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知识服务的图书馆存在构想*

2015-02-13 11:43汤利光
图书馆 2015年2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劳动

汤利光

(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 湖南益阳 413000)

1 开放知识环境

当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从定位于所拥有的文献资源转向知识服务已被业界广泛认同时[1],开放知识服务已悄悄地渗透到了我们已经开展的知识服务之中。

1.1 MOOC发展将成为图书馆变革的新支点

2011年,来自190多个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同时注册学习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目前,全球有上百所一流大学相继开设了500多门免费课程,并且已有500 多万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2013年,上海30 多所高校成立了“高校课程共享中心”,随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学生都可跨校在选修平台上学习通识类课程并计入学分。这一新型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如同一股浪潮冲击着全球的高等教育。[2]不难想象,这一趋势将很快突破高等教育的樊篱,进入社会大众教育领域,一种全民参与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形式即将出现。

1.2 开放获取呼唤图书馆服务创新

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有8500多种开放出版学术期刊和3340个开放获取知识库,开放获取论文已经达到4000万篇;众多传统出版商也积极推出开放存取期刊。开放数据成为创新支持战略,开放创新机制推动新的开放服务创新机制,开放创新呼唤图书馆开放的服务创新。[3]

然而,就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美国高等教育纪元报》2011 年 1 月刊发了一篇艾尔弗莱特大学指导馆员Brain T. Sullivan撰写的报告文章,文章认为约到2050年,高校图书馆因传统馆藏过时、所有图书几乎都有其数字化形式,以及读者可随时随地在线浏览等因素而独自消亡,人们也许会在高校图书馆“临终”前听到其对 Google 及已逝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喃喃咒怨。[4]面对开放知识环境,以及人们对图书馆未来存亡的无限忧虑,现代图书馆该如何利用开放信息和开放知识来发展自己的知识服务,该如何以一种新的存在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文章拟从社会存在的角度对此作一探讨。

2 作为社会存在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要用社会存在的理论去解读它。

2.1 图书馆作为社会存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社会存在论是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古希腊哲学经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人类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可以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为传统存在论的困境是真实存在的失落,并在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存在指的是人这种特殊存在物的特殊存在方式的具体展开,是社会中的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直接现实。狭义的社会存在指的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面是物质生活,核心内容是物质生产,具体化为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一复杂关系体中,生产关系乃是决定社会生活基本色彩的普照光。马克思社会存在论既合理解决了人的存在问题,又合理解决了世界的存在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总原则。[5]

2.2 图书馆的本质是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

根据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思想,我们认为图书馆本质是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图书馆存在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图书馆人以及图书馆为之提供服务的人(具体而言是全社会所有的读者)关于知识服务与满足这样一种存在方式的具体展开;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是现实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及其开展的所有知识服务。图书馆存在既是人化的现实的图书馆与图书馆意识的统一体,又是图书馆实践活动中无数异质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实统一体。图书馆存在既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图书馆人的劳动观与实践观是图书馆存在的核心内容。

2.3 图书馆存在论的基本范畴

图书馆存在论的基本范畴是图书馆人的劳动、再生产、意识、异化。以图书馆存在诸问题为研究核心构建的图书馆存在论是图书馆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与图书馆认识论、图书馆价值论、图书馆人的哲学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哲学的理论体系。基于马克思社会存在论构建的图书馆存在理论为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图书馆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知识服务与满足的存在方式并充分展开,这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至少在如下方面对我们有所启发:一是开放知识环境下,不管图书馆物理存在如何变化,也无论图书馆开放知识服务如何纵向延伸或横向拓展,这一形式都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实质内容;二是不管未来科学技术如何先进,也不管它给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多大影响,它们总是只会充实壮大图书馆事业,决不会导致图书馆消亡,或削弱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三是当全球所有的图书馆都实现了开放知识服务的无缝连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将越来越依赖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将无法估量。

3 图书馆人的劳动

在讨论图书馆人的劳动之前,我们先对“图书馆人”作具体说明。图书馆人是指从事图书馆事业的所有人员,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教育工作者、政府机关从事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决策人员。这三种类型的图书馆人的劳动各具特色,并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图书馆劳动的整体。图书馆人的劳动对象是多种形态存在的图书馆。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始终是书、馆、人。这里的“书”是人类所有知识信息的载体及存在方式;“馆”是现实的实体图书馆与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或者是二者结合所形成的复合图书馆等,当然这里的“馆”应包括图书馆人;作为图书馆构成要素的“人”是指图书馆为之提供报务的读者。图书馆人的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部分,其存在的前提是人类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

3.1 图书馆劳动的必要性

“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说:“要从本体论上阐明社会存在的诸多特殊范畴,阐明它们是如何从早先的存在形式中产生的,阐明它们是如何与这些形式相联系并以这些形式为基础的,阐明它们与这些存在形式的区别,那就非得从分析劳动开始不可。”[6]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概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对象并使自身得到改造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本身、劳动对象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7]我们在探索图书馆存在问题时从图书馆人的劳动开始,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规律的。[8]

3.2 图书馆人劳动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我们认为图书馆人的劳动是图书馆人针对人类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而开展的所有服务性活动,从本质上说它是图书馆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图书馆人自身具有创造的需要和能力;另一方面,图书馆人的劳动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具有创造性的内在机制。图书馆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的本质,是图书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社会文明的进步丝毫离不开图书馆人的创造性劳动。[9]图书馆人的劳动不仅创造了图书馆人和图书馆这一社会存在物,而且它构成了整个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从根本上讲就是图书馆人的劳动发展史。

图书馆人的劳动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图书馆人有目的的图书馆实践活动,或者就是指图书馆人的劳动本身;二是指图书馆人的劳动对象;三是指图书馆人的劳动资料。图书馆人的劳动就其外在表现来说,先是表现为图书馆人的劳动力的消耗,再是表现为图书馆人的劳动资料的消耗,最后表现为图书馆人的劳动对象的形态改变。图书馆人的劳动内在地包含着图书馆人与现实的图书馆、图书馆人与非图书馆人以及人与图书馆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整个图书馆世界的基本关系。离开图书馆人的劳动,我们将无法理解和把握图书馆这一社会存在的发展历史。[10]

3.3 图书馆人劳动的历史作用

图书馆人在改造和发展图书馆的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得到改造,既包括改造图书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包括改造图书馆为之服务的人的各种能力。从历史中排除图书馆为之服务的人与图书馆的关系,排除图书馆人的劳动,也就没有图书馆的历史。同样,图书馆人的劳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协同知识创新,推进社会文明,是别的形式的劳动无法替代的。因此,把握图书馆人的劳动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图书馆本质及其规律的关键,是打开图书馆历史发展奥秘之门的钥匙。当前,世界图书馆业正面临着学科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困境,唯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为武器,从分析图书馆人的劳动入手才能认清图书馆的本质,才能开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道路。

4 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

图书馆人凭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图书馆的历史,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说图书馆的本质是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图书馆存在形态而言的。如果说要探究图书馆存在形态的发展和变化,那就必须要考虑图书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原本就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的。[11]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图书馆发展理所当然是由图书馆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开放知识环境下,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图书馆内部的基本矛盾。正确把握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对构建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4.1 图书馆生产关系的发展

图书馆生产关系,按传统意义的理解它应包括图书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图书馆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要素。很明显,这一解释已不符合当代图书馆生产的实际。因为图书馆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知识产品,而传统的定义把生产关系限制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其范围太窄,不能真实反映现代图书馆生产关系的实际情况,传统定义没有知识生产方面的内容,已明显落后于知识经济时代。把生产关系解释为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代生产的社会化、系统化也是不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各种非物质资料如知识、服务等等的生产。生产中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子系统。[12]当今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遇到阻碍,主要原因是当今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传统的图书馆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传统的图书馆生产关系只有及时调整原有的层次结构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否则,“图书馆消亡论”还会不停地发酵作梗。

4.2 图书馆生产关系的意义

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是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确认识图书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对于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图书馆生产关系的认识总是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总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和不足。[13]研究图书馆的生产关系,还必须考察图书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图书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不变或基本不变,但生产关系可以发生部分质变。图书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不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唯一因素。考察图书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首先要正确理解所有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把所有制等同于生产关系;其次既要研究图书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也要研究图书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判断图书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

如果说图书馆人的劳动是图书馆存在的一个抽象范畴,那么说图书馆知识再生产则是图书馆存在的一个具体范畴,它是图书馆人劳动的具体化。如果说图书馆人的劳动构成了图书馆存在的本体论根基,那么图书馆知识再生产则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之源。我们只有通过对图书馆知识再生产范畴及作用作深入的分析或考察,才能更进一步地再现图书馆存在的整体风貌。[14]

5.1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之所以能够成为图书馆存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因为:“社会存在只是在它的不断的再生产中才是存在着的;就其本质而言,它作为存在的实体乃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实体;这个实体恰恰在于,再生产中永不停息的变迁,总是在以量和质的方面都不断提高的方式重新创造出社会存在的特定的实体特征。”[15]这就是说图书馆存在在量和质两方面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其知识再生产给予的。图书馆知识再生产是图书馆人对现有的知识整体进行分类、加工、整序并传播的实践活动,它主要追求知识是什么,而不追求知识内容逻辑联系中的为什么。

5.2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的“度”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过程是在一个由诸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整体中进行的,我们只有从完整的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整体中才能相应地把握图书馆知识再生产。在这里,图书馆知识再生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这一再生产活动的主体和条件,还有生产的范围或“度”,都是我们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必须牢牢把握并好好控制的。

5.3 图书馆知识再生产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提供的开放知识服务,实际上就是图书馆人的知识再生产过程。图书馆要成为开放知识服务支持平台:[16]一是要大力推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开放获取,并积极发现、遴选、集成和提供开放获取的知识资源。二是要与数据库提供商密切配合,开发出更多界面友好、更为人性化的数据库检索工具。三是要构建通用的个性化知识组织、交流与管理的开放知识服务平台。四是加强信息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开放知识服务的政策与规程,并构建知识服务专家团队来支持用户利用开放知识和创新的服务。

6 图书馆意识

6.1 图书馆意识的内涵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17]马克思的这一重要命题是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进一步抽象和深化。[18]从认识论角度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总原则,它打破了思辨哲学精神自律的神话,强调从人的历史现实过程来寻找、反思意识的前提。从本体论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就要分清社会存在中的“存在”和与意识相对的“存在”不是一个所指。当“单独”说存在问题时,是指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以“致思的最大努力”来求解的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即终极存在、最高存在的问题,这时所说的存在意指本体。而与意识对立的存在乃是指与精神存在相对的自然存在,或者说是与精神现象相对的物质现象。

6.2 图书馆意识与人化的图书馆是自然存在的统一

图书馆存在是人化的图书馆的自然存在和图书馆意识的统一体。从世界的存在历史来看,地球上的确存在着从无机存在到有机存在再到社会存在的发展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劳动中目的性设定的行为,社会存在本身也就出现了。”[1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形而上学对立,与马克思本体论严重矛盾,在马克思的本体论中,任何社会存在都与有意识的行为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20]由此可见,图书馆存在是一个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有机统一体,而不存在唯一的图书馆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从图书馆存在的产生来看是这样,从图书馆存在的内容来看也是这样。图书馆人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不仅进行着物质生产,还进行着精神生产。

因此,我们认为,图书馆存在是图书馆人独特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的图书馆存在及其意识的统一体。对图书馆存在,我们不能以二元分裂的方式来考察它,应该把图书馆存在这一“图书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完整地“还给人自己”。换言之,图书馆存在作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我们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单纯地归结为某一方面。那种把图书馆存在归结为无意识的人身的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和无人身的纯意识的存在同样是荒谬的抽象。图书馆存在有了自然存在,因而是现实的存在,因有了意识或观念因素而成为了一种与自然存在不同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图书馆意识或观念是图书馆存在的目的性、自为性特征的体现。因此,在对图书馆历史的思考中,设想没有精神、观念或意识的图书馆是不存在的。

7 图书馆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它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哲学经济学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积极方面创造了社会财富,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而劳动的消极方面则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剥削和压迫,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劳动,即“异化劳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异化劳动内涵的四重规定,关于对异化劳动根源的论述以及对异化劳动扬弃道路的思想等内容。[21]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后经人们不断深化拓展,赋予了它许多新的涵义。[22]卢卡奇在其《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中专设一章对异化的一般本体论特征、异化的意识形态方面、异化的客观基础及其扬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我国学者李俊文在其《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哲学思想研究》中对异化范畴、异化的本体论根源、异化本质、异化存在范围、异化的扬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4]鉴于此,我们认为图书馆人的劳动也同样存在异化的过程。

7.1 图书馆异化劳动的内涵

图书馆异化劳动是指图书馆人在其自身的劳动过程中,创造或分裂出了作为自身对立面的客体,形成了一种与自身对立的力量。开放知识环境下的知识自由获取是扬弃图书馆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图书馆异化劳动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图书馆人与图书馆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图书馆人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异化;三是图书馆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图书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社会进化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及其载体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包括量与质、形式与内容等。图书馆人的异化劳动正是图书馆事业历史发展中辩证对抗性的表现。图书馆发展前进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也伴随着某些方面的退步,这是迄今发展的一个特点。

现代社会在生产出财富的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创造出了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化生产力的推动之下,人类的生存范围极大地扩展,人类活动的足迹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社会关系方面,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往和物物交换的关系。这种全面的关系,一方面在更加宽广的空间范围内使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则使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关系更加丰富和复杂。人们在逐步摆脱地域和民族限制的同时,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全面社会关系,成为不仅仅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人,还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异化劳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7.2 图书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社会分工是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根源。从图书馆实践本体论的角度看,图书馆人的异化劳动源于个体实践与图书馆总体实践之间的分离与对立。首先,图书馆人的每一种异化劳动都是以当时所在社会的经济为基础的现象,除非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否则,任何个人行动都不能根本改变这种基础。其次,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异化劳动又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现象,这种现象从许多方面牢牢地包围着每个当事者的个人生活,当事者个人只有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做出正确的设定,以事实和实践来改变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反应方式以及对于他人的态度,才能克服主体方面的各种异化因素。再次,在图书馆存在中的异化劳动都是具体的异化而非抽象的形式。

7.3 图书馆异化劳动的扬弃

知识自由获取是扬弃图书馆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理论时,始终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武器,将私有制的废除同人的自我异化的复归统一起来;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将经济异化和政治的、精神的异化统一起来。因此,在解决现实图书馆的异化劳动问题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知识自由获取对图书馆异化劳动的扬弃作用。实质上就是现实图书馆的信息自由获取运动。知识自由获取并不是在现实图书馆的历史过程之外有着另一个“彼岸”的基础,它乃是图书馆前一个社会阶段的必然发展并与之对立的表现。知识自由获取不是简单地从观念上对原有不同种类的图书馆存在进行批判,而是实际地在消灭这种力量的异化形式的同时,使之重新成为社会的力量,并被人类所占有。知识自由获取理论从现实的人类知识需求的异化状况出发,深刻揭示图书馆存在与人的知识需求本质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作出重大贡献。

7.4 图书馆异化劳动的意义

图书馆人的异化劳动最终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向前发展,而不是决定图书馆事业的衰败。随着开放知识服务的不断深入,人们都渴望达到这样一种境地:全球所有知识信息均有其数字存在形式,人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免费访问他们需要的知识内容,同时又能最便捷地获得这些知识内容的印刷品。这正是人类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所期盼达到的境地。

图书馆异化劳动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还表现在:理论层面,异化劳动为创建实践唯物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提供了支撑,为当代图书馆学不同学术思潮的发展与批判提供了思想资源;现实层面,异化劳动理论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图书馆的存在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也为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启示。

另外,异化劳动对我们理性认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性质以及超越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在现有条件下为最大程度地克服图书馆异化劳动现象,我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协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图书馆知识再生产能力,只有再生产能力得到发展,才能解决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要从社会层面完善图书馆知识自由获取保障制度,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一套可实行的知识自由获取保障体系,保护图书馆人的合法权利,为图书馆人的劳动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品位,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积极开阔的社会环境,增加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人们无私奉献的情怀。

8 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

上面的讨论事实上已给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个整体的思路。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实用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社会存在论是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

(2)图书馆内部的矛盾运动(主要是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或源泉。

(3)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事业是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政府,民营图书馆可以成为政府图书馆建设的补充,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尽管它不可能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流。

(4)知识创新永远是图书馆生命的所在。创新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图书馆人的知识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人自身凭借先进的图书馆环境条件,直接创造新的知识或知识产品;二是协同社会科学知识的原创者完成新知识的开发,以共同造福于人类。

(5)坚持图书馆存在的实践观与劳动观。图书馆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创造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辉煌,也可以使图书馆事业流于平庸,直至被相近的行业取代。

(6)构建一种为全社会公民无偿提供优质快速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系统或图书馆链,是当代图书馆人的天职,我们应持之以恒地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7)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永远是图书馆价值实现或扩充的手段和条件。图书馆虽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它的间接经济价值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

(8)要充分尊重图书馆人的劳动,提高图书馆人应有的待遇。要尽量减少图书馆专业人才的流失,并科学合理地引进与搭配相关专业人才来从事图书馆工作。

对图书馆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的确立,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统一的。文章只是对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应用作初步探索。构建图书馆发展支撑体系需要更加坚实和广阔的理论背景,应该是将图书馆这一社会存在置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所有的知识中去考究,因为图书馆本身就是为人类提供知识服务的,无论时间的延续或空间的广延,也无论地域或种族的不同。

(来稿时间:2014年8月)

1.张晓林. 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2.叶艳鸣,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3-9

3,16.张晓林. 开放获取、开放知识、开放创新推动开放知识服务模式——3O 汇聚与研究图书馆范式转变.数字图书馆,2013(2):1-7

4. Academic Library Autopsy Report, 2050.(2011-01-04).[2011-01-06].http://chronicle.com/article/Academic-Library-Autopsy/125767/

5.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73

6,15,19,20,23.(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白锡堃,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2,187,643,768,614-811

7.李士坤.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232

8.郑丽娟.马克思哲学: 存在论、本体论抑或生存论哲学.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8-12

9.乌恩奇.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本质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10-15

10,14,22,24.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哲学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82-100,111-112,162,156-175

11.徐士兵.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探讨与争鸣,2014(1):48-51

1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77

13.谢维营.生产关系新论.上饶师专学报,2000(2):18-24

1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859:32

18.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845:73

21.魏小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2.王伟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概述.经营管理者,2014(3):8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