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儿童立场,开展有效阅读教学——国标本四年级语文下册《鸟语》教学设计对照例谈

2014-10-22 00:05肖红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鸟语布谷鸟燕子

肖红亚(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国标本四年级语文下册《鸟语》一课,安排在第四单元,和《天鹅的故事》 《生命的壮歌》等另两篇组成了“动物王国的故事”单元。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喜欢鸟儿,喜欢倾听和揣摩鸟的语言,最后和鸟儿们成为好朋友的经过。课文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他们对鸟儿的生活习性,尤其对“鸟语”不同特点缺少相对的认知经验。因此,站在儿童立场,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鸟语”的密码,走进神秘有趣的“鸟语”世界,是本课教学着力要关注的。

笔者在2013年4月苏州市“自主课堂研究”教学中,就本课开设公开课。基于对教材的不同程度的钻研,产生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本文就此进行对照,谈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开展有效阅读教学。

一、精简教学内容,顺应学生兴趣

教什么,是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每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点很多,字词句篇,听说读写,都属可教可训练范筹。但是教师钻研所得,未必都是学生喜欢的,什么都教,未必什么都有收获。所以,“教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文本的语言特点等情况有所取舍。只有精简,才能走向有效。

修改前:

《鸟语》可教的内容很多,以第一部分“燕子和公冶长”的故事为例:扣“呢喃软语”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燕子的语言,体会燕子的爱心;故事本身也很有意思,将部分原文引进课堂补充阅读,讲一讲也是不错的选择;燕子语言的特点也有很多可体会的:句尾的押韵,儿歌的节奏感等。布谷鸟和喜鹊的语言也都挖掘出了很多的教学点。

在这样面面俱到的试教中,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主动性明显被抑制,看似该教的都教了,但真正生成的东西并不多。

在试教后的反思中,笔者意识到,《鸟语》这一课有别于本册前面《燕子》一文。《燕子》着重于对鸟儿外形、习性的学习,而本课着重于“鸟语”的学习和理解,即“鸟语”的拟声、节奏、押韵、情趣等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而这些也就是教学的重点。

修改后:

《鸟语》教学内容,摈弃了次要的枝节,将“鸟语”作为教学主线:燕子的语言体味其“韵”;布谷鸟的语言强调 “音”(拟声词)和节奏感的特点;喜鹊的语言着重体会报喜含义;鸟儿无声语言体会不同鸟儿对“我”的启迪。三段“鸟语”的特点体会,有所侧重,而又有机统一。

其中“燕子和公冶长”的故事里有一段对燕子语言的描写:“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这段儿歌似的文字,句末“长、羊、肠”押“ang”韵,与燕子“叽啊叽啊”的叫声非常吻合。教学重点投射在“韵”上:体会 “押韵”的特点,押了什么韵;借助燕子叫声音频的辅助,思考为什么押这个韵;朗读品味“韵”的情趣。这样重点集中,理解透彻,为探索布谷鸟和喜鹊语言的“音”“义”的特点提供借鉴。

这样删繁就简后的教学内容,不仅凸现了文本语言的鲜明特点,回到了语文的本位,而且顺应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为学生的情智生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二、整合板块设计,打开探究空间

教学点确定下来,教学还要巧妙选择切入点,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明晰的教学板块,给学生打开自主探究的空间。

修改前:

《鸟语》第二课时的导入,是以文章结尾“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一句切入,教师提问“我是怎样成为鸟儿的好朋友的呢?”展开教学的。

课文每一块内容都是先写鸟语,再写“感受”,所以教学思路顺着文章的逻辑顺序进行,将“燕语的故事”“布谷鸟和喜鹊的语言”“无声语言的启迪”一部分一部分教下去,体会“我”成为好鸟儿朋友的过程。教学重点主要是品析词语的含义和情感,讲述“鸟语”故事和分角色进行对话等。

这样繁琐的理解和品析,教师引得辛苦,学生学得疲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发现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停留在文本的浅层,难以在语言文字中真正涵咏。

课文主题是《鸟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鸟语”的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不同方式,掌握“鸟语”的描写方法是教学中相关联、有梯度的三个层次。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从这个思路去考虑。

修改后:

《鸟语》第二课时的导入,从“知音”切入。在理解“知音”的含义后,给学生质疑机会。学生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为什么能以鸟儿的“知音”自居,“我”真的懂得鸟语吗?

顺应这一问题,教学设计摒弃本来单线条逐段逐字逐句的教学线索,改为三大板块的教学:将燕子、布谷鸟和喜鹊的语言集中作为第一板块,了解鸟语“韵、音、义”的特点,掌握鸟语的表达方式;将“感受”部分集中作为第二板块,品悟作者的情感,了解以“想法、感觉和心情”来表达感受的方法;第三板块拓展训练:根据前两个环节所学知识,仿写自己喜欢的鸟儿。

“知音”的主线将打散的课文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感受”部分的阅读,学生找句子,理解作者听了“燕子的故事”后渴望听懂鸟语的心情,品悟作者和布谷鸟对话后陶醉的感觉,体会听了喜鹊欢快的叫声后高兴的心情。我“了解对方,有深厚的感情”,“知音”的内涵就清晰起来。这时教师顺势引导:“三段感受,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基于前面对句子的理解,学生比较后很容易发现:作者分别是从“想法、感觉、心情”角度来写的。这一发现为学生练笔中多角度写自己的感受提供了直观依据。

教师通过明晰的教学思路,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和发现,才能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三、学法层次分明,利于学生习得

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他们对文本理解的速度和深度都不能跟老师相比。所以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出发,考虑学法指导。

修改前:

《鸟语》的第一部分自学要求这样表述:

1.自学目标:我是怎样聆听鸟语,和它们交谈,并成为好朋友的?

2.导学一:朗读课文2-3节,体会燕子的语言和我的心情。

3.阅读提示:绘声绘色地读一读燕子的话语,注意读出韵味。

第四部分自学要求“写写自己喜欢的鸟儿”,在学生简单交流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鸟儿之后,给学生提供了《白鹭》和《鸟的天堂》中的两段文字,体会写法后要求学生写鸟儿的样子和叫声特点。

整课的学习,出现了四次自学要求,内容包含了“自学目标”、“导学”、“阅读提示”三部分。看似清楚明确,有目标、有要求和阅读提示,实际内容重复,学生要理解这些要求需要好多时间。

第四部分练笔的铺垫,《白鹭》 《鸟的天堂》片段都没有涉及到对“鸟语”的描写,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了外形的描写上,使本课的重点又发散出去而不集中了。

修改后:

《鸟语》整课的自学要求变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1.直线划出文中描写鸟语的句子。2.读一读,你发现这些鸟语有什么特点。

第二板块:1.默读,曲线划出写“我”感受的句子。2.朗读,抓词体会“我”的感情。

修改后学法简化为三条,表述简明扼要。第三板块 “写写自己喜欢的鸟儿”是难点,但是有前面发现的写法做依据,再加上练笔前三个层次的铺垫,难度得到分解,使学生能当堂完成这样的练笔。具体步骤如下:

1.交流生活中观察到的鸟儿,说说你听到的鸟叫声是怎样的。

2.提供“鸽子” 、“黄鹂” 、“麻雀”等鸟儿的画面和叫声音频,体会鸟叫声可以用不同的拟声词来描摹。

3.出示以下提纲,动笔写写自己喜欢的鸟儿:

(1)写写鸟儿的叫声特点,用上拟声词;

(2)想象它在做什么,说什么,写出韵味和节奏;

(3)写出你的想法或感觉。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该简洁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学法还应有层次性和普遍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循序渐进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常常感叹学生上了这么多语文课,学了这么多课文,等到运用的时候,总是手足无措,毛病百出。其实我们的教学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教师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找到文本价值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鸟语布谷鸟燕子
鸟语
听鸟语
布谷鸟读信
布谷鸟读信
燕子叫
布谷鸟叫醒的清晨
燕子一家
鸟语者
鸟语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