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力量与社会正能量

2015-02-21 04:22曹劲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道义舆论话语

■曹劲松

舆论力量与社会正能量

■曹劲松

舆论引导的根本目标在于将舆论力量转化为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了解舆论力量的构成,掌握舆论力量的作用机理,运用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与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舆论力量;构成;作用;正能量

舆论力量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社会力量,它通过话语表达,借助媒介传播,形成道义压力,并重构社会信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在信息交往便捷的数字时代,舆论生成更为迅速,且源头和渠道复杂多样,舆论力量可谓无所不在。面对舆论这一客观的社会现象,如何使舆论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分析舆论力量的构成,研究舆论力量作用的机理,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舆论力量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转化为舆论引导的宏观策略与实践方法。

一、舆论力量的构成

舆论力量与其他强制性社会力量相比,虽然在对人的行为的直接约束形态上是无形的,但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能量却是巨大的,是其他强制性力量所不可比拟。舆论作为社会意见的集合体,既有促进共同意见达成的一面,也有解构和分化社会意识的一面,对任何社会都是一把“双刃剑”。舆论力量作为非物质力量客观存在,其构成可以从内容表达、叠加传播、人的精神影响和社会关系变化四个层面加以分析,将舆论力量系统解析为话语力、媒介力、道义力和信任力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1.话语力

话语力是舆论力量的基础,它通过与特定主体相关联的内容表达,呈现不同社会成员的意见及其异同。话语来自个体、群体或组织的发声,而话语力并不是物理学的概念,主要用发声力度、响度和频度来衡量;它作为传播学范畴,其力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发声主体的社会影响、发声内容的尖锐程度以及发声方式、场合的选择等。话语力除了来自社会成员的自主发声外,社会生活中有序安排的面向公众的发言,也成为其重要来源。在人与媒介低融合的时代,广大社会成员自主发声的话语力十分有限,因为个体很难有机会面向公众发言,社会舆论主要由组织发言、精英发言、权威发言所主导。但在人与媒介高融合的当下,社会成员的自主发声借助于开放的数字媒介平台,都可以成为社会生活中面向公众的发言,话语力在主体构成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草根话语、意见领袖层出不穷,成为话语力的重要来源。无论社会话语体系与结构如何变化,话语力仍是由具有社会影响的主体所主导。当然,特定主体的话语力与社会影响力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互为生长的关系,需要经历一个积累和成长的过程。可见,立足主体培育,增强话语力,应当成为引领舆论力量的根本。

2.媒介力

舆论是社会意见的集合体,而意见汇聚与扩散均离不开媒介的传播,舆论生成就是社会成员意见叠加传播的过程。社会意见内容的传播不是简单地通过媒介在社会成员之间搬运,而是将社会成员意见与意见评价不断叠加,在社会成员中汇聚与分享、互动与扩散、碰撞与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媒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承载工具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助推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传统媒体组织垄断着大众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力在舆论生成中的投放,形成以媒介左右舆论力量的局面。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社会媒介资源极大丰富,开放的媒介平台在构建各种各样快捷传播渠道的同时,消解了传统媒体对媒介力的控制,社会由此进入了一个泛媒介力的舆论时代。在这一时代,一方面媒介成为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的力量,用来放大自己的意见并激起广泛的社会参与;另一方面,媒介力不再容易被社会组织所控制,其爆发性、持续性和不确定性都显著增强。媒介力对于舆论力量而言,不是释放舆论之箭的“弓弩”,而是随时敲响的“钟鼓”,社会成员的意见之锤随时可以敲击媒介钟鼓,敲击不断则钟鼓不断,敲击得法则钟鼓齐鸣。因而,提高媒介素养,用好媒介力,是当下驾驭舆论力量的关键所在。

3.道义力

道义力是舆论力量的内核,意见话语的本质内涵就是彰显道义,只有道义才能撞击心灵,影响人的精神世界。道义不仅为社会成员的意见提供成立的理由和他人接受的依据,而且为社会树立价值目标,引发广大成员的共鸣。社会意见的表达往往与不同群体及个体的利益相关,但任何具体意见的背后必然存在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多元的当下,舆论的道义力也常常出现分化、交错乃至矛盾的情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凝聚了中国社会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为道义的彰显确定了基本价值坐标。社会一旦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义取利,以义导利,就成为舆论理性力量的中坚,并且决定着舆论感性力量的走向。不可否认,舆论力量中的公众情绪十分重要,对公众意见参与和社会认知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但是,社会情绪不可能游离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外。只要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加以有效贯通,就能将舆论中的情绪力转化为道义力。因此,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是掌握舆论主动和引领舆论力量的关键所在。

4.信任力

信任力既是舆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点,也是对舆论力量有效发挥作用的内在支撑。舆论离开了信任关系,也就失去了真正力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关系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的同时,虽然为社会信任打下了基础,但靠法律去维系信任关系毕竟是有限和脆弱的。增进社会信任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基石和纽带,也是舆论力量达成的必要条件。社会信任与社会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成员的彼此信任能够促进舆论力量的实现,而彼此间的猜疑、欺骗只能让舆论力量化为乌有;另一方面,良好的舆论生态有助于增加社会信任程度,而恶劣的舆论环境则会降低社会信任度。信任之于舆论就如同良医之于健康,有了社会信任之良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社会舆论机体的健康。增强社会个体守信、社会成员互信、社会组织诚信和政府机构公信,是让社会信任力增长的有效路径,也是形成舆论力量的真正法宝。

总之,舆论力量是话语力、媒介力与道义力、信任力的有机整合,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会削弱舆论力量。

二、舆论力量的作用

舆论力量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社会个体评价到社会群体意识,舆论通过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影响而发挥着巨大作用。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社会动员,舆论力量的作用可以从社会认知、公众情绪、共同价值和群体行动四个相互关联环节,来探究其内在机理。

1.影响社会认知

舆论是社会成员意见的集合,对于共同生活的人们来说,既是最为贴近的间接经验,又是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直接经验,并使之不断得到补充、扩展的经验集合。舆论系统是开放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自愿参与其中,发出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社会舆论一旦形成,社会成员总是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存在感,并能够沉淀到社会认知中来。当然,舆论内部并非是铁板一块,意见分化、分歧甚至矛盾、对立,往往是一种常态。因而,舆论力量作用于社会认知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也不总是一维的,而存在多维情形。舆论内部的意见倾向趋于一致、主流意见认同度高,有利于相应社会认知的稳定建构;反之,舆论内部的意见分歧严重、意见冲突相对激烈,则推动相应社会认知的解构或重构。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认知必然需要更新,一些新的理念、价值、经验需要获得社会成员的认知、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舆论力量的推动至关重要,可以由浅入深、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社会认知。

2.塑造公众情绪

舆论本身包含着理性与感性的成分,生动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思想表达,都能激起人们的强烈感受,引发公众情绪。特别随着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舆论话语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形态,图片和音频、视频信息大量汇聚到意见表达中来,使舆论话语的感染性大为增强。舆论通过公共的意见参与方式,让社会成员在相互交流与启发认知的基础上具有了归属感,进而实现对公众情绪的塑造。公众情绪是特定公共事件中个体情感的汇聚,由于情感是可以直接体验的,并非完全以理性认知为前提,因而舆论中的情绪因素可以绕开理性逻辑而蔓延开来。尤其是在媒介力的助推下,舆论力量对公众情绪的塑造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应当看到,仅从舆论感性的内容引发公众的情绪不会持久,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人的情感体验就会下降,公众情绪就会降温;而舆论中的道义理性可以使公众情绪更加持久。可见,舆论力量对公众情绪的塑造是理性与感性交织作用的结果,两者融合得越好,则产生的公众情绪反应就越大。

3.构筑共同价值

价值是人们内在的精神追求,也是社会成员对各种社会事物进行意义判断所秉持的标准。同时,价值还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内核,人的社会行为也不能离开价值而存在。舆论力量本身蕴含的道义力就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舆论在汇集社会成员意见的过程中,意见的归类或趋同往往与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有着内在一致性;而意见分歧除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差异外,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各自价值选择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成员的意见汇聚本身包含着价值凝聚,其中居于主流的意见必然体现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当舆论力量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时,也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渗入其间,起到构筑共同价值的作用。当然舆论本身并不总是自觉地凸显主流价值,不同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也存在着差异,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往往混杂于舆论之中。只有正确引领舆论方向,才能使舆论力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

4.激发群体行动

舆论的本质功能是社会动员,舆论力量在影响社会认知、塑造公共情绪和构筑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必定激发群体行为,社会行为才是舆论力量的落脚点。任何社会运动都是以舆论为先导的,无论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还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都需要以舆论力量有效地动员群众。一旦社会舆论激起群体行动,舆论力量也就从一种无形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可见,舆论力量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对人们的精神撞击,形成社会个体的某种行为自觉,进而产生舆论指向或预期的社会行动。正是由于舆论力量可以转化为现实社会行为,社会利益集团都不会放弃运用舆论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以及通过舆论强化或挑战社会秩序。因此,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掌握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让舆论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三、如何使舆论力量成为正能量

任何一个社会都高度重视舆论的力量,因为舆论力量的作用具有“双刃性”,既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也能够将社会带入混乱、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舆论生态同自然生态的作用一样,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舆论生态是社会成员之间精神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舆论所传递的正能量能够提高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构建社会良好的舆论生态,已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1.积极的舆论引导

一个社会良好舆论生态的形成,并不是停留在社会成员意见集聚的自发状态,而是要向意见集合的自觉状态提升。这种舆论自觉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成员强烈的责任意识,即作为社会命运共同体一员的主动担当。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既是这种责任担当的主观能动体现,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要求。积极的舆论引导不是随心所欲地舆论操纵,它以民意的充分表达为基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以发挥舆论力量的正向作用为目的,尊重社会成员的表达自由,遵循舆论生成和演进客观规律,让舆论的社会动员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进而推动社会文明。同时,舆论引导也不应当是一种迫于舆论压力的被动作为,而是未雨绸缪的策略安排,并能够从舆论力量构成的诸方面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引领,实现舆论生态的自我净化和良性循环。舆论引导本身具有正义性,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参与过程中践行责任,发挥才干,成为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2.有效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常态,也是舆论生态的基本功能之一,起着维护社会正义、倡导社会风尚、保障公民权益等不可替代的作用。舆论监督作为社会道德发挥其价值和规范功能的主要实现方式,与社会法律监督形成互补与促进的关系。良好的舆论生态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舆论监督的权力,并在媒介组织的推动下,校正各种社会失范行为,促进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改善。在人与媒介高度融合的当下,舆论监督不再是媒介组织通过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而形成的独有权力,开放的数字媒介传播平台可以将每个社会成员的意见便捷地汇聚与传播,并充分展现各类人群各种意见的互动交流过程。在开放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舆论监督具有了广泛性,但要实现舆论力量的正能量,必须提高舆论监督的有效性。舆论监督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校正功能,就会导致社会走向无序。媒介组织的舆论监督功能非但没有因大众传播渠道的开放而弱化,反而成为有效舆论监督的担当者、推动者、引领者,在弘扬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公平中彰显舆论的力量。

3.鲜明的舆论斗争

舆论作为社会意见的集合,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不同意见及其内涵的价值观念必然存在差异、碰撞、冲突,意见协商与意见斗争、价值同化与价值对立始终伴随舆论生成过程。对于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来说,舆论是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利益诉求的社会公共工具,每个利益阶层及其个体成员,都可以借此做出实现自身目标的努力。在社会利益的博弈中,各方都在积极争取舆论力量的支持,设置舆论关注的议题、提供激发舆论的事实、拓展传播舆论的通道、推动舆论动员的社会行动等,都成为舆论斗争的具体表现方式。建立良好的舆论生态,必须进行鲜明的舆论斗争,使舆论力量成为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匡扶正义的社会正能量。舆论斗争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执政党和政府管理机构必须担当起领导舆论斗争的职责。当然,思想斗争、路线斗争、意识形态的较量也都会投射到舆论斗争中来,尤其是在互联网主导下的开放传播环境下,敌对和反动势力也通过舆论渗透以期实现其图谋。因此,实现舆论力量的构建及其作用发挥,必须提高社会舆论警惕性,维护国家舆论安全,旗帜鲜明地开展舆论斗争。

4.和谐的舆论包容

舆论在汇集社会成员意见的过程中,也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通道,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共同体的总体意愿。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体的社会生活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逐步形成了文化多样、价值多元、利益多维的社会关系格局。建立于社会生活现实基础上的舆论系统,在表达社会总体意愿的同时,必然要反映不同社会成员个性化、差异化的意见诉求,使个体获得社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因而,舆论包容也应当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让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和舒展,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益力量。舆论系统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需要一定的包容性。但这种包容不是无原则的,而是以和谐为条件,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否则,如果舆论既“失和”又“失同”,就成为舆论斗争的状态,必然要分清社会主流的一方,才能维系舆论共同体的良好生态。舆论包容应当成为社会成员的舆论意识和基本素养,并作用于人们的意见参与及其他社会行为,一个社会的包容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舆论的包容度。

总之,一个社会只有将舆论力量有效转化为社会正能量,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文明进步,进而使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幸福感得到确立、巩固与提升。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俊】

猜你喜欢
道义舆论话语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