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2014-10-21 19:53赵勃
科学时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区域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必须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本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背景,以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经构调整为依据,探讨宁波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很高,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用性,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值得高等职业院校深入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639万人的49%,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为各经济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输送一批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行业特点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起到了带动区域内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速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信息資源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拥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研发设备,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技术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的企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各种科学研究,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及技术攻关等提供咨询和参谋意见,更好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3.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使得原有一些岗位的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作方式也由体力技能操作转为智力技能操作,技术的发展对操作性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促进就业上岗;另一方面,企业内由于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面向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素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就业质量;区域以济的发展也会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力就业市场联系最为直接的部分,无论是职业教育招生计划,还是学生报考意愿,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当经济繁荣发展时,人力资源需求也会随之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出现供不应求,这一信息会很快反馈到职业教育系统中,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招生名额、增设调整专业等措施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这将推动职业教育规模的增长。

2.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确保高职生均经费投入、高等职业院校专项办学经费等足额到位,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校外初衷基地,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最终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毕业生在本区域的就业状况也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区域经济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等决定了其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时,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增加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宁波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宁波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宁波作为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管辖三市三县六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鄞州区,海曙区,北仑区,镇海区,江北区,江东区),有制订地方性法规的权限,是长三角五大区域中心之一,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排名(2013)”显示,宁波位列第十位。

结合宁波的沿海开发背景,以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探讨宁波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策略。

(一)宁波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该规划中也明确了宁波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地位。随着长江三角洲开发与发展, 宁波的城市定位,宁波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发展机遇。

1.宁波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需要高职教育提供劳动力培训

宁波市紧抓《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所带来战略机遇,力争把宁波打造成“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市做为浙江第二大城市,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这将给宁波城镇、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这些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因此,宁波区域经济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为这些人员就业提供岗位培训。当前,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技术更新培训;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迫切需要接受培训以保障体面就业;还有大量中等学历的在职员工需要继续发展;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面对挑战,宁波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人人,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2.发展壮大宁波区域经济,需要各类技术人才支撑

宁波正在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拓展产业优势。宁波市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正在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业和港口产业,实现各类产业集群,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在发展中涉及眾多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各类技术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各类高端人才荟萃,是进行科技研发,开展技术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因此,发展壮大宁波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技术人才支撑。

3.宁波区域经济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坚持科技创新,是宁波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支撑力量。物流业和港口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纺织服装、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改造提升,其核心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宁波区域内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图文信息资料,拥有一大批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研发及服务平台,宁波区域经济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技术、设备、图书等有利条件,为企业开展产品设计、产品打样、产品性能测试与分析,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整合、系统设计调试及维护等服务。

(二)宁波高等职业教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宁波现有高职院校8所,在校生约5万人,其中即有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拥有制造业、人文、电子信息等各类专业,尽管专业很多,但现有的专业与正在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宁波的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面对宁波区域经济的发展,宁波的高职教育的必须要重新审视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

1.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主干专业应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建设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高职院校要高瞻远瞩,及时调整专业体系,实现主干专业与区域内产业链的对接,使之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如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应重点围绕宁波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产业开展专业设置,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纺织业产业链很长,如纺织新材料开发、现代染整技术和家纺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纺织品贸易等,应努力设置相应的专业与产业链对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应开发与新医药产业相关的专业等等。

2.开展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相协调

宁波高职院校应紧贴市场需求,服务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着重培养适应宁波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或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等方式。请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培养方案应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建立在行业与企业职业领域分析和所需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之上。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使服务社会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等宁波区域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加大对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建设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面向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复转军人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职工,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争取与行业、企业和政府等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师资共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陈秋媚.逾越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鸿沟[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4期.

[3]周鸣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机制[J];经济导刊;2010年10期.

[4]戴国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5]高常水,李国桢,潘海生.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J];职教通讯;2010年06期.

作者简介:

赵勃,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易斯戴学院,讲师,宁波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
商贸流通业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