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焯忠:端砚里的人文情怀

2014-11-27 00:08钟道宇
今日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制砚端砚

钟道宇

杨焯忠是一位擅长以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的砚雕艺术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等被评为“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他的端砚作品,技法传统,却意境雄浑,人物生动传神,有着可读的历史典故外壳,以及物象后面那对世事的洞明……

喜欢那些有自己制砚风格的制砚者。比如将诗、书、画、印、砚本来是独立成科的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熔铸于一炉,形成自己独辟蹊径、自树一帜的艺术体系而著称的陈洪新、张庆明。他们的砚作,以诗意入砚,书法入砚,印艺入砚,尽显纯熟的技艺从而形成了自己清晰的面孔。但是,现在很多的制砚者,却并不看重这个,为此,尽管他们刻了很多砚,可在藏家的眼中,面目依然模糊。

令人高兴的是,杨焯忠的砚作,不但自觉地建立起了自己清晰的面貌,而且富有内涵。他有自己精神扎根的地方——历史典故,作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自己的制砚风格——继承传统,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却依然表达广大的人生与高古的人文情怀。

杨焯忠说,在今天,虽然砚台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淡化,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端砚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人文情怀是砚之根脉,也是端砚文化不断往前发展的动力。他是这样理解端砚也是这样制作端砚的,例如他的《赤壁夜游砚》,以“文赤壁”为题材,表现北宋一代文豪苏轼因鸟台诗案被贬黄州,误以为此处为赤壁,并写下传颂千古的“三赤”历史。雕刻方面以高浮雕手法,刻画古松故里,利用石皮雕琢缭绕的云雾,以砚石的硼脱纹表现连绵的山峦,把具天青、火捺、金线、银线等石品花纹的砚堂喻波光粼粼的江水,并精心雕刻了苏轼邀上几位文友故交乘船清赏怀古,颇具诗意,赏砚者仿佛听见他扣弦而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琴声和歌声。又如他的《借东风砚》,以“武赤壁”为题材,表现三国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周瑜凭诸葛亮借东风相助,火烧曹营,大败曹操,创造以小胜多,以弱胜强的神话。砚堂巧借蕉叶白和火捺石品喻风起云涌的天空,砚池作江面,精雕严阵以待的战船,浑然天成,细刻诸葛亮身披道袍,散发仗剑,作法祈求东南风以助火攻的场面,构图鲜明精巧,人物传神冼练,令人击掌叫绝。

由此可见,杨焯忠确实是一位以“内涵”取胜的高手,尤擅以历史典故为依托展现个性的砚雕艺术家,这在《紫气东来砚》更为突出。是砚以老子出关的故事为题材,把砚堂造成层层云彩喻作一团紫气冉冉飘移,富有动感,细刻老子倒骑青牛慢慢出关,生动形态令人想象老子的居后不争,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杨焯忠不喜欢那些匠气太重、过于雕琢的砚作,笃信“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天人合一”,他最满意的个人作品之一是《踏雪寻梅》,利用砚石上天然的“浮云冻”喻大雪纷飞,辅之以寥寥几笔,一树寒梅,显现高洁情怀。

杨焯忠说,他心目中的砚作精品,当以工艺为桥梁,引导石品与人心产生共鸣,妙在“弦外之音”,余韵不尽。读杨焯忠的砚,你会觉得,其砚作的价值,不在于他所雕出来的部分,而恰恰是隐藏在他想雕却没有雕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区别,也许,这就是他端砚里的人文情怀。

细细品赏杨焯忠的砚作,静静聆听杨焯忠的讲述,讲述他的少年,讲述他的砚作,你恍然突然置身于1974年暑假的某一天,不得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个10岁左右的少年,背着他的小书包,跟随父亲从黄岗的宾日村乘船沿西江顺流而下,来到了砚坑紫云谷。这个面庞黝黑,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的少年,便是杨焯忠。父辈们在老坑洞口安营扎寨,开坑采砚石,他就在洞口做暑假作业、“学功夫”和“捡石头”。每当大人们允许他进老坑洞时,他会高兴得蹦起来。几乎每个假期他都在砚坑度过,砚坑不但带给了他少年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更让他与砚石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他捡到一些师傅们废弃的石料,就带回家模仿着他们学雕砚。在杨焯忠的记忆里,可以雕刻的石头是少年时最好的玩具。

这个懵懂少年,一天天长大。上初中时,杨焯忠居然雕出了一方做工精细的端砚,还卖了160元钱。当时的16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这个成就,令他激动得整夜无法入眠,雕端砚的激情,在他血液里突然燃烧起来!

结果,父亲却大骂了一顿杨焯忠。杨焯忠说:“我父亲有个心愿,叫我读好书,以后出来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做个教师。可是,我对雕砚太有兴趣了,礼拜天,寒暑假就偷偷地学雕端砚。砚雕出来了,虽然很精美,但父亲却不准我拿去卖,他说你要好好读书,不准学做砚。后来,我只好偷偷通过叔叔拿到后来我的师父程文那里去卖……也许太痴迷砚雕吧,也许是因为自己确实不是读书的料吧,高中毕业还是考不上大学,父亲的心愿未能完成,父亲也就拿我没办法了,最终同意我正式拜师学制砚。”

杨焯忠先拜父辈为师正式学做砚,为杨氏制砚第十二代传人。很快,杨焯忠尽得家传的独特斜口刀法,所刻线条以流畅厚重见长。杨焯忠掌握了独特的杨氏刀法后,操刀时因经常有想法,用刀便更加运转灵活,处理细微之处一刀见效。他铲面时能宽能窄,效率较高,运刀时利用顿挫、抑扬、轻重、缓急、粗细、光糙等来处理艺术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杨焯忠正是凭此娴熟而独特的杨氏刀法,进入了肇庆市端砚厂,师从程文,真正开始了他的砚艺生涯。由于他是当时端砚厂少有的“高文化”人才,又勤奋刻苦,加上对端砚有着独特的悟性与灵性,深得师傅的器重。

学无止境,杨焯忠深知只有掌握丰富的艺术知识,才能在端砚行业站得住、立得稳。他还先后参加了西江大学等高等学府举办的美术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和审美水平。后来,杨焯忠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为师,还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端砚企业——“华龙轩”。

砚田耕耘30多载,杨焯忠潜心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先后有40多件端砚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清明上河图砚》被北京国际饭店收藏,《幸福广东砚》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锦绣河山砚》被中宣部收藏,《观星望月砚》被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收藏,并有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参与奥运特许商品《中华瑰宝》的端砚设计制作。曾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有关端砚的论文,编写《端砚制作技艺》教材应用于教学之中。再后来,他通过到大学进修和自身的努力,成为了肇庆学院的一名兼职教师,为“端砚制作技艺培训班”授课并指导实践,传授端砚技艺,算完成了父亲一直希望他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未了心愿。

讲述自己三十年的历程,杨焯忠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往事就像一场黑白的无声电影一样,在杨焯忠的脑子里一次次重现。现在的杨焯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对于端砚,依然痴迷,更多了一份责任。他说,端砚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

肇庆市第四中学是杨焯忠的母校,砚村里的孩子,都在这所学校里求学。母校筹建端砚文化教育基地时,杨焯忠由始至终热心地出谋献策。

端砚文化教育基地落成仪式上,杨焯忠代表校友发言,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母校也能用我这个兼职老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四中成立端砚文化教育基地能培养更多后备人才,为擦亮中国砚都品牌出一分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出一分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砚端砚
印记
绵绵瓜瓞砚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荷叶形端砚赏析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端砚收藏的来源
端 砚
端砚的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