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中理工类学科科研管理体制的发展

2014-10-21 19:53姚轶俊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发展

【摘 要】本文就从普通高校理工类学科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分析出当代高校中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陈述了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几种创新科研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本文探索的目的在于促进普通高校中理工类学科科研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进而提高科研研究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校;理工类学科;科研管理体制;发展

一、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意义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的学者和学术人士进行探索的课题,那么科研管理体制究竟如何定义呢?我国的薛天祥给了高校科研管理一个明确的解释:高校科研管理指按照一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管理学原则,以实现限定的目标,通过科研过程中每个环节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资金、物品、时间、信息和成效进行详细的计划、整理、控制和归纳使科研项目达到最好的完成程度的一项组织活动。但是还有很多的专家把高校的科研管理认定为是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相互交融进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学科。

二、 理工类科研工作的特点

2.1资金需求大

理工类学科的科研研究往往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科研设备的依赖性强。其次,在制备出实验样品之后,还必须要有精密的仪器对样品进行性能的检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大一些大型的设备,这些大型精密设备就需要几百万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大笔的资金作为支撑,实现可靠的研究成果似乎不太可能。第二点,实验环境要求很高。

2.2 研究工作時间长

理工类的科研结果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分析,每一步的计算和分析都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因为大型实验精密设备造价昂贵、稀少,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等待。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收集资料、材料、实验方案等都是需要消耗很长时间的,所以理工类科研成果需要很长的时间。

2.3 研究涉及知识面广

理工类科研需要以可靠的实验为基础的,它所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多的,都需要很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和协助,所以在进行科研研究时候,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之间的和谐协助,还需要工作队伍人员的全面发展。

三、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人们制定出来的用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高校的科研管理就需要高校的工作人员共同之制定出符合院校特点的制度,用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行为活动,进而实现限定的科研管理目标。但是在我国高校中仍然存在着几点问题。

3.1 对科研定位不太清晰

一些普通院校对科研定位不清晰,采取照搬其他比较有成果的院校的科研管理模式,致使与院校实际不相符的局面,使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相比较落后,在科研向导中存在着大量不足,最终一些院校没有形成符合自己、特色的科研管理体制。其中,在很多高校中,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薪和提升职位、或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从而忽视了科研的本质,是为了提升自我的业务素质水平,不能在院校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

3.2 缺乏专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科研技术,突出多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并不是简单的科研人员的相互结合,而是把人才实现合理、有机地分配,形成一个高效能的整体,将资源进行整理,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创新型水平。所以我们认为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是具有高质量水平、专业的团队。但是在很多高校就是缺少了这样的团队、组织内部的松散、专业领头人的缺乏、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所以很难研究出重大科研成果。

3.3 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高校的科研工作是创新性的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的投入,还需要一套合理的、对其科研进行恰当的评价机制。所以,高校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也是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目前,高校的评价机制只是从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的数量对科研工作进行统计,往往忽视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教师为了实现科研的工作数量进行科研活动的局面,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真实意义[2]。

3.4 科研服务水平不高

高校在进行科研研究时要更加人性化的开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研研究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借助高校人才集合地的优势,积极的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院校的科研成效和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社会认定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科研工作日渐庞大,由于科学高校技术的限制,大量的科研研究工作还需要人工的完成[3,7]。

四、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4- 5]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的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科研管理创新是要坚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尊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地位,制定科研原则时要坚持真实、关爱的理念,发挥他们在科研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创新性科研成果。

4.2 坚持系统性原则

一个文件或者一条规定并不是组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根本。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过程,所以在进行科研制度创新时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不能忽视单个的制度,要让各个制度之间实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机构,起到积极的促进科研进程的作用。

4.3 体现目的性的原则

建设合理的制度需要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活动的,是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范方案。科学的制度建设直接关系着科研成果的成效,所以,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要体现针对性的原则。因此,在建设激励科研人员的方案时,一定要明确制度的相关要求之后,才可能获得相应的效果,借以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工作。

4.4 完整的可行性

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之后,我们要确保能实际运用到科研管理中去,这就要求需要完整的可行性。所以在建立科研制度原则中要体现出以下两点:第一点、高校要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与实际相符合;第二点、制度的内容要详细化,要制定要各个指标的量化。

五、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具体途径

5.1 高校要提高其科研意识,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科研管理模式

科研一直是院校平稳发展的内在推力,它与院校品质效益建立息息相关。高校在建立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要详细分析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发展目的,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正确的途径,投入资金和人类培育和吸引科研人才,形成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逐渐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科研管理模式[3]。

5.2、引用竞争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实现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热情。高校不仅需要引用竞争机制,还需要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课堂研究片面、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信息流通不畅等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对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6]。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马云启. 大学科学研究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0(12).

[2]潘兆光. 浅谈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机制的创新[J].今日南国, 2010(3).

[3]覃文, 付晓春, 马丽萍. 创新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科研管理制度[J]. 职业技术, 2009(4).

[4]郑力军.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6).

作者简介:

姚轶俊(1989.2- ),硕士,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高校发展
区域发展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