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英译中译者的角色分析

2015-01-08 04:16王晓辉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枢客体译者

摘 要:文学翻译的典型特点是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语的语言和文字而且要忠实于原语语言文字的韵味和意境。因此,这种翻译活动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整个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既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也是翻译活动的客体,同时承担着中介的职能。在刺激、反应、处理和加工的过程中,译者的角色类似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关键词:译者;主体;客体;中枢

一、文学翻译简介

文学翻译有别于科技文体的翻译在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译者的翻译成果忠实和通顺,而且要求译者的翻译作品能够表达出原著的韵味和意境。翻译界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文学翻译是各种翻译类型中最难的一种,因为对于文学原著的韵味和意境的把握会因人而异。甚至有些悲观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不可译,因为任何的译者都无法完全表达出原著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诚然,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品鉴,不同的读者能够感受不同的美感,译者只要在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执行客观、忠实的原则,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是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因为不同的读者对翻译的不同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译者身份的不同学说

1、译者主体说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翻译活动的核心地位。译者需要在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理解基础上选用恰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单词、短语、句子和语篇的选取上是否合适和恰当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如果译者只考虑自身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而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翻译出的作品很难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因为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缺少有效的语境关联。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占据着主动性,但称译者为主体似乎不妥。

2、译者是客体说

译者在翻译中不断的接受原著的语言文字、图片或者文化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中译者作出相应的反应,要么赞同、要么反对、要么漠然、要么唾弃。在这种刺激和反应持续的作用下,译者似乎成为了原著文学作品的反应客体。这种分析存在的前提是译者自身情绪情感和认知处于理性控制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翻译理论中的客观性明确的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立性,只是翻译的目的语能够忠实的表達原文。但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翻译者在整个翻译的活动中不可能也做不到对原著的语言文化的刺激始终保持无动于衷,因为人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间从译者的翻译笔锋中流出。从这个角度来说,译者并不完全是翻译的客体。

3、译者是中介说

译者是原语和目的语中介的观点为很多专家和学者所赞同。其原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把原语的语言和文化转换成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直接目的。译者就像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手,在接到原语一传手的文学作品(球)之时,经过适当的处理传给目的语读者(主攻手),译者这个二传手能否把文学作品处理得好直接影响到目的语读者(主攻手)的理解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中介之说似乎颇有道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中介只是介绍买卖双方进行认识,其不参加任何实质的活动,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原语而且要熟悉目的语,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之时,译者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译者具备中介的功能,但是译者的创造性则是翻译活动的真谛。

三、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定位

文学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何种角色并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其角色是翻译活动的神经中枢。在文学作品翻译之前,译者必须熟读并理解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通过译者的感官系统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刺激转变为一个个信号存储在译者的中枢神经中,然后通过中枢神经基于对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理解的基础上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时而为活动的主体,时而为活动的客体,时而为活动的中介。在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在主体、客体和中介之间不断的转换,形成了复杂动态的角色。

结语

译者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之说的争论由来已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从读者的可接受性来说,译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对目的语语言风格和语体特点的取舍;译者的客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译者对于文学原著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理解;译者的中介性地位主要体现在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把原语语言文字代码转换成目的语语言文字代码的过程。所以,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地位各不相同,译者是文学翻译活动的神经中枢。

参考文献:

[1] 许 钧, 翻译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 许 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 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5]林语堂,论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晓辉,男,(1977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现为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中枢客体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小儿推拿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63例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