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文化的发展核心

2014-11-17 01:44吴瑶
新课程·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结合艺术高职院校的相关现状,浅析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以人为本。

关键词:文化;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课题。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主要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从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发展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要求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经济、政治日益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促进文化繁荣,大力发展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经成为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组成的系统,我们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也提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分别是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所以,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跟文化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但在很多时候,它们的发展也不一定都是完全同步的,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就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

我院作为文化单位,有很多身居一线的文化工作者,是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人,文化人,即文人,是主要力量。按儒家的说法,人生在世,真正追求的是所谓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叔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而立言就是在文化传承中承上启下,开创一个时代文化的新局面。就我们学校的楚剧、文博等专业而言,这在数年前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专业,但在现在来看都显得差强人意,原因在哪里?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对其专业知之甚深,能形象地演绎表现于人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青年教师,仅仅只能是技艺的训练和传递,从“形”的方面来讲可谓是趋于完美的,从“神”的角度看,把握得就远远不够了,最后就成了完美的模仿,就只能说是文化的传递,而不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在歌舞、器乐等方面,我们学校不是没有优秀作品,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作品确实不多。《决定》中提到的加强基层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对我们应该是很有启示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应该是源于大众又归于大众的,只有被大众接受和喜欢的文化,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比如唐诗宋词,柳永的词,有井水处就有人唱;白居易的诗他要拿去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能听懂,他才会拿出去发表。大众喜爱的文化本身应该是反应大众生活的,著名戏剧家田汉说:“戏剧是民众的。”戏剧来源于民众,娱乐于民众,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69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倡导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老一辈文化工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精品,正得益于他们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对世界和自身的现实感受和精神追求都是文化原创力最深厚的根基,文化工作者要在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文化的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艺术说到底属于精神产品,其娱乐、认识、教化和审美等社会功能,都是为人的精神培育和心灵塑造服务的。即便是娱乐,也要讲求品格和目的。我国“文以载道”和“寓教于乐”的优秀文艺创演传统是不能丢的。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文化的根本功能和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离开了人来谈文化,离开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精神面貌来谈文化建设,就会忽略文化建设的根本。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借助对其生活方式、传媒广告、游戏娱乐、交流研讨、人权宗教的传播和宣扬,试图推广其价值观、政治体制、文化产品、生活方式。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现代文化市场的同时,应注意对西方文化及其载体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剖析、辨别,或引进交流,或融合吸收,同时,对一些不适合我们的内容,也要去除,疏堵结合,趋利避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因此,《决定》在提到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时,首先讲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创作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

只有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思想道德内涵,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知识含量,创作生产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才能使人民群众在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悟思想的伟力、道德的魅力、知识的吸引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寓教于乐中提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校的学生正是艺术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作为思政教师来讲,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现阶段正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养成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它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坚持的理想追求;它所贯穿的道德原则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它所倡导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中国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意志品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归根结底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诚实践者。

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顺应人民意愿,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引导民族自信,引领社会进步,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2009-10.

作者简介:吴瑶,女,1982年5月出生,法学硕士,就职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