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吉林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015-01-04 11:17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通俗藏书长春

魏 硕

(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近代吉林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魏 硕

(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它不仅传播了文化知识,也为后人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办馆经验和教训。本文对近代吉林省各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梳理,重在为各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寻求新的契机。

近代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吉林省;地方志

我国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开放为目的、社会利用价值较大、体现社会教育职的能图书馆的出现,却是近代的事情。近代区域图书馆发展的研究,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地方志作为地方文献中的核心部分,以其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图书馆进行区域性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片。本文着重对民国初年吉林省各地区刚刚起步的图书馆和东北长达14年的被统治时期的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对部分地方县志及一些珍贵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经验,以期为今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普及社会教育是近代吉林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动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吉林省第一所官办图书馆——海龙县立图书馆成立,附设劝学所院内。1909年(宣统元年),吉林省第一所省立图书馆在吉林市成立,是中国建立较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省立图书馆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类型图书馆的相继成立。1911年(宣统三年)春,由知县雷飞鹏和民人宋恩波捐建的宣统西安县图书馆(今辽源市图书馆),是该地区最早的由个人募捐而建成的图书馆。1917年(民国六年),由季启琳、庄庆元等人设立的吉林县私立通俗图书馆,是当时最早的私立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的产生是自发的,一方面出于创办人对书籍的热爱;另一方面,创办人存有慈善公益之心,为基层民众普及社会教育以及知识交流提供了公共平台。

1929年(民国十八年),吉林大学内设图书馆,此图书馆是吉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相继出现,进一步体现了普及社会教育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发动机。中华民国成立至1930年的近20年间,吉林省的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表1)。

表1 吉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一览表

名称成立时间性质藏书情况地址宣统西安县图书馆宣统三年春私立———长春图书馆民国元年十一月公立6944册旧道胜银行院内东丰县通俗图书馆民国二年公立530种教育局内梨树县图书馆民国二年五月公立———北街路东珲春公立第一通俗图书馆民国七年公立176种县城中街榆树县图书馆民国八年公立8572册县农会院内珲春公立第二通俗图书馆民国十一年公立52种蜜江舒兰县立图书馆民国十五年公立1940册县城内扶余县图书馆民国十六年三月公立6547册县城南街路东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图书馆民国十七年公立1795册哈尔滨南岗车站街永吉县立图书馆民国十八年二月公立———教育局院内吉林大学内图书馆民国十八年公立——————抚松县立图书馆民国十八年十二月公立——————盘石县立图书馆民国十九年公立586册大南门里农安县立图书馆民国十九年公立1350册大西门外临江县立图书馆民国十九年公立———正阳街

此外,还有辉南县立图书馆、汪清县立图书馆、珲春县立图书馆、延吉县立图书馆、怀德县立图书馆、德惠县立图书馆。

由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是在民国建立前后十余年宣告成立的。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开民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思潮,图书馆被定位为开启民智的教育机构。其次,随着“教育救国”“平民教育”主张的兴起,民国政府教育部令各省县设立通俗图书馆,储集通俗图书,以供大众阅览。民国二年所建东丰县通俗图书馆是吉林地区最早建立的通俗图书馆。随后,珲春第一通俗图书馆、珲春第二通俗图书馆相继成立,这些通俗图书馆的成立强化了对平民教育的功能,突出了图书馆重视对民众的普及教育。纵观以上吉林省各县市近代图书馆的成立,我们发现,虽然图书馆的性质、称谓有所不同,但是普及社会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是一致的。

2 顺势而生——图书馆事业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2.1 将图书馆定位于教育机构体现其教育职能

1910年清政府学部明确指出,各省图书馆由学部这个教育行政机关来管理。图书馆行政上归学部管辖,表明了图书馆的性质是教育机构。长春图书馆系由捐募而成,原属教育局兼管,继改归市政筹备处。《民国东丰县志》记载:“民国九年一月,馆址附设教育局内,而辖属于教育局焉。”[1]民国二年五月,梨树县成立县立图书馆,馆长由教育公所兼办。

图书馆与教育机关的合设是相互促进的结合方式,使图书馆尽可能地邻近教育机构和场地,最大程度地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促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作为开启民智、推动社会教育的机构定位被确定下来。

2.2 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经费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2.2.1 图书馆的经费保障

当时的图书馆自从开办之日起,经费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吉林省兴办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1)政府拨款:由县公署发给;(2)地方人士筹款:县内官绅商农各界捐款,地方个人名义捐款。有些图书馆因“经费不足”“公费亏累”而停办,说明初创时期的图书馆基础条件不完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图书馆发展缓慢。“民国辽阳县县立图书馆九年春,忽奉厅令停办。十四年又奉厅令催办。现年秋开放公众运动场南部隙地为市场,征收地皮押租大洋一万元为图书馆建筑费[2]”。“扶余县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因战乱影响,经费困难而停办。次年1月恢复”。[3]图书馆发展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政局动荡,另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的经费拮据,说明政府没有真正认清民众在图书馆中所受的教育是任何形式都代替不了的。

2.2.2 图书馆的藏书体系

2.2.2.1 省级图书馆的藏书

吉林省立图书馆从建立之初至民国21年底,所藏图书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省立图书馆藏书一览表

由表2我们能够看出,吉林省立图书馆是吉林地区唯一收藏外文图书的图书馆,反映出各馆经费的缺乏影响了外文图书的收藏。我们不仅要学习本国的知识,也要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那么对外文书的引进是至关重要的。吉林省立图书馆所收藏的宋版《陶渊明集》,明版《少微通鉴节要》,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及钞本《容臺集》,在当时各省级图书馆中也算是比较有特色的[4]。

2.2.2.2 市级图书馆的藏书

长春图书馆是吉林省唯一的一家市级图书馆,藏书籍6944册,读者会员768名,常年阅书人达1100余名。长春图书馆藏书分为经、史、子、集等各若干种,都是由北平购来,有很多珍贵的版本,并派专人看管。长春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保留比较全面,包括经、史、子、集、杂五种;唯一一个私家藏书目录也是比较全面的,包括经、声韵、史、子集、医书、评议、类书、丛书、选部。长春图书馆的书目体系比较全面,为其良好的借阅服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县级图书馆的图书收藏和服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2.2.3 县级图书馆的藏书

民国海龙县图书馆藏书侧重哲学类、应用学类、社会学类、史地类、语言类、文学类、杂志、新闻,图书收藏情况相对完善[5]。珲春县公立第一通俗图书馆收藏存储书籍:文学类十一种、政法类七十种、教育类三十一种、历史类十一种、地理类七种、实业类八种、医学类六种、杂志类六种、小说类二十一种、图画类五种,这也是当时县级通俗图书馆藏书比较完善的代表[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当时所藏的书籍种类以基础学科为主,图书馆所藏书籍的门类比较齐全,符合当时民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层次。

还有的图书馆收藏教科书,如榆树县图书馆收藏各种教科书达8572册。利用这些最通俗的教科书来开启民众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普及科学常识的目的[7]。民国抚松县也把购置儿童书报和通俗书报作为首要目标,启示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的教育都是重中之重[8]。

虽然图书馆的经费相当紧张,也有不少图书馆采购了《万有书库》《盛京通志》《四库全书》,如民国临江县立图书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购来《万有书库》及各种书籍[9]。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各图书馆收藏图书没有统一的标准,藏书理念十分混乱。

3 日伪统治时期——图书馆事业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的14年里,在大搞武力侵占和经济掠夺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镇压。在此期间,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图书馆数量虽略有增加,却被用来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奴役东北人民的工具。

3.1 组织及机构设置

(1)吉林省立图书馆在人员安排上,表面上是由一名中国人任馆长,实权却操纵在担任司书主任、代理馆长的日本人手中,其在组织和业务上对图书馆严加控制。

(2)在长春,原“满铁”图书馆于1932年(伪大同元年)改名为满铁新京图书馆,1933年又更名为新京特别市图书馆;原长春市公立图书馆于1933年改名为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1938年5月,上述两馆合并,统称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前者为总馆,后者为分馆。总馆馆长位置由日本人占据,分馆的经费、组织机构人员设置等由总馆负责,后来分馆也派进了日本人做工作人员,该馆权利实际上全部操纵在日本人手里。

(3)伪满洲国政府于1937年在长春成立了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由伪总务厅厅长涩谷任处长兼馆长,归伪国务院直接管辖。但该馆一直处于筹备状态,直到日本投降也未开馆。

(4)伪满洲国期间,吉林省仍保留有个别县图书馆,更多的县则是在民众教育馆内附设阅报所、识字处,陈列一般书籍及报刊。

3.2 办馆经费

(1)吉林省立图书馆主要依靠伪政府国库拨款,伪康德四年17.64万元,康德六年14.665万元;七年1.958万元;八年75.45万元。此外还接收了民国时期在官银号的存款基金397.4832万元。

(2) 县级图书馆看起来比以前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沦为日本殖民主义者宣扬“王道主义”的工具,在规模上因“财政困窘、经费艰难”,一直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3.3 藏书建设

(1)伪政府直接干涉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入藏图书大多是为侵略目的服务的图书。吉林省立图书馆收藏有《大东亚圣战记》《日本精神》《满洲的国政》等反动书刊。在日伪统治的14年里,平均每年入藏图书2515册。1932年藏书量为5.4442万册;1933年由于日寇焚毁及收缴进步书刊,藏书量下降为4.1369万册;1937年藏书量为6.0788万册;伪满洲国末期其藏书量增至6.3424万册。

(2)为了适应长期霸占我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强化“满铁”图书馆的职能,设在长春的图书馆主要任务是收集东北地区的地方文献。“满铁”图书馆在东北经营近40年,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扩充馆藏,使藏书达70余万册。

3.4 图书流通及借阅方法

吉林省立图书馆的读者以学生居多,在成年人读者中官吏占多数,工农读者仅占读者总数的2%稍强;全年接待读者人数平均为4000人左右;全年图书流通册次是逐年增长的。这种局面的造成是因为吉林省立图书馆在借阅制度上采用机关保、铺保、押金等方法,无保的读者需缴纳所借书价两倍的押金。这种借阅方法很明显是把广大劳动人民拒之于图书馆大门之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办馆方式。

总之,日伪统治时期的吉林省立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各县级图书馆都被日本侵略者把持,日本的宪兵、特务、领事馆、伪政府都可以直接干涉图书馆,使图书馆充满了殖民化气息。日伪统治的14年间,吉林省的图书馆事业完全殖民主义化了,这是我省图书馆事业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10]。

4 近代吉林省图书馆建设对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启示

吉林省图书馆是近代图书馆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吉林省图书馆发展的概况可以窥探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全貌。吉林省地方志作为图书馆藏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吉林省近代图书馆的建设有很多地方能够启迪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近代吉林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方面也为今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同性质的图书馆要根据自己的财力和读者的需求,有侧重、有选择地收藏图书。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很缓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政府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够。无论什么时候,经费都是图书馆的基础保障。要想得到大量的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拓宽自己的发展之路,提高公众认可度,不断寻求创新。

[1]王瀛杰,李耦.(民国)东丰县志[M].东丰:东丰县实业工厂,1931.

[2]隋中岳,等.(民国)辽阳县志[M].奉天:第二工科职业学校,1928.

[3]松原市扶余区史志工作委员会. 吉林省地方志丛书·扶余县志(第五十六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4]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北京:中国图书馆学会,1983.

[5]王永恩,等.(民国)海龙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1937.

[6]李澍田.长白丛书(四集)·珲春史志(卷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7]榆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树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8]张元俊,车焕文.(民国)抚松县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1930.

[9]刘维清.(民国)临江县志[M].临江:临江艺文斋印刷所,1935.

[10]徐光复.日伪统治时期吉林省的图书馆事业[M]∥孙邦.伪满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7-132.

2015-10-25

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2B281)。

魏 硕(1985-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G252

A

2095-7602(2015)12-0148-04

猜你喜欢
通俗藏书长春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初夏
印语长春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珍惜每一本藏书
走进长春净月潭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长春——我热爱的森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