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

2014-10-21 20:07董进昌
数字化用户 2014年20期
关键词:监护人行为习惯子女

董进昌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寄宿制学校是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了摆在基础教育面前有待探讨、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为留守儿童一片蓝色的天空!

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及点:

一、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家庭,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辅导他们,他们整天为生计而发愁,根本不可能去辅导孩子。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學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说脏话,不服管教,抽烟,喝酒,打架等等一系列的坏毛病。

三、沟通不畅

大多数的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好多家长的文化不高,导致和学生无法沟通,和孩子出现代沟,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另外,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婚了,自己感觉没有了母爱,和父亲相处不来,就无心上课,开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同学相处不好。班主任,课任教师多次做其思想工作都没有用。最后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四、失学辍学情况严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失学率、辍学率比较高,尤其在初二下学期,失学、辍学情况比较严重。刚进入初中读初一还有一点新鲜感,到初二初三新鲜感没有了,学习压力较大,学生从心理上厌倦学习,最后导致辍学。

另外,一些“打工”父母认为自己挣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要求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行,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和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摆脱狭隘沉旧的思想观念,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猜你喜欢
监护人行为习惯子女
为养老如何自行选定日后监护人
选择意定监护人,为养老未雨绸缪
Tomb-sweeping Day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School Admission择校
School Admission择校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