aroma and flavor components analysis using GC-M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otal sugar, nicotine, the ratio of total sugar to nicotine, the ratio of potassium to chlorine, the acidic, alkaline and neutral aroma components after cutting. The aroma of leaf middle was sufficient with less local hybrid gas. The flavor was more delicate and clean, less stimulation. The leaf middl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leaf base in smoke quality. The leaf tip had the poorest smoke quality in single tobacco leaf. The reason was that the leaf middle had rich aroma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appropriate alkaline aroma components. The routine chemical components such as the ratio of total sugar to nicotine and the ratio of potassium to chlorine were well-balanced and suitable.

Key words: tobacco upper leaves; cutting; aroma and flavor components; sensory evaluation

烤烟上部烟指烟草的上二棚叶和顶叶的6~7 片叶,约占烟叶总产量的30%~40%。降焦减害意识的深入与卷烟品牌的规模化,改变了以往上部烟一般不用于高档卷烟配方的传统认识,低焦油卷烟引入高等级上部烟可以适当弥补降焦带来的香气量不足、满足感不强的缺点,提高上部烟可用性成为“卷烟上水平”亟需解决的问题[1,2]。上部烟存在成熟度不够、烟碱与淀粉含量偏高、杂气重、刺激性大及烟气粗糙等缺点,影响其在卷烟配方中的可用性[3,4]。采用适当的栽培与烘烤方式,加之化学调控及生物醇化等技术是提高上部烟可用性的重要手段[5-7]。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株烟叶的不同部位受遗传因素、生长环境及栽培方式等影响,其组织结构、常规化学成分、致香成分及感官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8]。将烟叶单叶切断后分不同部位加工利用的烟叶分切技术,已成为提高烟叶可用性,拓宽上部烟应用范围的有效手段从而备受关注[9-11]。

许昌襄县烟叶是河南浓香型烟叶的代表。对许昌襄县B2F烟叶进行单叶分切,通过常规化学成分检测、致香成分分析及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为提高烟叶可用性,拓宽上部烟应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试验材料为2012年河南许昌襄县B2F烟叶,品种为中烟100;主要仪器有:KBF240型恒温恒湿箱(德国Binder公司),Agilent 6890-5973N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美国安捷伦公司),Auto Analyzer 3型连续流动分析仪(德国 Brun Luebee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烟叶分切 将挑选得到的襄县B2F样品均匀分切为10段,每段约5 cm,从叶基至叶尖编为XBn(n=1,2,…,10,X代表襄县)。

1.2.2 常规化学成分检测 烟叶样品中的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钾、氯等常规化学成分用AA3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样品处理和测定步骤参照《YC/T 159-2002 烟草及烟草制品水溶性糖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YC/T 161-2002 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YC/T 160-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植物碱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YC/T 173-2003 烟草及烟草制品钾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YC/T 162-2002烟草及烟草制品氯的测定 连续流动法》。

1.2.3 致香成分分析 将分切后的各段位烟叶粉碎成末,在20 ℃,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平衡24 h,取20 g样品,以水和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蒸馏萃取5 h,二氯甲烷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至约1 mL,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含量。色谱条件:DB-5MS毛细管色谱柱(60.00 m×0.25 mm×0.32 μm);载气:氦气;进样口温度:260 ℃;分流比:1∶10;程序升温:50 ℃保持3 min,5 ℃/min升温至200 ℃,保持8 min,10 ℃/min升温至250 ℃,保持15 min。质谱条件:GC-MS接口温度230 ℃,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 eV,四级杆温度150 ℃。

1.2.4 感官质量评吸鉴定 将分切后各段烟叶切丝混匀制成卷烟,在温度为22 ℃、相对湿度为60%的恒温恒湿箱内平衡3 d。由7位评吸委员对所制卷烟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吸,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吸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段位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烟叶中的化学成分对其感官评吸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如总糖是形成香气的重要物质前提,是决定烟气醇和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烟碱、糖碱比等指标对烟叶香气特征有显著影响,同时烟叶在氯、钾氯比适中的情况下呈现出更高的感官评吸质量[12-14]。连续流动法检测得到上部烟分切后各段位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襄县B2F分切后,各分切段位总糖含量、糖碱比差异明显,氯含量和钾氯比稍有差异,而烟碱和钾含量差异较小。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由叶基至叶尖逐渐减少,糖碱比和钾氯比叶中部XB6-XB7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和叶尖部位稍低。

2.2 不同段位烟叶致香成分差异分析

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及未经分切的原烟烟末经同时蒸馏萃取、浓缩后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运用内标法定量。检测出的致香成分按酸性、中性及碱性分类统计。酸性成分主要包括丙酸、戊酸、己酸、苯甲酸、月桂酸、香草酸等;中性成分包括巨豆三烯酮、3-氧代-紫罗兰醇、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芳樟醇、苯乙醇等;碱性成分主要是糖和氨基酸非酶棕化反应产物,如吡啶、吡咯、吡嗪和呋喃类衍生物等氮杂环类物质,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襄县B2F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的致香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由XB1-XB6逐渐增加,XB6段达最高值,由XB6-XB10有所下降;碱性致香成分由叶基XB1至叶尖XB10段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吡咯、2,3-二乙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升高尤为明显。与未分切的原级B2F及各段位烟叶相比,XB6段碱性致香成分仅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其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较高,使其致香成分总量在各段位烟叶中最高, 达2 034.4 μg/g。

2.3 不同段位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差异

将不同段位烟叶切丝混匀卷制成烟支后,进行评吸鉴定,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如图1所示。将评吸质量得分情况与致香成分差异对比可知,随着酸性致香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增加,由XB1-XB6评吸质量得分逐渐提高,香气更加清晰、优雅、细腻,杂气与刺激性气味减少,余味更加舒适;由XB6-XB10评吸质量得分呈下降趋势,香气逐渐变浑浊、烟气粗糙、发硬,杂气增加,特别是XB9、XB10叶尖枯焦气明显,刺激性气味增加,这可能与酸性和中性致香成分减少、碱性成分增加有关,从而导致香气质量、杂气等吸味特征变差,对口、鼻腔的刺激及喉部冲击力变大。

从总体质量来看,叶中部分XB5-XB8段评吸质量优于叶尖及未分切的原级B2F,分切后叶基部分XB1-XB4及叶尖部分XB9、XB10质量较差,这与颜克亮等[8]对于云南昆明红大B3F的研究结论一致。

3 结论

对襄县B2F进行分切,采用常规化学成分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致香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了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襄县B2F分切后,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逐渐减少。叶中部分XB6-XB7的糖碱比与钾氯比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及叶尖部位稍低。由XB1-XB6酸性致香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逐渐增加,在XB6段达到最高值,之后由XB6-XB10逐渐下降。碱性成分由XB1-XB10段呈逐渐升高趋势,XB6段致香成分总含量最高,达2 034.4 μg/g。

叶中部分评吸质量表现为香气量充足、香气透发性与愉悦性好、地方性杂气少,烟气特征较为细腻、刺激较小、余味干净,感官评吸质量优于未分切的原级B2F,叶尖部分次之,叶基部分质量较差,原因在于叶中部分致香成分丰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适宜,糖碱比与钾氯比相对协调。通过分切选取烟叶中质量最优的段位进行单等级打叶或模块配方打叶,可作为解决高等级上部烟供应短缺的有效手段,后续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尊权.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 烟草科技,2010(6):5-9,31.

[2] 樊 芬,屠乃美,王 可,等. 改善烤烟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进展[J].作物科学,2013,27(1):81-85.

[3] 汤 洋,邓小华. 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技术对烟叶可用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06-108,113.

[4] 李 丹,谢世德.提高烤烟上部烟叶在卷烟工业中可用性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2013,40(9):83-84.

[5] 王智明,阳显斌,张 骏,等. 不同采收成熟度及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1-12.

[6] 伍 优,罗以贵,崔国民,等. 重庆烟区K326上部烟叶烘烤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213-220.

[7] 周炼川,唐国俊.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8-49.

[8] 颜克亮,武 怡,曾晓鹰,等. “三段式分切”烟叶醇化品质差异性比较与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2011,32(4):23-27.

[9] 张忠峰,张世成,齐海涛. 分切打叶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应用[J]. 烟草科技,2011(6):16-19.

[10] 王建安,刘国顺,申洪涛,等. 烤烟调制后单叶中4种常规化学成分的区域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18-422.

[11] 王晓耕,王家洪,冉 宁,等. 烟叶分切工艺在打叶复烤生产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2005(2):3-4,40.

[12] 胡建军,马 明,李耀光,等. 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烟草科技,2001(1):3-7.

[13] 宋朝鹏,张勇刚,许自成,等. 河南烤烟总糖含量的区域特征及其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4):506-510.

[14] 吴 春,王志红. 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及通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63-66.

(责任编辑 韩 雪)

1.2.3 致香成分分析 将分切后的各段位烟叶粉碎成末,在20 ℃,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平衡24 h,取20 g样品,以水和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蒸馏萃取5 h,二氯甲烷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至约1 mL,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含量。色谱条件:DB-5MS毛细管色谱柱(60.00 m×0.25 mm×0.32 μm);载气:氦气;进样口温度:260 ℃;分流比:1∶10;程序升温:50 ℃保持3 min,5 ℃/min升温至200 ℃,保持8 min,10 ℃/min升温至250 ℃,保持15 min。质谱条件:GC-MS接口温度230 ℃,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 eV,四级杆温度150 ℃。

1.2.4 感官质量评吸鉴定 将分切后各段烟叶切丝混匀制成卷烟,在温度为22 ℃、相对湿度为60%的恒温恒湿箱内平衡3 d。由7位评吸委员对所制卷烟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吸,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吸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段位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烟叶中的化学成分对其感官评吸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如总糖是形成香气的重要物质前提,是决定烟气醇和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烟碱、糖碱比等指标对烟叶香气特征有显著影响,同时烟叶在氯、钾氯比适中的情况下呈现出更高的感官评吸质量[12-14]。连续流动法检测得到上部烟分切后各段位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襄县B2F分切后,各分切段位总糖含量、糖碱比差异明显,氯含量和钾氯比稍有差异,而烟碱和钾含量差异较小。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由叶基至叶尖逐渐减少,糖碱比和钾氯比叶中部XB6-XB7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和叶尖部位稍低。

2.2 不同段位烟叶致香成分差异分析

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及未经分切的原烟烟末经同时蒸馏萃取、浓缩后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运用内标法定量。检测出的致香成分按酸性、中性及碱性分类统计。酸性成分主要包括丙酸、戊酸、己酸、苯甲酸、月桂酸、香草酸等;中性成分包括巨豆三烯酮、3-氧代-紫罗兰醇、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芳樟醇、苯乙醇等;碱性成分主要是糖和氨基酸非酶棕化反应产物,如吡啶、吡咯、吡嗪和呋喃类衍生物等氮杂环类物质,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襄县B2F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的致香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由XB1-XB6逐渐增加,XB6段达最高值,由XB6-XB10有所下降;碱性致香成分由叶基XB1至叶尖XB10段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吡咯、2,3-二乙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升高尤为明显。与未分切的原级B2F及各段位烟叶相比,XB6段碱性致香成分仅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其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较高,使其致香成分总量在各段位烟叶中最高, 达2 034.4 μg/g。

2.3 不同段位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差异

将不同段位烟叶切丝混匀卷制成烟支后,进行评吸鉴定,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如图1所示。将评吸质量得分情况与致香成分差异对比可知,随着酸性致香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增加,由XB1-XB6评吸质量得分逐渐提高,香气更加清晰、优雅、细腻,杂气与刺激性气味减少,余味更加舒适;由XB6-XB10评吸质量得分呈下降趋势,香气逐渐变浑浊、烟气粗糙、发硬,杂气增加,特别是XB9、XB10叶尖枯焦气明显,刺激性气味增加,这可能与酸性和中性致香成分减少、碱性成分增加有关,从而导致香气质量、杂气等吸味特征变差,对口、鼻腔的刺激及喉部冲击力变大。

从总体质量来看,叶中部分XB5-XB8段评吸质量优于叶尖及未分切的原级B2F,分切后叶基部分XB1-XB4及叶尖部分XB9、XB10质量较差,这与颜克亮等[8]对于云南昆明红大B3F的研究结论一致。

3 结论

对襄县B2F进行分切,采用常规化学成分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致香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了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襄县B2F分切后,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逐渐减少。叶中部分XB6-XB7的糖碱比与钾氯比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及叶尖部位稍低。由XB1-XB6酸性致香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逐渐增加,在XB6段达到最高值,之后由XB6-XB10逐渐下降。碱性成分由XB1-XB10段呈逐渐升高趋势,XB6段致香成分总含量最高,达2 034.4 μg/g。

叶中部分评吸质量表现为香气量充足、香气透发性与愉悦性好、地方性杂气少,烟气特征较为细腻、刺激较小、余味干净,感官评吸质量优于未分切的原级B2F,叶尖部分次之,叶基部分质量较差,原因在于叶中部分致香成分丰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适宜,糖碱比与钾氯比相对协调。通过分切选取烟叶中质量最优的段位进行单等级打叶或模块配方打叶,可作为解决高等级上部烟供应短缺的有效手段,后续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尊权.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 烟草科技,2010(6):5-9,31.

[2] 樊 芬,屠乃美,王 可,等. 改善烤烟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进展[J].作物科学,2013,27(1):81-85.

[3] 汤 洋,邓小华. 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技术对烟叶可用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06-108,113.

[4] 李 丹,谢世德.提高烤烟上部烟叶在卷烟工业中可用性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2013,40(9):83-84.

[5] 王智明,阳显斌,张 骏,等. 不同采收成熟度及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1-12.

[6] 伍 优,罗以贵,崔国民,等. 重庆烟区K326上部烟叶烘烤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213-220.

[7] 周炼川,唐国俊.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8-49.

[8] 颜克亮,武 怡,曾晓鹰,等. “三段式分切”烟叶醇化品质差异性比较与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2011,32(4):23-27.

[9] 张忠峰,张世成,齐海涛. 分切打叶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应用[J]. 烟草科技,2011(6):16-19.

[10] 王建安,刘国顺,申洪涛,等. 烤烟调制后单叶中4种常规化学成分的区域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18-422.

[11] 王晓耕,王家洪,冉 宁,等. 烟叶分切工艺在打叶复烤生产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2005(2):3-4,40.

[12] 胡建军,马 明,李耀光,等. 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烟草科技,2001(1):3-7.

[13] 宋朝鹏,张勇刚,许自成,等. 河南烤烟总糖含量的区域特征及其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4):506-510.

[14] 吴 春,王志红. 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及通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63-66.

(责任编辑 韩 雪)

1.2.3 致香成分分析 将分切后的各段位烟叶粉碎成末,在20 ℃,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平衡24 h,取20 g样品,以水和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蒸馏萃取5 h,二氯甲烷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至约1 mL,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含量。色谱条件:DB-5MS毛细管色谱柱(60.00 m×0.25 mm×0.32 μm);载气:氦气;进样口温度:260 ℃;分流比:1∶10;程序升温:50 ℃保持3 min,5 ℃/min升温至200 ℃,保持8 min,10 ℃/min升温至250 ℃,保持15 min。质谱条件:GC-MS接口温度230 ℃,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 ℃,电子能量70 eV,四级杆温度150 ℃。

1.2.4 感官质量评吸鉴定 将分切后各段烟叶切丝混匀制成卷烟,在温度为22 ℃、相对湿度为60%的恒温恒湿箱内平衡3 d。由7位评吸委员对所制卷烟样品进行感官质量评吸,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吸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段位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烟叶中的化学成分对其感官评吸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如总糖是形成香气的重要物质前提,是决定烟气醇和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烟碱、糖碱比等指标对烟叶香气特征有显著影响,同时烟叶在氯、钾氯比适中的情况下呈现出更高的感官评吸质量[12-14]。连续流动法检测得到上部烟分切后各段位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襄县B2F分切后,各分切段位总糖含量、糖碱比差异明显,氯含量和钾氯比稍有差异,而烟碱和钾含量差异较小。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由叶基至叶尖逐渐减少,糖碱比和钾氯比叶中部XB6-XB7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和叶尖部位稍低。

2.2 不同段位烟叶致香成分差异分析

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及未经分切的原烟烟末经同时蒸馏萃取、浓缩后采用GC-MS检测致香成分,运用内标法定量。检测出的致香成分按酸性、中性及碱性分类统计。酸性成分主要包括丙酸、戊酸、己酸、苯甲酸、月桂酸、香草酸等;中性成分包括巨豆三烯酮、3-氧代-紫罗兰醇、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芳樟醇、苯乙醇等;碱性成分主要是糖和氨基酸非酶棕化反应产物,如吡啶、吡咯、吡嗪和呋喃类衍生物等氮杂环类物质,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襄县B2F分切后不同段位烟叶的致香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由XB1-XB6逐渐增加,XB6段达最高值,由XB6-XB10有所下降;碱性致香成分由叶基XB1至叶尖XB10段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吡咯、2,3-二乙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升高尤为明显。与未分切的原级B2F及各段位烟叶相比,XB6段碱性致香成分仅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其酸性与中性致香成分较高,使其致香成分总量在各段位烟叶中最高, 达2 034.4 μg/g。

2.3 不同段位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差异

将不同段位烟叶切丝混匀卷制成烟支后,进行评吸鉴定,感官评吸质量得分如图1所示。将评吸质量得分情况与致香成分差异对比可知,随着酸性致香成分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增加,由XB1-XB6评吸质量得分逐渐提高,香气更加清晰、优雅、细腻,杂气与刺激性气味减少,余味更加舒适;由XB6-XB10评吸质量得分呈下降趋势,香气逐渐变浑浊、烟气粗糙、发硬,杂气增加,特别是XB9、XB10叶尖枯焦气明显,刺激性气味增加,这可能与酸性和中性致香成分减少、碱性成分增加有关,从而导致香气质量、杂气等吸味特征变差,对口、鼻腔的刺激及喉部冲击力变大。

从总体质量来看,叶中部分XB5-XB8段评吸质量优于叶尖及未分切的原级B2F,分切后叶基部分XB1-XB4及叶尖部分XB9、XB10质量较差,这与颜克亮等[8]对于云南昆明红大B3F的研究结论一致。

3 结论

对襄县B2F进行分切,采用常规化学成分检测、气相色谱-质谱(GC-MS)致香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吸等手段,研究了单叶分切后不同段位的内在质量变化规律。襄县B2F分切后,从叶基至叶尖总糖含量逐渐增加,氯含量逐渐减少。叶中部分XB6-XB7的糖碱比与钾氯比高于其他部分,烟碱含量叶中较叶基及叶尖部位稍低。由XB1-XB6酸性致香成分及中性致香成分逐渐增加,在XB6段达到最高值,之后由XB6-XB10逐渐下降。碱性成分由XB1-XB10段呈逐渐升高趋势,XB6段致香成分总含量最高,达2 034.4 μg/g。

叶中部分评吸质量表现为香气量充足、香气透发性与愉悦性好、地方性杂气少,烟气特征较为细腻、刺激较小、余味干净,感官评吸质量优于未分切的原级B2F,叶尖部分次之,叶基部分质量较差,原因在于叶中部分致香成分丰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适宜,糖碱比与钾氯比相对协调。通过分切选取烟叶中质量最优的段位进行单等级打叶或模块配方打叶,可作为解决高等级上部烟供应短缺的有效手段,后续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尊权.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 烟草科技,2010(6):5-9,31.

[2] 樊 芬,屠乃美,王 可,等. 改善烤烟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进展[J].作物科学,2013,27(1):81-85.

[3] 汤 洋,邓小华. 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技术对烟叶可用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06-108,113.

[4] 李 丹,谢世德.提高烤烟上部烟叶在卷烟工业中可用性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2013,40(9):83-84.

[5] 王智明,阳显斌,张 骏,等. 不同采收成熟度及方式对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1-12.

[6] 伍 优,罗以贵,崔国民,等. 重庆烟区K326上部烟叶烘烤工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213-220.

[7] 周炼川,唐国俊.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8-49.

[8] 颜克亮,武 怡,曾晓鹰,等. “三段式分切”烟叶醇化品质差异性比较与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2011,32(4):23-27.

[9] 张忠峰,张世成,齐海涛. 分切打叶工艺设备的研究与应用[J]. 烟草科技,2011(6):16-19.

[10] 王建安,刘国顺,申洪涛,等. 烤烟调制后单叶中4种常规化学成分的区域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18-422.

[11] 王晓耕,王家洪,冉 宁,等. 烟叶分切工艺在打叶复烤生产中的应用[J]. 烟草科技,2005(2):3-4,40.

[12] 胡建军,马 明,李耀光,等. 烟叶主要化学指标与其感官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烟草科技,2001(1):3-7.

[13] 宋朝鹏,张勇刚,许自成,等. 河南烤烟总糖含量的区域特征及其对评吸质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4):506-510.

[14] 吴 春,王志红. 烤烟评吸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及通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63-66.

(责任编辑 韩 雪)

猜你喜欢
分切
北京格贝而分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格贝而分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橡胶产品成型所用胶带料的成型设备
亚赛利与金红叶签约3台T-200S分切复卷机
滤棒分切机的改进研究
碳纤维预浸料自动分切复卷系统设计与研究
自动铺丝用预浸丝制备工艺研究①
锥形转子电机定子单冲和定转子分切复合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