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2015-01-30 00:28苏海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价值观

苏海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思政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苏海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思政课教学部,山东 济南 250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十八大以后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需要通过话语体系的建构进行阐释与传播,因此,如何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多重挑战: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多元文化潮流的冲击;新媒体话语形态的碰撞;话语传播能力的不足。因此,通过不断加强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提炼与阐释;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积极整合多元思潮话语;积极引导吸纳新媒体话语;增强话语对内对外传播能力等,方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话语霸权;多元思潮;意识形态

话语从其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价值的呈现方式。马克思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在21世纪,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相互竞争的客观态势,促使我们必须通过话语体系的建构来表达自己的“在场”状态,从而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

要把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话语体系的建构是重要手段。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起全面主导作用,亟须话语体系的建构。

(一)培育、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本要求

1.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深化,这就要求紧紧围绕中国实际,综合吸纳各种其他种类价值话语的精华,创新话语表达,进一步凝练核心术语与阐释理论内涵。

2.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话语体系的建构,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能够被国内外理解接受的全球话语、时代话语、大众话语。这样,无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国外两个场域发挥其巨大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3.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赢得民众认同,影响民众,需要由“高大上”的理想状态转化成“接地气”的生活状态。通过话语语境、话语内容与话语表达的落地,使得构建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能够有魅力有影响力地引导民众在内化的基础上外塑为具体行为。

(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不断捕捉问题、分析问题与说明问题,不断吸收社会民众已经形成共识的智慧、观念与价值,使得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话语互动和行为互动,有效地避免多元化利益格局带来的思想价值对立,在话语及其背后价值的求同存异中形成团结奋斗、促进社会稳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党与国家良好形象的迫切需要

话语是表达的工具,沟通的桥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重大提升,中国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国际事务,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与他国发生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话语沟通不畅、舆论交锋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与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一旦真正被构建起来,能够向国内外充分展示当代中国人对主流价值理念、发展愿景、民族传统的理解,展现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有效地向国内外传播中华文化,唱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树立党与中国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良好形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

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的严重挑战

1.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构成了挑战。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日益向世界中心舞台靠近,加上欧美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危机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正在步入新常态,严重冲击着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西方中心论”。面对这种格局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崛起,企图采取各种方式与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充分证明: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国家,颠覆一个政权,总是先从意识形态,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方面打开突破口,苏联的解体就是明显的例证。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苏共在改革中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味迎合西方媒体制造的舆论与理论导向,完全失去了应该拥有的话语权,其解体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2.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话语等优势与手段,消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尽管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概念、范畴、表达形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国情、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注定了各自对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一些概念、范畴的解读和阐释存在根本差异。数百年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已经使得西方国家拥有了一整套完备的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并在全世界进行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采取各种手段,力图消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第一,他们积极在网络空间培植在中国的代理人,以网络大V、学术公知等身份,大肆宣传所谓“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具有诱惑性、隐蔽性的思想理论,潜移默化地改变某些网民的传统价值理念和话语认知系统。第二,利用各种机会,设置有针对性的网络议题,直接或暗中攻击党和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话语系统的建设与传播空间,制造出“西方即是全球”的价值意识牢笼,积极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第三,他们还竭力渲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暂时消极现象,否认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歪曲和诋毁,企图消解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从而达到不断消解中国国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归属感以及文化自信意识的不良目的。这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二)承接着多元思潮话语的深度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市场化与改革的三重变革在当代中国的同一时空进行,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变迁。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多元价值取向思潮大量涌现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主流价值取向一元化引领与非主流价值价值取向潮流化趋势复杂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多元思潮话语的深度冲击。

1.党与政府在面对主流价值形态危机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利益的多元化,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倾向和价值意识日趋多元、多变、多样,价值共识和思想分歧相互交织、纷争不止。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碎片化”手段、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将历史虚无化,以“边缘”、“另类”的角色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主流”、“正统”进行反叛,文化传统、红色经典、主流思想、核心价值持续地被消解、扭曲甚至颠覆。而依靠权力控制和硬性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环境下也未能及时地转变,没有及时构建起新的解释框架与传播模式,党与政府在意识形态解读、宣传上的主导地位被严重削弱,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去中心化”危机就在所难免。

2.社会成员个体遭遇价值认知、判断与选择的多重困境。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第一,面对多元文化思潮所提供的多元信仰选择,部分社会成员缺失了基本的价值认知常识,对真理与谬误、美丽与丑恶等理念无法真正辨别,甚至出现许多以丑为美、追逐丑恶的乱象;价值判断能力弱化,忽视或无视事实判断;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不知走向何方,造成了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左右和迷惑的后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疏离性和否定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迷失的错乱。第二,各领域的腐败问题、失德现象,也不断侵蚀、冲击着从国家到个体多层面的价值理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现实的阐释与说服困境。

(三)经受着新媒体舆论场域的激烈碰撞

1.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网络技术体系支撑下发展的媒介传播形态,其互动性参与、即时性传播等特点,创造了平等的、没有强权和中心的信息空间和话语空间,引起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着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获得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平台与坚实的技术支撑。新媒体成为公众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通道,促进了话语民主与自由,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汇聚民智,有助于提升国家与社会决策的民主化与公开化程度。

2.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场的分裂。也要看到,新媒体对民众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制造了新的价值碰撞与冲突。第一,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新媒体催生的个人自由主义倾向和全球化话语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偏移,它们解构中心和权威,使得主流价值舆论场与民间价值舆论场被泾渭分明地制造出来,成了“两个场域”。而民间舆论场表现得较为强势,往往容易排斥来自主流舆论场固化的布道和说教,一些非主流新媒体话语及其思维逻辑不断吞噬着主流的理性思辨,对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很强的挤压力量,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被解构和分解,也出现了传统媒体话语权式微的现象。第二,新媒体话语主体的民间性与大众化、话语内容的原生性与虚拟化的特征,造成了新媒体话语在放大效应、泛娱乐化的背景下,被某些主体随意地用于解构、歪曲主流价值内涵,陷入了极端化与庸俗化的深谷之中,不断消解着主流传统媒体的话语效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冲击。

(四)话语传播能力不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最终是为了话语权的提升,而一定的话语权的背后,又体现了相应的传播能力;反过来,话语传播能力的增强,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话语体系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促进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目前,党和政府的对内与对外的话语传播能力不足,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一大障碍。

1.对内传播:良好的执政绩效与话语传播能力的错位。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执政绩效。但是,在国内,一些热点事件之所以由萌芽、发展最后演化成难以收拾的群体事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的一部分精英成员还不善于将执政理念、官方政策与价值观话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与方式,及时传达给事件中的当事人,“接地气”的话语传播还未成为主流传播形态。在许多热点焦点事件上,官方舆论往往一开始在国内现实与虚拟网络两个世界中处于舆论的下风地位,主流价值观话语体系在对内传播中出现了“失序”与“失语”的困境,以致造成了民众与党、政府部门的某些误解与对立。

2.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实力与全球话语传播能力的错位。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技术优势与媒介产业的庞大帝国,在全球各地进行西方式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传播,传播速度和传播力度都占绝对优势。传播能力的强大效能,使得西方国家掌控了话语的霸权地位。与之相比,尽管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得到重大提升,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域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处于守势与弱势地位,舆论公关能力、新闻制作的专业能力以及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均显示出较低水平;传播技术与传播载体的发展与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之关联的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发达;对国际社会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对外的话语传播能力的严重不足。这种不足,必然会制约其背后蕴含与隐藏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中国的国家整体实力不相符合,不利于中国执政党与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的良性塑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与物质基础。直面话语体系建构的各种挑战和制约因素,突破西方主导流行话语的束缚,积极探求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路径,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提炼与阐释

1.西方价值观“话语霸权”的尴尬困境。在全球化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管仍然拥有所谓的价值观“话语霸权”,但面对全球化以及自身的诸多现象问题,也面临着解释力不足的话语困境,如“虽然承认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但是无法解释或不愿承认其发展背后的原因;无法解释自身的发展困境和社会问题;无法解释包括资源、环境、世界贫富分化、核扩散、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和价值秩序模式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际话语体系也处于重构和权力转移的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进一步提炼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话语并进行全球化的阐释解读。

2.加强与西方价值观话语体系的互动对话。根据话语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包括话语概念范畴、话语方式、话语阐释、话语规则等。面对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话语的不对称问题,第一,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话语体系的优缺点,充分认识世界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共同面对问题,并通过不同国家文明、文化、思维与心理的比较,进一步提炼出被世界上各种文明所接受的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核心价值观话语,对涉及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核心概念的提炼,要带有中国色彩和世界认知相结合的定义和解释,而不要陷入西方的“普世价值陷阱”。第二,要根据不同的话语对象、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话语阐释与传播,进一步强化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之间的良性平等互动,弱化话语歧视与话语消解问题,抵御住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从而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与其他话语体系的对话、交流与沟通能力,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特性和人类共性的有机结合,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打下良好的人类共识基础。

(二)积极整合多元思潮,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多元化导致的多元思潮在中国社会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得中国社会在很多问题上失去了价值共识。这一状况的存在,不断弱化与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正常建构。因此,创新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内容,使之能够整合多元思潮话语,就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确立其主导地位的重要应对之策。

1.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其存在地位、话语权、创新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意识形态解释模式的安全和政策实施的理论化、系统化。”[3]因此,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第一,必须用不断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流权威的解释。第二,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发出实事求是的强音,明确有力地表达立场观点,坚决主动回击各种有害思潮的不良声音,如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强化价值观话语内容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特定精神气质。

2.吸收多元思潮的正面思想。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整合多元思潮话语,还要善于从多元思潮话语中吸收有益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应当承认,一些思潮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客观合理性,也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潮流,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和打击批判。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筛选一些思潮暗含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某些内容观点,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某种程度的对接与融入,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包容性,而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打造成非此即彼的价值灌输话语体系。

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以深刻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涵养,提供了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文化土壤、基因、血脉和语言形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需要对典故、诗词等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载体所凝聚的传统价值重新加以解读和阐释,并赋予这些话语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三)积极引导和吸纳新媒体话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空间已经成为不同话语声音集聚的重要场域,不断改变着现实社会话语在网络空间里的呈现方式,新媒体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不断消解与挤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空间,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现实语境向新媒体语境转变背景下的一系列挑战。因此,要积极引导和吸纳新媒体话语,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

1.净化粗俗的新媒体空间话语。新媒体空间里的一些话语比较低俗暴力,一些话语主体缺乏理性,对一些事件肆意进行网络谩骂、恶意中伤,并蔓延至整个网络空间。这种状况破坏的不只是网络秩序,也是对现实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解构与颠覆,并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正常建构。所以,要对新媒体空间里的粗俗语言进行净化,运用技术进行屏蔽与过滤,建构一整套管理网络话语的约束机制。

2.善于融合网络流行语。应当看到,一些新媒体话语去中心化、反权威化、流行时尚化倾向的背后,隐含的是许多网民正常的人性表达以及对现实社会一些不公状况的宣泄,因此,要积极关注人们当下时尚化、网络化的生活趋向,通过对新媒体非主流话语的选择与解读,重构其崭新的意义诠释,将流行的“网言博语”进行合理的转换,融入到主流话语之中,促进主流话语内容表达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

(四)增强对内对外的话语传播能力

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话语的提炼、话语方式的变革、话语规则的制定等构成要素的推进,同时,与话语的传播能力也有很大关联。只有通过对内对外的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话语体系建构后的实效性,从而不断修正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

1.在对内传播上:转变话语传播方式,增强灵活性、亲民性和人本性。第一,要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和体会普通民众和边缘群体的真实生活,由强硬灌输话语传播方式向互动平等对话、隐性教育话语传播方式转变,由保守的传统媒体、传统话语传播向新媒体、通俗大众生活话语传播转变,以真挚的情感话语拥抱大众,拥抱鲜活的世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当中的传播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第二,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方式的灵活性、亲民性和人本性,让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和各界民众,从传播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感受到教育传播的亲切温馨感、精神导引的美感、灵魂洗礼般的崇高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民众内心,使得话语所呈现的事实、情感、思想与受众对象的信息需求能够相互契合,实现话语传播方式与受众审美特质的相互契合,从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接受度和感召力。

2.在对外传播上:要不断搭建与拓展对外传播与国际交流的话语平台和表述载体。要从总体上考虑海外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寻找中外利益共同点、价值交汇点和情感共鸣点。第一,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站在国际化视野的高度,大力建设辐射全球的传媒产业,遵循国际惯例和话语规范,进一步提升国际舆论的引导力,掌握话语权。第二,提升话语议题的设置能力。设置对我们更有利的国际话语和国际议程,使中国成为全球公共议题的提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第三,要积极借鉴美国好莱坞影片、韩剧制作、日本动漫制作等的价值观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图书、电影、电视、音乐、舞蹈以及论坛、会议等手段与阵地,不断形成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立体通道。第四,由于当代世界人们的阅读与审美由专注文本信息转向图像信息,所以,必须积极实现话语与文化传播的“视觉转向”,生产出更多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视性较强的文化与电子产品。第五,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多重合力传播,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的对外表达方式,明晰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其他文明类型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所依存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加强中国优秀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引导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1.

[2]刘笑盈﹒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3(06).

[3]王志红﹒适度的政治期待与合理的学术推进—中国现代性视野下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2).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02

A

1671-2994(2015)06-0029-05

2015-09-14

苏海生(1978-),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思政课教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执政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