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设计助力高温低渗储层保护修井液的可靠性研究

2015-02-19 06:55刘福鹏郭元庆季红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年11期
关键词:排剂六西格玛油层

韩 芳,李 路,刘福鹏,郭元庆,季红新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研究院 (天津 300280)

六西格玛设计是一套为新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流程以及服务等提供一系列结构化的流程[1-5],其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从客户需求识别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发布,按照合理的流程、运用统计理论,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对新产品进行可靠性设计,使产品在低成本下实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同时,在设计中对外界噪音因子加以控制,使产品本身具有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即便是使用环境恶劣,产品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它教会人们用一种系统的方法,真正做到了从源头出发,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六西格玛设计是六西格玛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和提升[7-8]。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大部分未动用储量为高温低渗储层,分布较广,至今没有进行系统的油层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采油四厂板桥、长芦油田为例,目前采用清水、污水、液钙作业,作业过程污染严重,油井维护作业后恢复期长,部分井平均恢复期在10天以上,影响产量2 000t。采用设计六西格玛的方法来对该问题进行立项研究[6-7],应用六西格码工具进行了分析,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后应用实验设计确定了优化目标,并加以改进、控制和验证,提高了产品设计的可靠性,缩短了恢复期,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及油层保护技术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六西格码设计的演变路径,分别从项目定义、设计、优化和控制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1 定义

大港油田大部分未动用储量为高温低渗储层,分布较广,至今没有进行系统的油层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目前板桥、长芦油田采用清水、污水、液钙作业,部分井恢复期在10天以上,平均恢复期为4.87天,影响产量2 000t以上。分析历史数据可得,过程能力指数(Cpk)=0.53,过程能力稍差,因此,油层保护技术急需在该类油田推广。面对客户的抱怨,为缩短油井恢复期,项目组针对高温低渗储层特点,调研客户需求,通过对客户之声的分析,确定了研发新型油层保护液体系,并确定了关键质量目标,即满足抗温>140℃,防膨率79%~85%,表面张力20~30mm/N。从而有效减少水锁损害及滤液侵入,提高液体的反排能力,期待能缩短恢复期(≤3天),有效提升油田开发效果。

2 设计

在了解了顾客的心声,定义了关键质量指标之后,进入分析阶段,目的是通过系统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寻求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因子,同时,利用DOE 实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Y=f(x1,x2…),通过该模型,提供可靠的试验配序及验证,从而寻求最佳配方,完成项目,满足客户需求。

2.1 DFMEA设计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通过DFMEA分析,得出体系中暂堵剂、防膨剂、助排剂的软化点、防膨率、表面张力是影响作业成功与否(即作业的恢复期)的关键控制因子,并制定相应控制改进措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控制,降低风险指数 (RPN)见表1。

表1 设计潜在失效模式分析表

2.2 模型转换

在进行分析研究前,需要找到一个连接室内实验数据和现场作业恢复期的桥梁:y岩心渗透率的恢复率,以此来研究影响应用井作业后的Y恢复期的因素。

2.2.1 恢复期与岩心渗透率恢复率的相关性分析

应用拟合线(图1),对Y恢复期y岩心渗透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P=0.00<0.05,说明岩心渗透率对恢复期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其对恢复期和恢复率均影响,同时,也与经验相符,由此,科研课题转化为对岩心渗透率的研究。

图1 恢复期(Y)与岩心渗透率(y)的拟合线图

2.2.2 影响岩心渗透率的因素分析

针对DFEMA识别出的3个重要的关键控制因子X:软化点、防膨率和表面张力。对收集到的软化点、防膨率和表面张力数据进行进一步确认,验证结果为岩心渗透率的恢复率可以由软化点、防膨率和表面张力3个关键因子描述,数学模型可以解析99.5%的数据,模型可信度很高。

由图2、图3可以看出,P值均<0.05,说明软化点、防膨率、表面张力对岩心渗透率的恢复率影响显著。

图2 y的残差图

通过六西格码回归分析可知,项目通过研究岩心渗透率恢复率与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油井恢复期Y的缩短的方向是可靠的,切实可行的。

2.3 DOE设计

通过DOE实验设计寻找合适的暂堵剂、防膨剂、助排剂材料,并且寻找最优设置值是本阶段目的(表 2)。

图3 y与x的回归分析

第一组DOE设计,采用文本类数据分析,目的是确定出合适的暂堵剂、防膨剂及助排剂的类型。

通过3因子2水平全因子实验设计表 (包含5个中心点,共计13次实验)。岩心渗透率恢复率为响应变量。目的是为了寻找3者的最优配比(表3)。

表2 筛选材料种类DOE设计表

表3 全因子实验设计表

续表3

2组DOE设计表在下面的优化阶段具体分析。

3 优化阶段

3.1 第一组:筛选材料种类分析

第一轮因子分析包括主效应+交互,3个因子中2个主效应显著,二阶因子和三阶因子不显著 (图4)。第二轮缩减不显著项主效应分析(图5)。

图4 主效应+交互效应分析

图5 缩减不显著向后主效应分析

图5 -1对图5数据拟合结果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看出,最佳组合为A2B2C1,即选取YB-G2类抗高温暂堵剂、无机盐类防膨剂、新型助排剂为实验材料。在选定了实验材料后进行配方实验,寻找最优配比。

3.2 第二组:y渗透率恢复率全因子实验设计分析

第一轮因子分析包括主效应+交互因子分析,3个因子主效应均显著,同时二阶因子和三阶因子不显著(图6)。接下来做第二轮缩减不显著项主效应分析(图 7)。

图6 主效应+交互效应分析

图7 缩减不显著向后主效应分析

缩减模型,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看出,暂堵剂、防膨剂、助排剂都是显著因子。由于中心点显著,说明模型的响应面存在曲面,下一步将增加实验次数,做响应曲面设计分析。

3.3 y的响应曲面优化设计

本次响应曲面设计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原来的全因子实验设计数据仍然可用,在此基础上每个因子增加2个轴向点 (因子的实验水平会超出原来的上下限水平),再增加3个中心点,共22次实验组合,红色方框部分为增加的实验次数(表4)。

表4 响应曲面设计表

对表4进行拟合,其结果如下:

响应曲面回归:渗透率恢复率与区组,暂堵剂,防膨剂,助排剂,分析是使用已编码单位进行的。

渗透率恢复率的估计回归系数

R-Sq(调整)=74.88%

响应曲面设计实验后,对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做了分析,发现y的显著主效应大部分都显著,而且R-Sq(调整)较高,下一步做响应优化器分析。

3.4 y的响应优化器

经过响应优化器的分析(图8),系统默认最佳值为暂堵剂用量0.92%,防膨剂3.68%,助排剂0.6%。

图8 响应优化器优化分析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节约成本,不造成浪费,油层保护液配比为暂堵剂用量0.8%,防膨剂3%,助排剂0.3%时,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即为0.88,可行性0.80,即可满足现场需求(图9)。

图9 实际生产的响应优化器优化分析

找到最优配方后,在室内进行了3次实验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配方验证实验表

实验结果发现,岩心渗透率基本在模型的预测区间之内,实验模型是可靠的,实验结论也是有效的。

4 优化效果及控制

优化前:①常用暂堵剂的软化点在80~120℃,配制的油层保护液抗温能力较差,同时软化点高的暂堵剂油溶率普遍不高;②目前防膨剂防膨率在76%~79%之前;③助排剂表面张力在20~40mm/N之前,稳定性不高。

面对以上现状,结合目标区块储层为高温低渗储层,温度可达140℃甚至更高的情况,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抗140℃高温,同时需要优化防膨剂、助排剂,从而满足在该区块低渗储层应用的要求。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项目组做了如下改进:①通过DOE设计确定出效果更好的YB-G型暂堵剂、防膨剂及助排剂作为研究对象;②再次通过DOE实验设计,寻找最优配比。

改进之后实现了:暂堵剂软化点140~150℃,油溶率≥90%;防膨剂防膨率能够达到79%~85%;表面张力能够控制在20~30mm/N以内,避免水锁。

通过优化软化点、防膨率、表面张力后,岩心渗透率的恢复率均值也得到了改善,由改善前的79.85%提高到83.85%,Cpk从0.404提高到0.909,过程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2015年1~6月现场共应用15井次,现场平均恢复期由改善前的4.87天,减少到了2.87天,Cpk从0.53提高到1.34。

5 收益

该项目提高了油层保护效果,经济效益一方面体现在本中心的直接效益,项目实施期间应用15井次,收益为48万元;另一方面,无形资产方面形成专有技术,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2篇;同时,油层保护效果的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提高本中心的市场竞争力。

6 结论

本项目采用设计六西格玛DFSS流程,对影响作业井恢复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改进。首先,使用DFEMA等工具确定软化点、防膨率和表面张力3个关键因子,通过六西格玛的实验设计及分析,确定了暂堵剂、防膨剂、助排剂的种类,并通过DOE设计进行室内实验,优化组分、配方,得到适应性强的油层保护液,缩短了油井恢复期,提高了产品性能的可靠性。

[1]郭峰.6Sigma设计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汽车工程,2006,28(10):892-897.

[2]Satya S.Chakravorty.Six Sigma programs:an implementation model[J].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19(1):138-140.

[3]Sahoo A K,T iwari M K.Six Sigma based approach to optimize radial forging operation variables[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8,202(1-3):125-126.

[4]Sokovic M,Pavletic D,Fakin S.Application of Six Sigma methodology for process design [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5,162(10):777-783.

[5]Xingxing Zu,Lawrence D.Fredendail and Thomas J.Douglas.The evolving theory of quality management:The role of Six Sigma[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630-650.

[6]马林.六西格玛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刘苏婷,董敏.六西格玛及与其他绩效改进工具的比较[J].商业时代,2009(5):59-60.

[8]李龙一,蒋媛媛.基于六西格玛设计的产品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82-186.

猜你喜欢
排剂六西格玛油层
固体泡排剂在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应用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方法缩短航天典型非金属物资供应周期的探究与实践
六西格玛方法在研发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陕北气井用氧化胺型泡排剂的性能评价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气井泡排药剂性能评价方法及优选应用研究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
SYZP系列高效酸液助排剂性能研究与评价
利用六西格玛方法对造型线进行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