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天祚帝逃难夹山地望考*

2015-02-12 13:37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青山呼和浩特

李 岭

辽天祚帝逃难夹山地望考*

李 岭

辽天祚帝避难夹山之具体地点,众说纷纭。笔者在陈得芝先生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是在今大青山中部沿水磨沟经井儿沟北至武川的沟谷地带。

夹山 云内州 井儿沟 武川

金天辅五年即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陷中京,天祚帝率五千卫骑仓皇出逃至云中,稍事休整即奔匿于夹山。两年之后,天祚帝从夹山发兵,以图恢复,结果兵败被俘,辽遂亡。

夹山位于何处,是学界深感兴趣的课题,众说纷纭。一说是包头以西的乌拉特山一带。一说是指包头、萨拉齐之间的五当山①参见陈得芝《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在土左旗万家沟一带②张郁《呼和浩特西白塔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 年第3 期。。

陈得芝先生著《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认为是在呼和浩特西北之蜈蚣坝以北一带。陈先生的考订精审,遗憾的是略嫌笼统,未能指出具体的地理位置,稍有偏差。另外,周清澍先生在《汪古部的领地及其统治制度》一文也曾提及夹山,推断其可能是枪盘河两侧的山势③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惜未深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在陈、周两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试作补充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让我们来细致考察一下相关文献,看看它们为判断“夹山”的具体地望,提供了哪些条件。

按:目前我们能够查找到的相关史料,主要有这么几条:

《契丹国志·天祚皇帝中》载:

壬寅保大二年。三月,报余睹兵至,天祚率骑兵五千,西奔云中府,留宰相张琳、李处温等,与燕王同守燕。天祚去时,卫士五千,中途溃散,仅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过云中城下,抚谕留守萧查刺、转运刘企常等曰:“金兵不远,好与军民守城。”但取马三千匹,由天德军趋渔阳,入夹山④[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一一《天祚帝中》,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19—120页。。

又《契丹国志·天祚皇帝下》载:

保大四年,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归,又得阴山室韦毛割石兵,自谓天助中兴,再谋出兵收复燕、云。……天祚遂强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军、东胜、宁边、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战于奄曷下水①《契丹国志》卷一二《天祚帝下》,第133—134页。。

再有《大金国志》卷三《太宗文烈皇帝一》载:

先是辽主天祚窜入阴、夹山,国兵以力不能入,恨其不出,谓出必得之。天祚亦畏粘罕兵在云中,故不敢出②崔文印《大金国志校证》上册,卷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40页。。

综合上述记载,“夹山”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其一,夹山,在丰州(天德军)、云内等州附近渔阳岭即今之大青山中。

大青山为内蒙古中部主要的山脉, 南邻大黑河冲积平原,山势巍峨,重峦叠嶂,翻越岭顶进入蒙古高原则是绵延的低矮浅山丘陵。因此,既称“夹山”,金兵“以力不能入”,必在大青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兩山夹峙,极峻险,无论南北,皆易守难攻。

其二,夹山是一个相当宽敞的宜居之地。

天祚帝至云中府,“仅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五千卫士中途溃散,但从其“取马三千匹”看,必仍有一批卫士随行,后来一些勤王之师如耶律大石等陆续到来,准确数字虽无记载,从其后来能主动由夹山出兵攻金的情况判断,人马至少有数千之多。数千人马在夹山避居达一年半之久,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居住空间。部队给养,虽可以有后山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室韦毛割石等提供,而数千人马饮用的水源则必须就地解决。因此,夹山定是一个有河流流经的相当大的山间盆地。

根据文献记载所透漏的夹山的特点,我们现在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大青山作地理学考察。

蜈蚣坝(翁滚壩)为大青山中部重要的隘口之一,是呼和浩特与武川的分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蜈蚣坝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舒缓的丘陵。这里完全找不到符合前述特点的“夹山”。时“粘罕兵在云中”,云中治为今之大同。由大同沿御河北上过集宁很容易进入大青山后的蒙古高原,自东向西可以直通蜈蚣坝以北的丘陵地区。这一带无险可守,金兵绝不会有“力不能入,恨其不出”的遗憾。那么,夹山在哪里呢?

陈得芝先生运用丰富的史料考订与夹山关系密切的云内州的位置,认为当在今大黑河下游地区,为夹山的探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按《金史·地理志》载:云内州治柔服,夹山在城北六十里③《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五》,中华书局点校,1975年,第569页。。

柔服古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白塔村北,已为考古界证实。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朔平府志》古迹卷“郭公塔”条亦载“郭公塔,在归化城(呼和浩特新城)西南八十里,高十余丈,周围五六丈,塔下亦有石香亭,柱上刻‘大金云内州录事司郭公讳说,

字本。正隆五年明昌进士王天佑撰,开学冀守贞书’”①(清)刘士铭修,李裕民点校《朔平府志》卷三《方舆志》,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27页。的碑文,明确了该遗址为辽金时期的云内州治所,而且指明了其与归化城的道理方位是西南八十里。笔者曾亲往古城村调查,见到了一段残高近两米,长约三百米的城墙遗址,在其东南有一座圆形的塔基遗址,印证了《朔平府志》所记和陈得芝先生对辽代云内州的判断是准确的。

夹山既在云内州城北六十里,显然不会在蜈蚣坝以北。因为蜈蚣坝在云内州的东北,且距离远不止六十里。

笔者按陈得芝先生对夹山的整体方位的判断由古城村出发,沿水磨沟经井儿沟北至武川的沟谷地带进行了实地考察。

水磨沟,蒙古语哈儿几谷,位于云内州之正北。笔者曾登临云内州古城遗址,放眼北望,大青山白道清晰可见,其山中断,且正对古城遗址,几成一线,查证地图,知其为呼和浩特红领巾水库,水磨沟口。驱车前往,约一个小时行抵沟口,只见两座高山相对,沟口不足百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发源于武川县上秃亥乡,纵贯大青山南北的枪盘河,在谷中奔流,学界认为它就是《水经注》所谓的“白道中溪水”。枪盘河至沟口被截为红领巾水库,泄水经西南过云内州流入大黑河。溯枪盘河而上,河谷甚为狭曲,过云彩山而北,山势渐开,绵延相对,宽约二百米,蜿蜒十里许。至盘道村迤北的井尓沟,河谷豁然开朗,宽度由二百余米展宽至六七百米,庙底一带宽度则在一千五百米左右,北至脑包底,长约十余公里。谷中平坦,土层深厚。从周边随处裸露的层积岩来分析,这里曾是山间古湖盆。现有村落数处,仅井尔沟行政村“占地面积达142.7平方公里,有耕地11798亩,其中水浇地2700亩;有林地11800亩,其余草坡和荒山103500亩。全村总户数428户,共1479人”②刘香云《呼和浩特城镇乡村》,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4463页。。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井尔沟盆谷周围山势高峻,凤凰山、平顶山、韭菜尖山、苇坝顶、摩天岭等群山环峙,大青山的主峰金銮殿山即在其西南。各山海拔均在两千米左右,与谷底相对高差六七百米。群山之间林茂草丰,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井尔沟汇聚周边各沟流水,而相连沟谷也往往是井尔沟旁出山后的通道。其中东北通达武川县城的猫虎兔沟,尤为险要。

依据井尔沟一带有利的地形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李井泉部曾进驻井尔沟,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其中韭菜尖山上的大塔子村,便是游击队的县政府驻地,据此,可南望水磨沟口、毕克齐镇,北则武川县城尽收眼底。今前柜村东南照山上有一巨大天然石洞,名为“板嘴石窑”,可容数百人,曾作为八路军仓库。村东北坡上有大青山抗日烈士纪念陵园。过脑包底,山势渐收,又为两山相对,宽约一二百米,绵延曲折二十里许至武川。

这段纵深十余公里的地势整体呈橄榄球状,南北两处山势曲折高耸,且极为狭窄,非常利于防守,而中间地带却异常开阔,非常利于屯兵驻守。

在呼和浩特地区,只有这井尔沟,与辽代夹山相称。

近年来,考古文物在该地的陆续出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段沟谷不仅仅是军事要道,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1958年和1984年分别在水磨沟和武川县头号村发现东罗马金币①戴富杰、杨梧《水磨沟又出土东罗马金币》,《呼和浩特文物》,1987年第1期。。

1990年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儿沟村,被洪水冲毁一座辽墓,出土大白瓷盘、碗各1件②实物藏武川县文物管理所,资料待刊。。在其周围的石人沟和柳沟门也发现有辽代遗址,出土了一系列辽代器物、墓葬③武川县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资料待刊。。在其西面的金銮殿山附近,也出上过辽代文物④张郁《呼和浩特西白塔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也可以作为旁证。

另外,陈得芝先生还对耶律大石与与天祚帝夹山分道扬镳后的行军路线作了缜密的考证,证明其出夹山后的第一站便是到了汪古部的地盘。经考古界认定,今武川县西南的东土城便是汪古部的活动中心之一⑤丁学芸《监国公主铜印与汪古部遗存》,《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笔者也曾前往过东土城遗址,发现其地理方位正在水磨沟-井儿沟北部出口的正北稍偏东方向,更坚信了水磨沟-井儿沟一带是天祚帝避难夹山的位置所在。

(本文作者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北疆史地重点研究基地副教授)

Investigating the Location of the Mountain Jiashan where the Emporer Tianzuo of the Khitan-Liao Dynasty Taken Refuge

Ling LI,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specifi c location in the Mountain Jiashan where the Emporer Tianzuo of Khitan-Liao took refuge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scholar Chen Dezhi,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at the exact place is in valley of Mountain Daqing, along the Shuimo ravine, passing the Jinger ravine, stretched north to Wuchuan county.

Mountain Jiashan; PrefectureYunnei; Jinger ravine; Wuchuan county

* 本文为《辽对北部边疆的统辖与治理研究》(BJXM2013-13)、《辽对蒙古诸部统治与蒙元政策》(14LYB02)资助项目。

猜你喜欢
大青山呼和浩特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小井沟野生乔灌木植物资源评价及应用
呼和浩特和林至羊群沟公路主体工程全部贯通
呼和浩特之旅
大青山颂
内蒙古融媒体发展现状研究
呼和浩特铁路局GSM-R系统现场应用故障分析与处理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景观调查分析
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地根际土壤理化因子对土生空团菌分布的影响
最近的草原休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