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4-10-21 19:53汪良敏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实效性

【摘 要】现行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该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培养。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庞杂、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及教学方式单一都制约着法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要提高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将法治教育教学内容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独立出来,培养专业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强化法治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 ;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1]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2]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法治教育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社会、全民族的法律素养水平。大学生即将跨入社会,大学阶段是学生法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提高大学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虽然没有提到要在大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绝不能理解成大学阶段可以忽视法治教育。笔者以为这可能因为大学阶段已经有法治教育的内容。在2005年以前,大学阶段单独设有《法律基础》课程。2006年后,法律基础部分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

当今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中小学教育时,法治教育没有被高度重视。按照现行的课程标准,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虽然接触部分法律知识,当时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用法护法能力较差。笔者在本学期大学思修课课堂上做过调查,学生甚至连现行宪法是新中国第几部宪法、何时颁布及12月4日是法制宣传日(从今年开始是宪法日)等问题,很少有同学知道,更谈不上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作为接受文化知识较多的群體,在推进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无疑起着引领带动作用。即便将来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法治教育课程,强化了法治教育,可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错过在中小学接受较好法治教育的机会了。因此,必须提高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放弃一代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培养的最后机遇。

二、大学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所谓“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治教育,相对于法治教育的预定目标,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实际达到的程度和状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法律知识掌握、法治观念的树立、用法护法能力方面的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3]思修课法治教育实效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用法护法能力的提高方面。

(一)法律知识

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2103年修订)中有第五章、第六章整章、第七章有部分内容是法律内容。在这两章多的内容中,涉及的法律知识有法理学、部门法学等。高校思修课教师一般必须在三周左右的时间讲授上述所有内容,实际授课课时只有12课时左右。据笔者了解,不少高校思修课教师只得有选择地重点讲授宪法、刑法、民法等内容,其他内容让学生自学。甚至非法学专业的老师还多讲非法律的内容,少讲法学的内容,使得本已不多的课时还得“缩水”。在此情形下学生的法律知识能有多大的提高可想而知。

(二)法治意识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法律信仰表现出冷漠化的特征,法律意识淡薄。[4]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思修课中的法治教育,给学生的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形成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大学生在家庭、社会中耳濡目染权力、关系在于现实生活中所起作用,自然很难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大学生中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的只占少数。究其根本原因,是对法律的不认同和不信服。可见,思修课法治教育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三)用法护法能力

虽然高校思修课法治教育部分,少数老师选择学生身边案例,注重学生用法护法能力的培养。但大学生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都有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校外打工兼职的经历。笔者所授课班级也经常有学生上当被骗,被扣押保证金、押金,签订明显对己不利的合同,甚至不少学生连一个最简单的合同都不签,也不懂得保存证据,最后无法维权。至于护法能力,当面对违法犯罪活动时,很少有大学生能够挺身而出,维护自身的权益,使犯罪分子能够屡次得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三、大学法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当然,影响大学生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用法护法能力的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这里仅从影响思修课法治教育的角度探讨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这本教材只有两章多包含法治教育的内容,单内容非常庞杂。除法理学内容外,部门法学涉及内容非常广。部门法学中以宪法为重点,此外包括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经济法等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等程序法。法学本科专业的课程除“三国法”外,其余的几乎都有涉及。而课时安排很少。真正落实到法律制度这个内容的一般为12个课时左右。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具备“双师型”的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法治教育是一项法律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还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高校中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法律职业资格并从事律师法律实务的师资不多。很多高校思修课的法治教育课主要还是由思政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法治教育需求的。很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能力上存在诸多不足,他们大多没有法学专业背景,更谈不上司法实践经验了。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思修课法治教育老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对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自身对法治理论缺乏深入理解,对法治实践了解不够深入,对法治建设的进程关注不够。不难想像,一个没有劳动仲裁实践、或民事、刑事诉讼实践经验的老师,很难将相关的法律部分讲授很生动。多数思修课老师只能把法治教育课程当成一般的考试课给予重视,而没有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受益。高校思修课法治教育老师不注重法律的实践,教师自身和司法机關人员不够熟悉,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旁听庭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四、提高大学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内容

1、将思想课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独立成一门课程

法治教育,教材先行。最好恢复2005年之前的做法,将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治教育部分独立出来。这样既保证法治教育的课时,避免现行许多思政专业、教育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多讲思修部分少讲法治部分的法治教育“缩水”现象。教材内容的编写上,也要注意教材的生动性,注重典型案例内容的编写。

2、法治教育教材编写要关注教育的实用价值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呈现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6]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建议要教材不要面面俱到,重点教育学生生活中和就业后即将遇到的法律问题。具体内容除宪法外,还有民商法中的合同与侵权部分、物权部分,社会法中的劳动合同法部分,程序法中的劳动仲裁程序、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部分。在部门法基础上再讲授法治理念,遵从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将学生的法治意识建立在法治经验的基础上。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法治教育,师资为本。绝大多数高校思修课教师都不具备法学教育背景,而法学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又极少投身思修课教学,这是制约高校法治教育水平提高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要遵从“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培养具有“双师型”教师。一是“走出去”,使现有的思修师资中有志于法治教育的部分,接受法学的理论和实践再教育,深入法院、律师事务所,尽量使其获得法治的实践经验。二是“请进来”,聘请现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兼职从事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当然“请进来”真正从事法治教学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国各级法院的法官都案件缠身,可以考虑做法治讲座的方式。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完善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为主

思修课法治教学过程中精选案例要遵从两个原则:一要选取学生身边和当地的典型案例。选取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有密切联系的现实案例作分析。如选取大学生兼职打工中纠纷案件、大学生就业劳动纠纷、买房纠纷等案件,教学中选取这样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又能通过案件的处理,增强其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价值。二要选取当下网络、媒体报道的大案要案及争议较多案件。选取这样的案例,能引导学生关注法治进程,培养其法治思维,从而培养其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要注重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的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形式有观看法治栏目节目视频、模拟法庭等。组织学生课下收看《庭审现场》、《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可以让学生在案件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举办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庭审的角色扮演中体会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校外实践形式主要有旁听庭审、法律咨询服务。庭审过程的直观性,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法治实践体验。亲临庭审现场,距离感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的法律推理,庭审结果的权威性有利于法律信念的强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 10- 29.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 卷) [M」.商务印书馆,1980.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版社,2013.

[4] 马金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7] [J].教育与职业,2010(6).

[5] 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3(上).

[6] 转引自陈毓.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3)中.

[7] 孙新见.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模式——“法治阶梯”教育模式[J].科技资讯,2013(31).

作者简介:

汪良敏(1968—),男,安徽巢湖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诉讼法学硕士。

课题项目:

本文为合肥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课题项目编号:2013jxtd10。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治教育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