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4-10-21 14:43张飞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高职教育

张飞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详细阐述了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05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懂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每年为企业提供大量技能型操作学生,这些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未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培养手段和评价方法上还很不完善。

一、创新能力的定义

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性只表现在创新能力的强弱上,不能绝对地评判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熊比特1912年在自己的论著中首先提出了创新能力一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泊恩和斯达儿克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这种能力表现在采用实施新产品、新思想和新工艺的能力[1]。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思维和技能三个方面构成。有的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对已有知识的改组应用或者是创造性的发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能力由四部分知识模块够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综合知识)。虽然不同的专家对创新能力的定义有所差别,但他们的定义基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特点

1.拥有创新的根本动机

学生的创新动机是学生创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每个学生的创新动机是不一样的,这和学生的价值观、自身的素质水平、心理满足度息息相关。学生有了创新的动机,才会去从事各项具体的创新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能够接受新观点、新思想,同时也能够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渴望成功,并获得他人的肯定,这就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具備创新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过程就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内,对原有的知识、技术、思想等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找出创新点,从而使技术得到改进,思想得到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原材料”,缺少了这些“原材料”,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奠定了基础。

3.具备创新所需的动手实践能力

只有创新的动机和想法,还不能算是完整的创新过程,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新想法付诸实践,创新才具有现实意义,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会安排各种实验、企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自胡锦涛主席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各个高职院校逐渐开始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开始为学生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创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老师也经常采用设问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科学的创新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顺利进行。

三、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既要使最终的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也要使评价的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构建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或操作过程过于繁琐,那该评价体系只能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这就要求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必须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相关指标能够进行科学的量化或分级,以客观的评价数据来体现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水平。

2.广泛性原则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广泛性原则体现在评价的覆盖面和内容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必须涉及到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评价一些学习成绩好、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上,而忽略了“差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围只有覆盖了所有学生,才能够客观、准确地反应出整个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状况。另一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必须具有广泛性。这些评价内容应该覆盖课内、课外以及学生自身。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原料”,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课堂外,学生的创新活动参与程度、比赛获奖、发明创造等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实反映。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品格等也应纳入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范畴。

3.科学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首先,评价内容的设计要科学。如纪延光老师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三项二级指标,十项三级指标,二十二项四级指标,共计四十二个基本要素[2]。其次,把各项指标得分进行综合计算的时候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要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分别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分析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如: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析分析法等。

四、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目前,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创新能力究竟应该评价哪些指标,各项指标的评价数据如何获得,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评价指标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如何确定,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对常州市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师生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基础上,我们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解为4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

拓展知识

创新理论知识

创新思维 理解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

创新品质 创新欲望

团队协作

独立思考

批判性

面对困难的态度

探索精神

自信心

价值观

思想道德

创新实践 创新比赛

学科竞赛

专利和软著

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发明制作

发表论文

社团活动

专业考證

社会实践

2.评价过程

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由美国的萨帝教授在做电力分配课题时首先提出[3]。使用该方法对具体对象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将多因素复杂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并把该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具体要求分解出具体指标,然后确定每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数,最后根据各项指标得分按事先设计好的公式计算出整个系统的综合得分,该分值反应了整个系统的优劣等级。层次分析法非常适合用在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分级、评分的场合。

(1)权数的确定。权数反应了某项指标在学生创新能力评定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因此,权数的确定至关重要。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数由专家、老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投票得到。

对于一级指标权数的确定,首先建立模糊分类集{很重要、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重要、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一般}。由投票代表分别对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实践四项一级指标进行投票,确定各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然后对投票结果进行量化(见表2)。

表2 一级指标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重要 5

介于很重要和重要之间 4

重要 3

介于重要和一般之间 2

一般 1

对一级指标的量化分值(W1i,i=0,1,2,3)进行归一化。

SUM = W10 +W11+ W12+ W13

w10 = W10/ SUM

w11= W11/ SUM

w12= W12/ SUM

w13= W13/ SUM

w1i(i=0,1,2,3)为一级指标权数。

采用一级指标权数确定类似的方法,确定各项二级指标的权数w2j(j=0…25)

(2)个体评价。对于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关键要确定每个学生二级指标的得分值,为此建立学生个体评分二级指标模糊分类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并对该分类集按照表3量化。

表3 个体评分量化表

等级 分值

很好 5

好 4

一般 3

差 2

很差 1

学校要设计评分表,对每个学生的二级指标按照表3进行打分(二级指标评分用Si、Sj、Sk和Sl表示)。所有二级指标的评分由老师、学生共同完成。然后按照下式计算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得分。

Z0=

Z1=

Z2=

Z3=

S=w10×Z0+w11×Z1+w12×Z2+w13×Z3

上式中的S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最后得分,S值越高,代表被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越高。

五、总结

本文综合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点以及评价原则,确定了26项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指标,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评价客观的特点,整个评价过程有效避免了个人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水平,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制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艳坡.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2.

[2]纪延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现与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6):66-67.

[3]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责任编辑:刘翠枝)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高职教育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