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ERP环境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2014-10-21 15:28赵彤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营目标系统

赵彤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需要,文章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在 ERP 环境下的管理优势,以提高企业经济资源的企业使用效率,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ERP;全面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阶段,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我国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绩,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很多收获,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也将成为趋势。近几年ERP系统管理在我国已被大多数企业所运用,运用ERP技术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助于深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在预算期内利用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功能,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通过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跟踪分析、预算调整、预算评价等手段进行闭环管理,以求促进公司各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确保预算期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体现了“权力共享前提下的分权”的哲学思想,通过“分散权责,集中监督”来有效配置企业资源,提高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目标。

二、ERP的概念与ERP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ERP即公司资源计划,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是当今国际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系统,融合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先進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于促进公司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推动公司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ERP系统中的标准和流程是基于最佳管理实践优化后的标准和流程。这些标准和流程通过系统固化下来,夯实管理基础,理顺管理关系。ERP系统以企业价值运动为中心,协调企业各部门,实现企业对资金、人员、物资、技术、服务、市场等各类资源的集中、高效、统一管理,形成“横向集中、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管理系统。同时,ERP系统与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融合,渗透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固化管理流程,全面提高业务运作管控能力,实现了企业整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综合运用和全面管理。

三、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预算管理目标缺乏战略性、全局性。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企业的预算必须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必须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预测来编制预算,使企业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预算目标之间协调一致。企业的管理层往往会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认清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地位,使预算管理目标缺乏战略性和全局性。在没有制定企业战略的前提下编制的预算,往往忽视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注重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企业的短期预算指标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冲突,编制的各期预算不具有很强的衔接性,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其次,传统预算的编制方式和编制手段存在弊端。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而且包括非财务指标,由于传统编制方式下的信息不集成,无法方便地存储和及时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加之预算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复杂,这就导致了预算的编制周期较长、费时费工,未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进行“事前计划”。虽然目前企业应用excel或者财务软件编制预算,但电子表格存在着信息难以集成与共享、无法进行预算跟踪、安全性差、协调性弱等缺点,无法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财务软件虽然具有较强的预算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计划能力,但缺乏对预算的过程控制,很难得到动态的实时数据。

再次,缺乏合理有效的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比实际发生额与预算的差异,并将差异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及时调整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数据的收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还需要编制大量的分析报表,最终取得的结果也并不能完全反馈企业日常业务信息,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事中控制。同时,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使企业遭受损失。

最后,传统的预算管理存在内控风险。企业预算的编制需要通过企业内部层层审批通过后才能生效,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审批流程。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审批流程控制缺乏有效监控,人为操控因素较多,可能导致预算执行不力,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四、ERP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势

首先,能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ERP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了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将企业信息从内部系统扩充到企业外部,进而实现企业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由于ERP系统能够实现将每日运营资源予以及时汇总整理,企业领导层通过ERP系统可以随时掌握企业运营情况,拟定更适应企业竞争发展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而是从业务端到财务端的全过程管理,即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通过ERP系统,将企业各部门管理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减少了因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产生的效益上的损失,更有助于强化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其次,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可靠性。ERP系统能够整合数据与业务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集成,为企业预算编制提供了保障。ERP系统中存储大量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如产品结构、各种物资采购成本、工艺路线、各种小时费率等数据都给企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统一集成的数据信息资源。这些数据准确可靠,给企业预算编制和经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预算管理分析依据。企业在ERP系统中通过对以前年度数据的查询, 在全面分析各项财务收支情况及生产经营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实际和预算年度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预算年度各项财务收支进行合理的测算,编制预算年度各项预算。

再次,实现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的表达各种具体目标,包括销售、生产、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等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这些企业的总目标,通过预算管理被分解成各层级部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ERP上就是“事先计划”。同时,在ERP系统中,财务人员能够动态地收集财务信息,及时获取实时动态实际数据,并实时与预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采取措施调整经营活动,体现了预算控制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最后,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控制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保证。ERP系统实现了以信息化手段对预算进行分解和下达,同时预算的调整也不再是领导者同意即可,需要在ERP系统中经过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多级审批后才能实施,不仅规避了越权审批情况的发生,也防范解决了预算管理审批中存在的内控风险。另一方面,ERP环境下的预算审批流程控制,也使企业各部门员工进一步增强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及内部控制观念,自觉提高对企业管理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的认知,使企业在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实施。

五、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ERP在我国已被大力推广及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开始利用ERP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指导企业发展。随着ERP管理思想的进步及其软件应用的提高,预算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将越来越强,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将真正实现企业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郑建国.论如何完善全面预算管理[J].财经界,2009(06).

[2]苏德鑫.全面预算的编制与考核[J].冶金财会,2009(06).

[3]李爱炫.浅谈全面预算管理与ERP的结合[J].财经界,2012(08).

[4]李红霞.浅议ERP系统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外资,2012(10).

(作者单位: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经营目标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我们的目标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