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肖希明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

2015-02-13 11:43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图书馆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估书评

刘 磊(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书刊评介·

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创新之作——评肖希明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

刘 磊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肖希明的专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内容体系完备,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构建了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规范的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创新之作。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 绩效评估 书评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伴随而来的又是文献信息数量的急剧增长,使任何单个的文献信息机构都不可能完整齐全地搜集世界上所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由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起初的资源共享活动,主要是图书馆之间进行藏书建设的分工协调、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等活动,这种活动大多是自发、分散的,合作的领域也很有限。而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扩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向系统化、集成化和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一批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运而生。OCLC、OhioLINK便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启动,成为我国早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标志性工程。这些集信息资源采集协调合作、馆藏文献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联机联合编目、数字资源合作开发、长期保存及馆际互借与电子文献传递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将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共享实质上需要解决的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因而信息资源共享也是一个经济学的命题。[1]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用有限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同时,人们也必然要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益问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系统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问题,成为近年来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然而系统深入且同时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仍然缺乏。肖希明等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以下简称《评估研究》)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在该书中,作者论述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系统绩效评估的要素,构建了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开展了系统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问题,是这一领域创新之作。作者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创新与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备的内容体系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涉及到理论与实践、方法与技术、宏观与微观等各方面的问题。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内容纳入到一个有机整体之中,是需要作者认真构思的。《评估研究》围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这一主题,融汇了有关的理论、方法、应用等内容,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内容体系。该书分八章,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在第一章引论部分,作者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的论述,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引出该书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②从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作者论述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各种绩效评估方法及其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的应用,并将其整合到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之中。在考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各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研究了评估实施的条件、流程。③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实证研究部分,作者选取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作为案例,运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两个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以验证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④在第八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估问题进行探讨。全书内容完备,脉络清晰,逻辑严密,集理论、方法、应用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 深刻的理论分析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但也需要理论的指导。《评估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体现在:

(1)作者引入了系统理论、资源保障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拥有与存取理论、文献老化理论、共享粒度理论,以及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契合性,论述了这些理论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指导作用。这些理论的引入,不仅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大大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2)在管理学领域,绩效评估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理论。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绩效评估方法,认为目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采用较多的是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综合评估方法,忽略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绩效问题。为此,作者构思了一个既面向结果又反映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参考了美国政府管理暨预算办公室(OMB)推出的绩效参考模型(Performance Reference Model,简称PRM),又吸收了平衡计分卡等评估方法的特点。它面向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流程及结果,既涉及到定量数据又包括方案和规划,评估的范围则包括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投入评估、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因而这一评估模型是作者深入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果。

3 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确立评估指标体系,是各种绩效评估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评估研究》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特色。

明确评估要素是设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前提。《评估研究》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的分析,不是简单地搜罗、列举诸多要素,而是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系统观围绕着整个系统的功能、运行和管理来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是确立绩效评估要素最常用的角度;资源观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资源的可知晓性、可获取性和获取便利性作为评价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水平的关键;功能观确定的要素能有效反映系统具体共享活动的绩效,但又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系统整体的功能。因此,作者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综合模型的确定,并对不同视角下的评估模块所涉及到的要素进行合并和去重,确定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六个基本要素,即资源、成员、服务和利用、投入和产出、流程和管理、外部效益。这六个要素基本表达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构成和运作的关键领域,以此构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每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再进行分析,形成二级指标,然后再进一步确立二级指标下的关键测评标准,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又易于操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4 规范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这部著作的又一重要特色。因为只有通过实证研究,才能验证课题研究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了解在评估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指标体系等等。作者选择了两个在我国颇有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对其运行的绩效状况进行评估的实证研究。这两个实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在于,CALIS是一个全国性的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而“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则是一个地区性的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两者在运行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因而在绩效评估方面,对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有效性,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检验。作者对这两个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实证研究的过程大体相同,首先是与系统中心进行多次沟通、访谈,掌握基本情况,设计调查提纲和问卷,然后对系统成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获取大量数据、资料,最后邀请来自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评分标准”给评估体系中的各项目打分,并计算出系统绩效评估的分值结果。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适应性改造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样就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预测和导向功能。

综上所述,《评估研究》的问世,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该书于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表明同行专家对这一成果的高度肯定。诚然,该书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商榷和讨论的地方。比如首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关键测评标准”实际上是

很难量化的,而最后专家依据这些标准来给相关指标打分,也很难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这很可能就会影响绩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就是评估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问题。随着共享系统的发展,反映系统绩效的各种统计数据会不断变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考察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使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性。最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3]《评估研究》虽然也将用户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但在数据收集上,只是采用了一些现成的用户反馈数据进行评估,如果能从终端用户即时使用体验的角度或直接通过采访终端用户来收集数据,评估的结果会更客观一些。总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是一个十分复杂、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肖希明教授的《评估研究》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人们期待在这一领域出现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从而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来稿时间:2014年11月)

参考文献:

1.肖希明. 信息资源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1

2.肖希明等.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25-43

3.刘磊.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研究——以JALIS为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0

〔分类号〕G250

〔作者简介〕刘磊(1954- ),男,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信息资源共享评估研究——以JALIS为例》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An Innovation Work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Review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by Xiao Ximing

Liu Lei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Abstrac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ook review

〔Key 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by Xiao Ximing is published in 2013. It made a deep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stablished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carried out a normative empirical stud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is monograph is an innovation work with perfect content system abou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共享绩效评估书评
书评
书评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重读〈石头记〉》书评
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高校档案管理模式探究
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现状及对策
论数据挖掘技术在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