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故事传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4-12-02 04:20朱晓敏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民俗

朱晓敏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但代表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以及作为城市民俗的生活方式,却离人们越来越远,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俗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结合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径。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提炼民俗文化如民间故事传说的元素,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重新塑造,并自觉把现代设计意识同传统艺术集聚、碰撞,激发出新的创意灵感,从中寻找出一种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艺术形式,这一过程将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唤起不同的情景图式及“记忆”片断。

1 民间故事传说与景观设计

1.1 民间故事传说的概念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我国民俗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民俗、精神民俗等。民间故事传说作为口承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指人民大众以口头形式创作并传承的各类散文性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象征性表现社会,揭示人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劳动的认识和体验、思考和憧憬。民间故事传说的内容大多是通过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善良、勇敢,歌颂真理必胜,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批判伪善、邪恶和暴力,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历史的、社会的道德教育。同时它又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清晰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2]。然而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类型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媒介将民间故事传说特有的淳朴、深厚、亲切真实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

1.2 民间故事传说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将民间故事传说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是其再生的重要途径。当前,关于“地域性”与“本土文化”问题的热论与研究,触发了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在内的对地域性文化的深刻思考。景观设计趋势的单一性和地方精神的缺失逐渐引起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对设计的诉求不仅仅只限于对使用功能上的满足,个性化、极具风格特色的设计带给人们的是更为直观化的感受。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极具丰富内涵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其独具特色的本土性与大众性正契合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这一需求。

挖掘、整理民间故事传说,提炼出具有美学价值的设计元素,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重新塑造,一方面可以丰富景观作品彰显的文化内涵,让民众在休闲游憩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规划区域的地域特色,让城市景观更具生命力与吸引力。

2 民间故事传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应用

民间故事传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就是将这种口口相传或者典籍文字中的场景,借助景观设计这一载体,用景观的语言符号来重新演绎,形成很好的场所精神。这种不同空间转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两种艺术语言的转换。以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创作过程中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2.1 确定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主要是指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可理解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内涵。若以某民间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构思景观设计主题,首先应该深入了解该故事传说的内容,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城市的地域特色确定场地表达的主旨。如西安曲江民间流传着王宝钏与薛平贵的传奇爱情故事,该故事传说在百姓中影响很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彩的一笔。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设计,就主要围绕王宝钏与薛平贵经典爱情故事,确定了体验式爱情文化公园的主题。这一爱情主题公园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爱情旅游、定情、婚礼纪念、爱情教育的圣地。

2.2 元素提炼、应用转换

传统民间故事传说主题景观的设计元素、符号提炼应该从故事本身入手,综合地域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对故事情节进行筛选分析、提炼和重组。文化原型是创造的源泉,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符号特征,通过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符号片断,或有特色的材料及器物符号与现代设计观念的适度融合,来延续发展传统的文化记忆。若以梁祝爱情故事为主题来进行景观创作,可以先将故事情节分为几个重要部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永伴。这其中可以提炼的元素符号有很多,如草桥、长亭、蝴蝶等。

对于符号的运用可以采取许多种方法,有简单的直接挪用,也就是把一些有形的视觉图形直接原封不动地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一般这种简单的重复、拼凑、组合很难体现出场景的意境美,给人以呆板枯燥的感觉,所以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主张直接照搬,可以尝试把这些符号进行简化、重构、抽象概括,甚至夸张变形,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新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更精准地抓住元素的形象特征,将其恰当地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视觉表现,呈现出凝炼、传神而富有深意的作品。如山东潍坊富有特色的民俗元素——风筝,构成了当地特色的城市文化,在潍坊城市景观中以风筝元素为创作形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潍坊世界风筝纪念广场上高18m的雕塑设计就是凝炼了风筝放飞的意象,象征了城市的起飞与升腾,成为潍坊的标志性建筑(见图1)。

图1 潍坊风筝广场雕塑

2.3 选择载体

这一过程主要是将提炼的元素结合某一个场景或者空间造型将元素表现出来。景观设计中可以借助的载体有很多,如地面铺装、雕塑小品、建筑、城市公共设施、街旁绿地、广场、主题公园等。

成都浣花溪公园的“诗歌大道”将古代诗词借助地面铺装这一载体,运用艺术文字的雕刻,把传统诗词文化和景观要素相结合,形成了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和游客休闲鉴赏的互动。或者将元素符号与景观雕塑小品相结合,如宁波梁祝文化公园的“化蝶”雕塑,将蝴蝶元素和梁祝的人物形态融为一体,雕塑形态相拥相依,展翅欲翔,预示着进入这座爱情圣殿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见图2)。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将民俗元素应用在街道景观灯柱、休闲座椅、导视系统上,给城市公共设施增添了几分趣味性和生动性。

图2 化蝶雕塑

2.4 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是作品最终效果的一个呈现。创意和想法即作品的内容,需要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将“形式”想象为一个容器,其中装着“内容”。在观赏一些作品时人们马上就可以看见形式,如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其制作工艺如何,整体尺度造型美观程度如何等,然后才会仔细体会作品更深层的意思。所以,这一环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设计创意和构思以更好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设计表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形式语言的组合与应用,如材料、比例、质感、色彩、造型、空间、尺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元素的视觉形象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最终效果。

下面这两个案例虽然都以爱情故事为主题,但是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

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入口北侧崖壁上雄伟而壮观的景观雕塑墙,名为“惊世情缘”。其长270m、高11m,采用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剪纸形式与整个园区艺术景观相融合,夸张的尺度,鲜艳的色彩,细腻的造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梁山伯祝英台(梁祝)、罗密欧朱丽叶、白蛇传、牡丹亭(西厢记)、牛郎织女、亚当夏娃、伏羲与女娲等家喻户晓的世界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主题广场“梁祝苑”是对梁祝爱情故事的完整诠释。整个景点在平面图式上以两颗心的抽象变形寓意“心心相印”;红色的长廊隐喻为“月老廊”,上面附着“正在飞舞的彩蝶”,营造出浪漫而温馨的氛围,似乎可以看到恋人们在长廊下嬉戏穿梭的美妙场景;青砖砌成的景墙将长廊截断,象征着古板而沉重的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残酷阻挡,景墙上面以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浮雕形式镌刻着梁祝爱情故事的片段,向人们诉说着爱情的忠贞;青花瓷装饰纹样的座椅和传统灯具样式的选择与该主题景观相吻合。整个广场的设计通过色彩的对比、材质的变化、空间的转换,让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的同时也留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

综上,通过两个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设计过程中对作品的造型、比例或者色彩作稍许改变,整个场景的感觉都会大相径庭。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将各部分内容组合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语言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强调景观设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而且让整个场景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民俗村的建立,带给了人们全新的旅游体验。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不仅体现出规划区域的乡土特色,也为当前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寻找更多设计思路,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名片,真正做到“一地一景”,而不是“千城一面”。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文化价值,并将城市景观设计这一载体与民间故事传说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设计案例,提出从确定主题、元素提炼、选择载体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相贯穿的设计思路,合理有效地利用民间故事传说进行景观创意设计,以期对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以及打造城市特色旅游景观提出有益参考。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2]陈平.论民俗与民间故事的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91.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民俗中的“牛”
漫话民间故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漫话民间故事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