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浅谈

2014-11-17 21:52楼水儿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古诗意象教学

摘 要: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古诗就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古诗词又以它独特的雅俗共赏、情感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启迪着学生朦胧的心扉,陶冶着他们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

对职校幼师班的学生来说,诗歌教学不可忽视。如何加强教材中的诗歌教学,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吟诵诗句、品味情感、融入意境、联想意象。

一、吟诵

由于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够,我们对于课本结尾的课外古诗教学往往比较随意,甚至只让学生背诵,这样做也许对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是好事,但对多数学生犹如囫囵吞枣,对诗歌消化不良,所以,教学中要以吟为主而后再诵。诗是一种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韵律和谐、感情色彩强烈的文体,诗人的感情和诗歌的韵味往往需要反复吟诵才能得以体会。因此,诗歌教学强调多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而人的情感往往又是波动起伏的,带有节奏性的。艾青说:“诗必须有韵律,这种韵律,在‘自由诗里,偏重于整首诗内在的旋律和节奏,而在‘格律诗里,则偏重音节和韵脚。”中国的古诗很讲究韵律、节奏,极具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把握诗歌的情感,必先把握诗歌的节奏,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吟诵。

吟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老师“范诵”,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诵,通过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会更好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也可以利用磁带或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变成自然流畅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诗中意境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常识,了解旋律、押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二、品味

品味,要注重品味诗人的情感。情感教育的提出,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古诗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品味诗人的情感。

1.注重对诗歌情感的分类

开展诗歌的情感教学,可以对教材中诗歌的不同情感内容进行分类。譬如,表达怀才报国忧民之愤的,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发思乡念友之情的,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等;表现怀古伤今之悲的,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诉说羁旅闺怨之愁的,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展现边塞征战之壮的,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透露隐逸出世之绪的,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人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寄情于景物,抒绵绵友情、乡思,抒发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情,或歌唱大自然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从多个侧面反映着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多种教益。

2.注重诗歌“其人”的解读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才能论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而了解诗人可以从诗人的诗风、时人对诗人的评价、诗人的创作背景入手。如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有了这些介绍,再引出他的诗《过故人庄》,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三、融入

诗歌教学中,意境的融入,也尤为重要。意境,是指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诵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画同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甚至是多幅精美的画面,而许多流传至今的山水画名作,如《风雨归舟》《秋江暝泊》《寒江独钓》《溪山行旅》等,仅听画名,就能让人联想到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古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融入诗人创设的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通过语言再现意境

诗歌的语言具有准确传神、言简意赅、含蓄凝练的特点,而意境也正是具有这一特点的语言创造出来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赋于无生命的春风以主动的品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给了人多少边塞苍茫的感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语忌直。”正由于诗语的“不直”,才有了曲至其妙的效果,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绵亘的审美感受,形成了一个深远、朦胧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教学古诗词,只有紧紧地抓住语言,通过语言再现出诗人凭语言构建起来的意境,学生才能走进诗的境界中。

2.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展意境

诗歌的特点是字数的高度限制,语言只能落点在核心画面,依靠语言的张力,透露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构成一个足以让思维翱翔的空间,才会有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这语言要有一种触发想象的功力,好诗是有这样的能量的,读诗的关键是能够凭借语言展开想象。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我们要在让学生在推敲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发想象,使画面更为丰富,更为开阔,并从画面中体味出“美”,这样才能叩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

3.通过改写和扩写创造新的意境

诗歌框定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诗里有着无限的空间,诗的改写或扩写,除了引发学生再次感知诗歌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中去,让这意境带上学生个人独有的印记,从而让意境更为深入自己的心灵。

四、联想

联想,是指诗歌意象在头脑中的呈现,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的一把钥匙。如,夕阳、杜鹃、柳、月等形象,在古诗里无不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构成了诗中意象的一个重要组成。拿月亮为例:在诗歌当中,月亮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古到今,贯注着古老民族的生命情感和特有的审美趣味,外国诗人说:“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上空……”。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这些最持久最广为传诵的诗句里,我们看出了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张若虚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喟,月亮在这里又体现出阔达深长的历史意味,是“我欲乘风归去”目标,是现实蹉跌后的理想彼岸。是“月落山深哭杜鹃”“露冷风轻霁魄圆”的凄凉寂寞,“月明荞麦花如雪”“月明浑似雪”的清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经营意象,使之最恰当地表情达意。

如果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意象则是营造这个艺术境界的砖石。情理给了物象以灵魂,物象赋予了情理以形体,一组有机联系的意象就构成了令人心醉的意境,诗人用来寄寓情理的物象,学生大多是见过的,诗人的那种感情,也多少曾在学生的心中涌动,稍加点拨,移情于物,学生也能创造出鲜活的意象,而各种意象的再组合,就能营造出一个艺术的境界,有了这样一个境界,诗就读出了真滋味!

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我们只有像诗人苦心经营语言、经营意象、经营意境那样来经营我们的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才有望期待那诗一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文学遗产,1983(4).

作者简介:楼水儿,女,1973年11月出生,本科,浙江省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研究方向:中文类。

猜你喜欢
古诗意象教学
抚远意象等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