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形而上学》的存在论

2015-01-08 11:14徐金云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存在实体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关于存在的最高原则。从“存在”到“实体”再到“神学”,“存在”在这个概念上是不可定义的,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关键词:存在;形而上學;实体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是“存在”问题,对于古希腊人而言,追问什么“存在”,就是问什么是本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者是显现出来的,他说:“一个人和一个存在的人是相同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者在一定意义上与真理所表达的意味相同,真理不是去表现其他的而是表现其自身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探求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因为只有我们认识了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才能说真正认识了事物。

原因在四种意义上被述说,其一指实体,即本质;第二是质料或基质;第三是变化的来源,即动力因;第四是目的与善,也就是目的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质料因是人们通过感观感知事物的根据;通过形式因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本质等同于事物自身,本质没有了,任何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原因或者本原构成了具体事物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万事万物就不可能存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存在者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研究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亚里士多德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提出来,这是第一哲学研究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中写到:“有一门科学,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由于它的本性而属于它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指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存在”不是种。因为越是普遍的事物,外延越广,内涵就越少。对于某种知识的对象是某一种存在,个体没有知识,知识一定是研究普遍的对象,不是研究某一种的存在,也不是研究某一种类的存在,存在类似于无限集合的概念,但不是属种,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只要是能被定义的,就不是最普遍的概念,存在的普遍意义不同于种属意义上的普遍性。最高的存在是自足、圆满和独立的,具有独立自存性。存在者的本质是就其本身解释其所是,之所以说存在具有普遍性是从类比的层面来阐释的,存在的普遍性与种属概念的普遍性是不一样的,不能等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存在,具体个别事物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形而上学研究的是所有的存在,是最普遍的存在,“存在”在这个概念上是不可被定义的,存在是自明的概念。纯理性的存在是完满自足的,是某种具有神性特点的存在,可以自己解释自己,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物来解释自己,具有独立自存性,因而形而上学研究的是所有的存在。

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反映了存在的最高原则,其终极的永恒的原因就是神圣的存在,其背后的目的因就是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最完满的最严格的存在论具有神学的意味,神学便是其最终的归属,存在论的思维逻辑最终走向神学。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存在有四种:偶然性的和必然性的,真与假的,有关于范畴的;最后是潜能与现实的区分。偶然性不具有研究的价值,是难以总结的;关于范畴的研究是以实体为基础的,根据性质的不同,实体又可以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由此可以推出对于存在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对于实体的研究,尤其对于第一实体的研究。

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便从纯存在到存在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向发展,其一是潜能向现实的转化,其二是一切都是偶然的;第三是不断靠近真理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存在到存在者,从存在者到实体,从实体到神学。存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述说,而形而上学却不研究所有这四方面的存在。

有很多原理是可以证明的,比如很多数学原理,但有些是不能证明的,因为它们是证明其他原理的基础和起点,它们是自明的原则,是公认的真理,是最确切无疑的。那么存在便是难以证明的,具有非假设性的特点,当我们试图追问存在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存在者,是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因为没有存在者也就无所谓存在。一个事物必须是存在或者不存在,不可能同时具有矛盾性地存在,事物的存在必须遵循非矛盾律。

在诸多范畴中,实体是具有独立自存性的东西,作为基础的东西,它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是作为最主要的存在而被讨论的。实体又被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更具体,就是具体的实在事物,是人的感观可以感知的。第二实体是建立在第一实体之上的属种概念的实体,比如比人更大的范畴有动物,动物是第二实体。实体又可以称为基质,基质的本来意义是在下面的东西,别的东西表述它,它却不表述其他任何东西。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形式,形式具有个别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在形而上学的定义中不仅是个体,也是形式。实体的含义通过“这个”的意义而得到阐释。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实体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简单的物体,包括动物和神性的存在物。二是事物存在的原因,是不可感知的。三是把事物分解出来的各个部分,没有部分,也就不存在整体。最核心的实体便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亚里士多德主要从存在的作用方面,进一步把存在区分为“潜能”和“现实”。“潜能”是指“存在”的能力,事物运动的根源,但只有当它现实生成和转化时才是潜能。“现实”就是实现了的潜能,它是在运动中生成的,是实现了的目的。这样说是为了把形式和质料,个别和一般统一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中,潜能不断现实化,质料不断形式化,最终导致没有任何潜能的纯现实,没有任何质料的纯形式,“不动的动者”是一种纯粹的现实性。唯有思维活动是无求于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依赖外部的纯粹的完满存在,思维作为动者,是一种活动,又可以作为不动者。这种辩证的存在不以别的方式存在,它只能以思想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存在就是神,而他的神不是别的,就是自己思想自己的思想活动本身。亚里士多德说:“思想的现实便是生命,而神便是这现实。”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作者简介:徐金云,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哲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存在实体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谈教育的“严”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论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