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研究

2014-12-22 02:50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徐桂华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专科条目咨询

柏亚妹 宋玉磊 王秋琴 徐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3003)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护理的技术,指导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的一门学科[1]。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独特优势,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卫生部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2]。但是,目前中医护理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优势逐步淡化[3],中医护理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近几年,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是全球共同的发展趋势[4],开展中医护理专科护理培训,培养专科人才,将是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的良好契机。本研究在前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专科护士培养方案框架,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探讨建立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旨在为开展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咨询对象 本研究选择的专家来源于学校和医院,主要包括国内高等中医药护理院系和中医护理管理、中医临床护理领域的专家,专业与本研究主题相关性较好。参与咨询的31位专家分布在江苏、北京、山东、河南、成都、湖南等14个省市,31名专家均为高级职称,教授或主任护师19名(61.29%),副教授或副主任护师12名(38.71%);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7.87±5.52)岁;学历构成:本科20名(64.51%),硕 士 7 名(22.58%),博 士 4 名(1.29%);工作性质:从事护理教育11名(35.48%),从事护理管理12名(38.71%),中医临床护理8名(25.81%);咨询专家从事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管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达10年以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从不同的判断视角,提供比较全面的意见及建议。

1.2 方法

1.2.1 成立课题小组 课题小组成员5名,其中有1名正教授、1名副教授,具有丰富的教育、临床经验,对该课题具有预测、评价和分析的能力。课题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拟定框架、编制问卷、选择咨询专家,依据咨询专家的几轮回复,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1.2.2 形成咨询表 分别开展1 471份住院病人、819份护士、181份护理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参阅大量中外文献,参考《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教育学》等资料,参照国内专科护士培训内容,结合我国专科护士培训现状制作问卷,经过预调查后形成正式咨询表。正式咨询表共包括4个部分:(1)问卷说明:主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填表要求;(2)被调查者一般情况:被咨询者的性别、所属学校(医院)名称、行政职务、工作年限、最高学历、技术职称等;(3)调查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有8个条目,纳入标准有5个条目,培养方式5个条目,培养师资6个条目,培养内容30个条目,评价考核7个条目构成,各条目的“重要性”依照Likert-5分级评分法,分为4-非常重要,3-比较重要,2-一般重要,1-不太重要,0-不重要。同时附有修改意见栏,专家可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及理由。专家自评表:包括专家的填表依据及对问卷的熟悉程度,用以调查专家权威程度。

1.2.3 专家咨询方法 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采取E-mail或亲自发放的方式送交给31名咨询专家,咨询专家匿名且互不了解,使专家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评论,而不受他人的干扰。第1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后将汇总结果在第2轮问卷发放时反馈给专家,以便专家根据此结果作出进一步的判断。第2轮问卷回收后的处理方法跟第1轮相同。本研究中,第2轮结果已形成趋势性专家意见,整理第2轮问卷结果得出结论。

1.2.4 筛选标准 参阅文献,经课题小组讨论,将同时满足重要性算术平均值<2.5、变异系数>25%、满分比<20%的条目删除。对于只满足其中一项的条目通过请教专家和课题小组讨论,以经验选择方式进行取舍。

1.3 统计学方法 函询表收回后,将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用频数、构成比、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学术水平权值、专家进行判断的依据以及对所调查问题的熟悉程度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表示。

2 结果

2.1 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2.1.1 专家的积极系数 专家的平均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5]。本咨询第1轮发放咨询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83.33%;第2轮为100%。专家的平均积极系数为93.5%,专家参与积极性高。

2.1.2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系数(Cr)为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Cs)的算术平均值,即Cr=(Ca+Cs)/2[6]。本咨询的专家个体权威系数在0.77~0.90,且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1。说明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程度比较高,咨询结果可信。

2.1.3 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表示专家对某指标的协调程度,如果某指标的变异系数>25%,则认为专家对该指标的协调程度低[7]。本咨询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从第1轮的最高57.43%下降到最后一轮的最高26.19%,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协调性逐渐增高,且最后一轮整理后变异系数均<25%,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专家的协调性较好。

2.1.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协调系数反映了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8]。本咨询专家的协调系数第1轮为0.558,第2轮为0.585,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随着咨询过程而逐渐升高,说明专家的协调性逐渐增高,专家的总体协调性较好。

2.2 专家咨询结果

2.2.1 第1轮专家咨询 根据专家意见,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专科护士应用中医护理知识解决临床护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条目;专家认为,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应是在中医护理领域的专家型人才,纳入标准应以培养高级专科护士为对象;教学可根据授课内容形式多样化,授课方式的条目保留了认可度高于20%的条目;在课程设置中删除了“英文文献阅读”、“计算机信息技术”、“国内外护理新进展”,将“医学文献检索”改为“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国内外护理新进展”部分内容与“中医护理研究进展”合并;“养生康复技能”应具体化;专家认为“临床中医护理循证内容含义不明确”,培训课程经课题组讨论,认为循证护理可在护理科研中体现,故采纳意见删除。

2.2.2 第2轮专家咨询 培养对象的目标应为在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领域发挥独特作用;纳入标准中,专家认为培养起点应提高,中专学历不应纳入;在工作年限计算时如间断大于3个月以上,间断时间应剔除;综合应用能力可从多站式考核中体现,可剔除。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表1)。

表1 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

续表1 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

3 讨论

3.1 培养方案的特点分析

3.1.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对专家的咨询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是德尔菲法最重要的阶段,咨询结果的可靠性主要是通过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变异系数、协调程度等指标进行衡量[9]。专家的积极系数是专家对本研究关心合作的程度,是进行专家咨询的关键性问题表示,积极系数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具有价值。一般认为,应答率在70%以上就是一次很好调查的标准。本研究的回复率为93.5%,有效率均为100% ,说明专家们对此项研究工作非常关心和支持;专家权威程度认为Cr>0.70可接受。本咨询的专家个体权威系数为0.77~0.90,且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1,说明本研究具有较好权威性;变异系数的分值越低,对相应条目的分歧越小,本咨询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25%,说明专家的协调性较好;协调系数越大代表协调程度越好。国内应用Delphi法的研究表明,经2~3轮咨询后.协调系数一般在0.5左右波动,本研究的协调系数第1轮为0.558,第2轮为0.585,说明专家的总体协调性较好。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分析可判断专家函询的可靠性,由此形成问题的结论。

3.1.2 培养方案的适用性 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的构建基于临床的实地调查,培养内容契合中医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前期进行了1 471份住院病人、819份护士、181份护理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涵盖了与中医护理密切相关的主要人群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在德尔菲专家咨询过程中,从咨询表的回收率、权威系数可以看出专家们对本项研究的关注、合作程度很高,选择的专家领域涵盖了人才培养及使用的全过程,具有多年从事中医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管理经验,能从不同角度做判断,为本研究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使得培养方案的内容更加全面、科学;变异系数、协调程度的指标表明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培养方案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有利于打造中医护理的骨干队伍。

3.1.3 培养方案的实践性 中医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家函询中,培养目标满分率排名前两位即“娴熟的中医护理技能”,“丰富的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经验”,培养目标是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本研究的培养内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课程设置参考国内专科护士培养内容,结合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考虑中医护理可操作性,专科发展前瞻性,最终确定了3个课程群,共18门课程。其中,专业课二着重体现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中医护理操作、针灸推拿、中医健身;临床实践内容中包括辨证施护应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文书书写、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中医营养食疗、中医情志护理、养生康复应用技能,体现了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优势;考核内容以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着力提升中医护理专科护士的临床应用水平。因此,该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3.2 培养方案的应用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关于全球护理实践发展一书中阐述:当今护理发展较为迅速的方面,一是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二是与教育水平同步发展的专科程度的不断提高。走借助专科护士的培养方式,打造中医护理专科人才,是加快中医护理发展的良好契机[10]。由于中医护理专科培养刚刚起步,目前,社会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因此,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建立培养体系,积极为他们创造培训机会,引导中医护理人员往专业方向发展,在专科领域体现自身价值,能够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其次,培养方案的实施将使中医护理专科护士的角色和地位得到确认,由此在岗位设置、待遇保障和职责界定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完善,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人员的潜力,促进中医护理长足发展。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将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只是对中医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方案进行初步的构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不足。在开展培训初期,考虑到严格制订培养对象及师资纳入标准会造成部分优秀中医护理人才的流失,今后将对培养对象、临床师资纳入标准的替代条件进行细化;课程设置、临床实践的学时等问题有待于继续完善;对于研究结果的具体实施效果,还要今后的实践来验证。

[1]徐桂华,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96-98.

[3]谢文晖,柏亚梅,周霞.中医护理进展概况及思考[J].山西中医,2011,27(3):55-57.

[4]陶然.我国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2):75-77.

[5]徐志晶,方琼,裘佳佳,等.乳腺专科护士能力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79-81.

[6]王彦云.护理学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7]梁园园,江智霞,何琼,等.基于Delphi法的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养目标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9):5-7.

[8]汉瑞娟,陆皓,孙玉玲,等.军队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7-9.

[9]钟亚萍.ICU临床护理专家培养方案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0]柏亚妹,王秋琴,宋玉磊,等.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J].护理研究,2013,27(11B):10-12.

猜你喜欢
专科条目咨询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