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3年2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11-08 08:36孟祥林
中国药业 2014年13期
关键词:我院药品报告

唐 荣,孟祥林,刘 佳,梁 鹦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 宜宾 64400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药品销售全球化的今天,药品不良反应(ADR)也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现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ADR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而ADR的准确采集及上报对不良反应的发现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我院于2012年被卫生厅确立为“四川省川中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对ADR的上报工作更加重视,且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笔者将2013年我院收集并上报的232例ADR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与帮助,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各临床科室上报的232例ADR报告,采用Office 2007 Excel软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关联性评价、药物过敏史、合并用药、用药途径、药物名称、药物分布、ADR症状及ADR累积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在ADR报告上报过程中,严格按照ADR报告术语集进行上报,以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描述差异[3]。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基本情况:232例ADR报告中,有230例为一般ADR,其中有24例为新的ADR;有2例为严重ADR,1例为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死亡,死亡病例因报告时间超出了ADR上报时限,未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有2例ADR报告因当时填写信息不全而无法完成上报,共上报229例。229例ADR报告中,患者男 119 例(51.97%),女 110 例(49.03%),男女比例为 1.08 ∶1;年龄最大87岁,最小8 d,大于55岁96例(41.92%);有药物过敏史12例(5.24%);有合并用药18例(7.86%),二联用药17例(94.44%),三联用药1例(6.56%);关于药物的关联性评价,其中肯定 30 例(13.10%),很可能 91 例(39.74%),可能 99 例(43.23%),可能无关 4 例(1.75%),待评价 4 例(1.75%),无法评价 1 例(0.44%)。ADR报告中涉及药物的给药途径分布最多的是静脉滴注,有178例(77.73%),详见表 1,涉及合并用药的 ADR报告,其给药途径的选择以怀疑药品的给药途径作为衡量参考。

表1 ADR报告的给药途径分布(n=229)

涉及药物分布:229例ADR报告,涉及14类药品248例,分布详见表2。在抗微生物药品中,头孢菌素类27例,占33.75%,青霉素类15例,占18.75%。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品分布详见表3。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类别(n=248)

表3 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类别分布(n=80)

累及器官/系统及其临床表现:229例ADR报告中,最常见的器官/系统损害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以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等为主;胃肠系统损害位居第二,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等为主要表现。为了排除因地域文化差异对同一个ADR术语带来的不同理解,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不良反应术语集(WHOART)对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进行分类,详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n=238)

2.2 分析

基本情况分析:在229例ADR报告中,有211例(92.14%)为住院患者,只有18例为门急诊患者,故涉及到的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就有178例(77.73%),与住院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由于静脉滴注使得药物直接进入体内,不存在药物吸收这一环节,也避免了首过效应,故这也是静脉滴注所占比例高的原因;而产生的ADR除了与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与敏感体质有关以外,与输液速度、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等都有一定关系。患者的年龄大于55岁的有96例(41.92%),其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最主要的原因由老年患者自身的情况决定,其肝肾功能低下,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得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且药物从肾脏的排除亦减慢,且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下降,均可导致ADR发生几率增加,这也是推崇老年人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原因所在[4]。

药物分布分析:抗微生物药、血液循环系统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目前我院排名位于前3位的药物,由于抗肿瘤药物的特殊性,其很多ADR也是可预见的,往往在予以患者化学治疗的同时加以对抗ADR的药物,由于肿瘤患者自身情况不一,抗肿瘤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也是可预见的。血液循环系统药物的ADR发生率接近10%,其主要原因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频度升高,而常发人群也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抗微生物药品涉及的ADR 80例(32.25%),占最多,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虽已开展3年了,但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为我院规定的50种抗菌药物,使得头孢菌素类的使用频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外科的预防性用药,虽然我院总体的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低于30%,但在个别科室仍然存在预防用药使用率超标,而有些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在临床使用时不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临床使用相对广泛,使得其ADR的发生率在抗微生物药品中相对较高,故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时一定要按照适应证用药,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使用,以减少其ADR高发生率。

累及器官/系统分析: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65例(27.3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既是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又是效应器,冷、热、疼、情绪变化、机械和化学性刺激都能反射性地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改变,故药品引起的皮肤及附件的临床表现易于感受到与发现,虽然本次的229例ADR报告中存在过敏史的患者仅有12例,但这也提醒在临床用药前,一定要详细咨询患者的过敏史,以便能够作出更合理的临床治疗对策。消化系统损害有ADR报告65例(27.31%),其中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所占比例最大,中药注射剂因其很多时候包含一些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生物物质,以特殊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进入人体后往往会造成过敏或胃肠道反应;而抗肿瘤药物因其本身的药物选择性,常常会损伤消化道黏膜,以及作用于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呕吐等,故对于抗肿瘤药物已知的ADR我们要尽量和医务人员一起做好提前预防,减少患者的痛苦[5-6]。

3 改进思路

目前,ADR报告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已成为我院重点工作之一,每年的ADR报告分析不仅可为我院的临床合理用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通过及时上报卫生部的方式,使我国的ADR报告收集工作更全面,为我国的大临床提供1份数据支持。而我院目前也面临一些ADR报告的收集问题,每年都会遇到有些科室的ADR监测员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无法完成科室的收集工作,而临床药师也无法覆盖所有科室的全部患者,所以护士的协助参与将会帮助ADR上报工作更上一层楼,而定期的ADR监测员培训工作也需要亟待落实。药物的相互作用目前并未受到我院医师的高度关注,这也将是以后ADR报告收集的重点方向,因为药物在体内的生物代谢环节是非常细微的,或许可以很直观地由临床表现判断出是哪一种药物引起的ADR,但其出现的真正原因值得去深入研究,种类复杂繁多的药物,其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各有千秋,但是只要不放弃对ADR报告的收集与分析,就一定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用药依据,减少因ADR为患者带来的各种痛苦。

[1]林伟兴,叶小飞,姚洪祥.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现状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6(12):713-716.

[2]唐 荣,罗 阳.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1,8(7):8-10.

[3]吴桂芝,田春华,王 丹.WHOART和MedDRA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0,7(2):81-85.

[4]周 洋,白玉国,魏国义.4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9(4):220-223.

[5]刘宏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与临床合理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135-136.

[6]李纳新,徐 华,付 志.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47-148.

猜你喜欢
我院药品报告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报告
报告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