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名著中闪光的新课程理念

2014-11-17 01:44葛太强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德育

葛太强

摘 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最理想的教育结果就是“德才兼备”,更重一个人的“德”。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保持“水源的清洁”。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关键词:德育;全面发展;心灵沟通

一、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由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老师常说学校一周的教育,还顶不上一小时的上网。可见,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大到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小到老师、家长、学生),诸要素之间缺少协调配合,甚至相互掣肘,相互对立。

我国的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扭转现行教育的一些偏差,也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一种教育的大氛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应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健康为宗旨的教育的个性。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但遗憾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是我们的教育并未因为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有了良好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有10年多了,但应试教学仍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也接受过新课程的培训,培训的次数也比较多,也认为这种理念好,可是,工作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实践。有的人就说:“素质教育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素质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人的道德在塑造方面就缺少真正的一种氛围和土壤。

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必须经由知识教育,但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而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形成健康向上的一种精神,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并内化为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和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将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育。高考改革制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文理不分科,就是要纠正对人的整体教育时,把教育肢解为单一的知识能力培养,或单一的人文精神教育,都可能导致人的畸形发展,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人。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必须注意强化各因素运行中的协调机制,实现各要素之间的有序配合和和谐共生,应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顶层设计)和学校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具体就是转变学校德育的模式和内容,首先就是全员育人。解决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消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说与做、德与育、知与行、内容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条建议里面就强调:“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熟知的“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老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也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才能让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只有人才会受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我们自己有时候太绝对化了,太看重成绩,反而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忽略了,也给学生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尤其现在,我们开始从更多的层面考虑学生,能够让学生发展得全面一些。全面发展古已有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理想是造就全能的人,古人已有这样一种教育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对我们的教育就是很现实的鞭策。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的教育感悟,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对于我来说,没有现实的事例,也没有把自己干的工作当成理想,工作目标就是好好干,干到多好还是没有一个标准。只是感到,自己干得还不错。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的教育之路的感悟中,在他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而我们自己却陷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生成绩好,就是我们教得好,万事大吉!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五点离我们的教学太远了。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但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非要求每个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发展,也不意味着每个人能够胜任所有的工作,能够不停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清楚的说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职业则应适合于人的天赋和志向。因此,可以说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没有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是他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改革开放让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迎接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教育,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搞教育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在改革中自发地发生变化,而我们让这种自发变成一种自觉和一种必须。加快改革的进程,加大改革的力度,以适应人们发展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和发展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心灵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孩子”的教育思想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伟大。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他的言行,他的思想,读后让我对教育的认识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更感觉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些建议,更是真正的心灵感悟,我接受了一遍心灵教育。书中关于如何备教材,如何讲授课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给了我很多指导,我感觉到以前所忽视的一些小问题,以前注意到但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以及以前重视了却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那些问题,在这里都找到了一定的答案。但我在这本书中最受感触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学生的那种关爱和信任。

这本书自始至终都体现出对儿童那种赞美和关爱的态度,把爱融于教育,把爱奉献给学生。强调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要关心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要跟少年和男女青年朋友娓娓谈心,特别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的将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他认为要像保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孩子对你的信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完美的精神生活。要让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却看不到成果。

因为我们是教师,因为学生信任我们,尊敬我们,以我们为中心、为榜样,他们在思想上渴求知识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教育工作中那种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称教育技术的顶峰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他认为这里有一个教育的秘诀,对于那些热爱学生的教师来说,很容易掌握这个秘诀,而对于那些铁石心肠的人来说却是很难以理解的。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认得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要与学生建立心灵的沟通,也就是建立完美的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要深思熟虑地为学生考虑,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的情感动态和心理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理想,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