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巾部疑难字考释

2014-12-04 04:01忠,刘
语言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平声五音影印

杨 宝 忠,刘 亚 丽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同“眂”。《龙龛手鉴·巾部》:“,与眂同。”(《大字典》841B)(2)同“视”。字见《龙龛》。(《字海》464C)①说明:文中引书依据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者,不再逐一列出。

按:《龙龛》卷一《巾部》平声:“,是支、尺支二反。与眂同。”“眂”字有平去两读,平声读者音匙,训视貌;去声读者音视,同“视”。《龙龛》“”字收在平声,《字海》谓同“视”,非是。又《龙龛》谓“”与“眂”同,亦不可信,“眂”字无由变作“”字。以形求之,“”当是“芇”字俗书。《说文》四篇上《部》:“芇,相当也。阙,读若宀。”“芇”字上部所从与草头相乱,草头手写多作“”,故“芇”变作“”。《康熙字典·艸部》:“芇,《唐韵》武延切,《集韵》弥延切,并音绵。《说文》:相当也。今人赌物相折谓之芇。又《广韵》弥殄切,音眄,义同。《篇海》作。”《篇海》卷九《艸部》“并了部头”:“,亡殄切。相当也。又亡延切,又亡寒切。”此其证。“芇”字音“眠”,《玄应音义》卷十七:“以繭,古文絸,同,古典反。蚕萦丝者也。《苍颉解诂》云:繭,未缲也。字从虫,从纟,声。,音眠。”《可洪音义》卷二十五:“糸,上音觅,下音眠。”(60册380下)《五音集韵》平声《仙韵》莫贤切(与“眠”字同一小韵):“芇,《说文》曰:相当也。今人睹(赌)物相折谓之芇。”唐避李世民讳,从民之字多变从氏,故“眠”字多作“眂”。《可洪音义》卷一:“睡眂,莫田反。正作眠也。以庙讳民,故省民为民(氏)也。又匙、视二音,非。”(59册553下)又卷九:“眂在,上莫贤反。睡也。又匙、视二音,误。”(59册852上)又卷二十三:“一眂,莫田反。又匙、视二音,非也。唐朝讳民,并改作氏。”(60册299中)“(芇)”、“眂(眠)”同音,行均误以为同字,又读“眂”如字,故音“”为是支、尺支二反。

【】zhēnɡ《集韵》诸盈切。平清章。箭靶。《集韵·清韵》:“,射的。”(《大字典》844A)

按:《诗·齐风·猗嗟》:“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毛传:“正,所以射于侯中者。天子五正,诸侯三正,大夫二正,士一正,外皆居其侯中参分之一焉。”《礼记·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郑注:“画布曰正,栖皮曰鹄。”释文:“正,音征,注同。鹄,古毒反,注同。正、鹄,皆鸟名也。一曰:正,正也;鹄,直也。大射则张皮侯而栖鹄,宾射张布侯而设正也。”《通志·六书略一》:“正,诸盈切。射的也。《诗》曰: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字诸盈切、训射的,即“正”之后起加旁字。

【】bì《古今韵会举要》簿必切。帐幕。《古今韵会举要·质韵》:“,幔也。”(《大字典》846B,《字海》466A略同)

按:《韵会·质韵》簿必切(与“怭”字同一小韵):“,幔也。平水韵增。”《五音集韵·质韵》毗必切:“,幔也。新增。”此字《篇海》及以前字书俱不收录。以形音求之,殆即“怭”字俗讹。《万象名义·心部》:“(怭),蒲笔反。亵慢也。”故宫本《王韵·质韵》毗必反:“怭,慢。”《玉篇·心部》:“怭,蒲必切。慢也。”俗书忄、巾二旁相乱,故“怭”变作“”,注文“慢”亦误作“幔”。

【】zhuān《集韵》庄缘切,平仙庄。曲卷。《集韵·㒨韵》:“,曲卷也。”(《大字典》849A,《字海》466C略同)

按:“”乃“恮”字传刻之误。宋本《广韵》平声《仙韵》:“恮,曲卷也。庄缘切。”同一小韵无“”字,《集韵》同一小韵则有“”无“恮”。敦煌本《王韵》平声《仙韵》:“恮,庄缘反。曲卷。”此“恮”字庄缘反、训曲卷之早见者。唯“恮”训曲卷形义不切,当又“跧”字转录之误。笺注本《切韵》(斯 2071)平声《仙韵》:“跧,曲卷。庄缘反。”《说文》二篇下《足部》:“跧,蹴也。一曰卑也,絭也。从足,全声。”段注:“絭当为拳曲之拳。”《广雅·释训》:“觠、局、匍,跧也。”《博雅音》:“跧,壮拳[反]。”《万象名义·足部》:“跧,壮挛反。蹴也,伏也。”“跧”训絭(拳)、训伏,义与曲卷相同。故宫本《王韵》平声《仙韵》无庄缘反,乃误收“跧”字于居员反下,训曲卷伏,亦可证训曲卷者当作“跧”。

【幁】xū《玉篇》思于切。束发的巾。《字汇·巾部》:“幁,头幁也。”(《大字典》858B)同“”。字见《五音集韵》。(《字海》469B)

按:“幁”字《玉篇》但音思于切,无义训,《新修玉篇》《篇海》引同。《五音集韵》平声《虞韵》相俞切(与“”字同一小韵,“”训头):“幁,头幁。”此《字汇》所本。“幁”、“”音义相同,《字海》谓“幁”同“”,所言近是。《可洪音义》卷二十七:“幁曰,上市闰反。人名,李順。”此一音义的“幁”字则是“順”字俗书,与“”省变作“幁”者同形,非一字也。

【幍】tāo《广韵》土刀切,平豪透。①帽。《集韵·韵》:“幍,巾紩也。”《篇海类编·衣服类·巾部》:“幍,巾帽士服。”《隋书·礼仪志六》:“幍,《傅子》云:‘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触树成歧,時人慕之,因而弗改。’今通为庆吊之服。白纱为之,或单或裌,初婚冠送饯亦服之。”《北史·李洪之传》:“及临尽,沐浴衣幍。”明陶宗仪《辍耕录·巾帻考》:“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魏武始制幍。(晋)成帝制,使尚书八坐丞郎門下二省侍官乘车白幍低帏,出入掖门。又二宫直官著乌纱幍。往往士人宴居皆著幍弁(矣)。幍虽冠弁遗制,去古益远,用巾帻为近之。”②同“絛”。丝绳。又名扁绪。《广韵·豪韵》:“絛,编丝绳也。幍,同絛。”(《大字典》862B)

按:第一义项下例证《隋书》“先未有歧……初婚冠送饯亦服之”皆为《傅子》语,《大字典》后单引号标于“因而弗改”后,非是。《万象名义》及唐代《切韵》系韵书均无土刀切之“幍”。《万象名义·巾部》:“,口给(洽)[反]。绢帻。,上字。,口洽反。士服。”今本《玉篇·巾部》:“㡊,口洽切。帽也,绢幘也。或作。、帢,二同上。”是巾帽士服之字本作“㡊”,字从臽得声。俗书臽、舀二旁形近相乱,《示儿编》引《字谱总论•讹字说》:“又有偏旁相错者,如舀臽相似,取耴相乱,束朿不分,奕弈无辨,隹佳通用,月冃同体,凡此皆俗书之误也。”《龙龛》卷一《心部》:“惂,俗;慆,正。他刀反。悦乐也。”是其例。故宫本《裴韵》入声《洽韵》苦洽反:“(㡊),巾~。亦。(掐),爪~。”同一小韵“㡊”从臽而“掐”从舀。唐写本《唐韵·洽韵》苦洽反:“(掐),爪~。(㡊),巾。《埤苍》云:帽。”“㡊”“掐”二字皆变从舀。《通典》卷五十七:“幍(白幍、乌纱幍……),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幍(苦洽切),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原注:“或云: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因之为善,遂不改,因通以庆吊。幍,与帢同。”《晋书音义》卷之中:“幍,口洽反。纶帻也。”卷之下:“白幍,苦洽反。”又:“幍,苦洽反。”上揭“㡊”字虽变作“幍”,而其音尚不误。《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入声《洽

韵》苦洽切:“帢,帽也。亦作㡊。士服,状如弁,缺四角。《魏志》注云:太祖拟古皮弁,裁缣角以为

帢,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㡊,同上。从巾,从臽,与豪韵内幍字不同。”此尚知巾帽士

服字当从臽作“㡊”,与豪韻“幍”字不同。同书平声《豪韵》他刀切又云:“幍,巾帽士服,如弁,缺四角,本魏武帝制。又治(洽)韵增入。”此则混“㡊”、“幍”为一。《字镜·巾部》:“幍、㡊,同,苦洽反,入。巾㡊也,帽。,上字。”此亦可证“幍”同“㡊”,音苦洽反,不音土刀切。

【】bì《集韵》彼义切,去寘帮。裙。《集韵·寘韵》:“,帬也。”(《大字典》870A)

按:此字《集韵》以前字书不收,以形义求之,当是“帔”、“襬”之变。《方言》卷四:“帬,陈魏之间谓之帔,自关而东或谓之襬。”《集韵》去声《寘韵》:“帔、被、襬,披义切。《说文》:弘农谓帬帔。或作被、襬。”“”训帬,与“帔”“襬”义同。巾旁、衣旁表意功能相同,皮声、罷声表音功能相同,故“帔”、“襬”均有可能变作“”字。“”字彼义切,“帔(襬)”披义切,二字读音至近(反切上字“彼”、“披”亦形近,“彼”亦有可能为“披”字形误)。《字镜·巾部》:“帔、,正,疋议反,去。又芳皮反,平。所以被背也,今□□被谓帬曰帔。又披帔也肩背不及下也①《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此“”、“帔”同字之明证。

【】ǎo《集韵》乌浩切,上晧影。[]巾。《集韵·晧韵》:“,,巾也。”(《大字典》842A,《字海》465A略同)

按:《集韵》以前字书不收“”二字,“”字《集韵》收录,乃正鹄之“正”加旁字,与“”连用不词。以形求之,颇疑“”乃“㤇怔”二字俗讹。高丽本《龙龛》卷一《心部》:“,俗;,正,乌老反。㤇正之貌也。或亦~(四库本作“㤇怔之貌也,或亦音懊”)。”《广韵》上声《晧韵》乌晧切:“㤇,㤇正之皃。”《五音集韵·晧韵》乌浩切:“㤇,㤇怔之貌。”《集韵·晧韵》乌浩切:“懊、㤇,恨也。或从夭。”“㤇正(怔)”不词,“㤇正(怔)之貌”训义不明,据《龙龛》“或亦”,“㤇正(怔)”当是“”传录之异者,“”乃“懊惱”之变。《可洪音义》卷十三:“,上乌好反。正作懊。”(59册1052中)对应佛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作“懊惱”。又卷二十二:“,上乌老反。”(60册254中)对应佛经《释迦谱》卷一作“懊惱”。“惱”字俗书或作“”,形近误作“怔”、“正”。《可洪音义》卷一:“烦,音。”(59册565下)对应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四作“烦惱”。俗书巾、忄二旁相乱,故“㤇怔”又变作“”。丁度等不知“”乃“㤇怔”俗讹,“㤇怔”乃“懊惱”讹变,但见其字从巾而漫训为巾,不足信。

【】bèi《广韵》博盖切,去泰帮。行貌。《广韵·泰韵》:“,行貌。”(《大字典》844A)

按:《新修玉篇》卷三十《龙龛馀部》:“,音具。恨也。又音沛。”“”字音具,形声不谐,“具”当是“貝”字形误。“”音贝、训恨,当是“㤄”字讹变。《说文》十篇下《心部》:“㤄,恨怒也。从心,巿声。《诗》曰:视我㤄㤄。”《诗·小雅·白华》:“念子懆懆,视我迈迈。”释文:“迈,如字。《韩诗》及《说文》并作㤄㤄,孚吠反,又孚葛反,又匹代反。《韩诗》云:意不说好也。”故宫本《裴韵》去声《泰韵》普盖反:“沛,又音贝。㤄,恨怒。”《集韵·泰韵》博盖切(与“贝”字同一小韵):“㤄,恚恨也。”“”、“㤄”音义相同。俗书忄、巾二旁相乱,“㤄”字左旁变从巾又与右旁类化,因变作“”字。《广韵》“”字训行貌,未详义所从出。

【】ɡuò《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音過。旧时酿造豆豉作的布。《改并四声篇海·巾部》引《川篇》:“,盐豉也。”(《大字典》864B)

按:此字又见《新修玉篇》卷二十八《巾部》引《川篇》,音义同。《集韵》《类篇》及以前字书不收此字,以音义求之,“”字疑为“裹”之异构。《汉书·货殖传》“糵曲盐豉千合”师古注:“曲糵以斤石称之,轻重齐则为合;盐豉则斗斛量之,多少等亦为合。合者,相配偶之言耳。今西楚荆沔之俗:卖盐豉者,盐豉各一升则各为裹而相随焉。此则合也。说者不晓,廼读为升合之合,又改作台,竞为解说,失之远矣。”据此,唐代西楚荆沔风俗,卖盐豉时,一升盐为一裹,一升豉为一裹,盐与豉搭配卖。“裹”为量词,犹包也。《川篇》“”训盐豉,盖谓盐豉包,与师古注盐豉裹义同。《广韵》去声《過韵》古卧切(与“過”字同一小韵):“裹,包也。又音果。”“”音“過”,与“裹”字音同。

陈彭年 《广韵》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2年。

陈彭年等重修 《宋本玉篇》,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张氏泽存堂本,1983年。

丁度 《集韵》,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扬州使院重刻本,1983年。

顾野王 《玉篇残卷》,中华书局,1985年。

韩道昭 《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成化七年募刻本。

韩小荆 2009 《可洪音义研究》,巴蜀书社。

胡吉宣 1989 《玉篇校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2010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出版集团。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1993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龙宇纯 1968 《唐写全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校笺》,图鸿制版印刷公司。

宁忌浮 1992 《校订五音集韵》,中华书局。

释行均 《龙龛手镜》,中华书局影印高丽大藏经本,1985年。

释可洪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大藏经影印高丽藏本。

释空海 《篆隶万象名义》,中华书局缩印日本崇文丛书本,1995年。

司马光 《类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汲古阁影宋抄本,1988年。

吴任臣 《字汇补》,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康熙五年刻本,1991年

许慎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周祖谟 1983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平声五音影印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五音集韵》与《切韵指南》比较研究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