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加快襄阳对外开放

2015-02-28 04:23徐海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襄阳战略建设

徐海军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事旅游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一、襄阳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

襄阳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抓好出口基地建设和外贸三项工程,不断提升外贸出口支撑能力。2014年全市出口17.38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21.2%,绝对额居全省第三位。[1]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小微企业不断加入进出口行列,经营主体持续扩大。

但是应该看到,襄阳市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总体上是偏低的。2014年全市进出口额19.7亿美元占GDP总量的4℅,低于全省平均9℅的水平,与省内的宜昌市相距甚远,和国内对外开放领先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农产品出口1.29亿美元,仅占农业总产值1 826.6亿元的0.43%;汽车产业的产值为1 695.1亿元,而汽车及零部件出口2.66亿美元,仅占产值的0.96%。缺乏大型龙头骨干的外向型企业,全市仅有两家出口过5 000万美元的企业,尚无一家出口过亿的龙头企业,而宜昌有6家出口过1亿美元的企业。多年来,全市加工贸易出口虽保持增长态势,但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不超过5%;而代理出口比重过大,去年代理出口达到l0.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9.74%。缺乏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出口品牌,出口后劲不足且政策补贴依赖性大,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乏力。

(二)国际物流格局初现,但平台建设问题较多

围绕建设汉江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部署,襄阳市“三港一中心”(铁路港、陆地港、航空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四大核心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一江三线”(公路经阳逻港从长江入海、襄阳—宁波铁海联运、襄阳—满洲里和襄阳—阿拉山口铁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格局初步形成,口岸建设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持和贡献日益凸显。但四大平台建设面临问题很多。

1.铁路港(无水港):襄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顺利开通,襄阳成为全省首家与东部沿海港口开展铁海联运的城市,襄阳无水港初步成型。

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铁路货场是铁路港的依托,但目前货场地处闹市面积狭小交通拥堵,急需搬迁,而搬迁工作存在多方面困难。

二是统筹规划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缺乏规划和落实。

2.公路港 (武汉新港襄阳陆地港):2014年8月,武汉新港的首个陆地港落户襄阳。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513亩,位于襄阳国际物流园。10月,襄州区政府与卓尔公司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襄阳陆地港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目前存在问题:一是资金没有落实;二是征地尚没有完成。

3.航空港(一类航空口岸建设):2014年11月,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经积极争取,该项工作已列入2015年全省口岸工作重点之一,并已列入全省“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省口岸办已将拟列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的报告报省政府,4月初省政府已报国家海关总署。目前,襄阳机场、设计院正在完善、调整设计方案,确保按照一类航空口岸建设标准并结合襄阳实际进行机场改扩建。

但有关规划仍存在不确定因素,而规划的落实有待时日。

4.保税物流中心:2014年6月襄阳市以风神物流公司为主体,重启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襄阳早于宜昌先后被武汉海关、省国税、外管、财政等四部门及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保税物流中心。2014年底,已通过武汉海关向海关总署报送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全套申报材料。

但面临的问题很严峻。

一是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竞争激烈,2014年,全国有47个地市申报,最后仅批7家。省内的宜昌目前建设进展大大领先。

二是资金缺口大,土地征迁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既缺乏统筹规划,又没有明确建设主体责任方。

四是政府与企业(东风集团)的沟通尚未达成一致,或导致项目建设停滞。

五是关于未来园区项目招标,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三)引进外资额度攀升,但利用质量不高

积极利用政策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工作取得新突破。2014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实际使用外资6.31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7.49%,总量居全省第二。全年新引进世界500强外商投资企业3家4个项目,合同外资18 113万美元,使襄阳市世界500强外商投资企业总量达到20家。初步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涉外税收超过30亿元人民币,安置就业人员超过8万人次。截至2014年底,全市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216家,实际使用外资32.76亿美元。

虽然引进了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仍然较少,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引进更为滞后。多数县市区引进的产业相对分散,产业集聚度和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不高,大部分外资项目未形成群体效应,配套能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的力度相对较弱。除高新区的骨干支撑作用明显外,部分县市区利用外资工作力度不够,有5个县市区2014年没批新的项目。

(四)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以推进走出去战略为着力点,拓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空间。2014年全市经过政府认定的外派劳务服务平台达到7家,其中省级服务平台2家,全年外派劳务2 413人;新备案境外投资项目7个,投资总额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5.8%;全市累计开展境外投资的企业16家、项目23个,投资总额达4.01亿美元。

但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外承包工程的主体偏少。目前仅有化六建1家,虽然完成营业额逐年呈递增态势,但增幅较小,总体规模上不去。对外投资项目整体规模偏小。2014年全市新增5个对外投资项目,没有一个投资超过200万美元,规模小、起点低,缺乏竞争力。外派劳务增幅偏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较低。

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襄阳对外开放的建议

“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始自西汉的“张骞通西域”,是汉唐以来贯穿亚欧大陆的政治经贸文化之路,是中华民族繁荣鼎盛时期开辟的东西方沟通往来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从中国的内海出发南下穿越太平洋印度洋至大西洋,途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抵达非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的伟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我们通过输出产能和资本助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与他们的互联互通,发展自由贸易,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达成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从而实现合作共赢。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的是我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2015年6月29日,57个创始成员国已经签署亚投行成立协议。

“一带一路”战略给襄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襄阳必须抢抓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向世界。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国家对内发展的又一宏伟战略,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是我国国内最大的一条经济走廊。实现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可以调整我国经济布局,使经济重心从沿海向中西部合理移动,使中西部协同发展,从而改变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在长江经济带中,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江是一条龙,龙头是上海、龙心就是武汉。襄阳市地处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之滨,襄阳在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必须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以“百流归大海”的姿态汇入长江东流入海,借“一带一路”东风扬帆出海。

襄阳该怎样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首先要尽快打通物流通道,实现“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通道对接);其次,与国家战略对接,目的是借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产业对接);第三,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如此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全球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对接);第四,必须引进来走出去,才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襄阳要把握机遇,向东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向北联系中原城市群,向西连接西南渝蓉城市群、西北城市群,重塑“七省通衢”,打造“鄂豫川陕渝结合部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对此,可以概括为“三对接、一开放、一定位”。

(一)加快物流平台建设,完成通道对接

1.加快“三港一中心”的建设:襄阳市的“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大都处在规划、建设阶段,但是申报早进展慢,目前面临着征地拆迁、资金落实、项目招标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襄阳市委、市政府组成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建议已经成立的“自贸片区建设领导小组”更名为“三港一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强力的领导和魄力统筹资源、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并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优先支持,确保“三港一中心”的建设如期完成。

时不我待,“三港一中心”的建设刻不容缓,因为国家的政策倾向非常明确,那就是“谁先建好就批谁”,省内的宜昌、恩施、黄石等城市都在与襄阳全力竞争。

2.加快武汉自贸区襄阳片区的规划和申报:虽然武汉自贸区也处在申报阶段,虽然武汉自贸区的申报胜算未定,但襄阳仍然不能等待和观望,所谓“谋定而后动”必须有未雨绸缪的眼光和境界。在自贸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国内都处在摸索试验阶段,襄阳可以考察和学习上海自贸区的经验,也可以参考天津、广东和福建的做法,然后针对本地实际提出创新举措。不必一律照搬别人的做法,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谋划和规划。既然是新生事物,谁的主意新谁的主意好,谁就会有领先的胜算。

“三港一中心”和自贸片区是襄阳对外开放的基础性设施,只有开辟通道、打通关节,才会有对外开放的平台。比较而言,“三港一中心”的建设更加现实更加急迫,也是更容易主动把握的工作。因为自贸片区是依托武汉,主动权在上而不在我,所以襄阳市委市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前者。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外向型产业,实现产业对接

襄阳的产业规模已经不小了,经济总量无论在省域范围内还是在汉江流域内都处于领先位置。但是襄阳的产业外向度很低(只有4℅),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层次低、效益低。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只占很小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但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和产品。第一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业、信息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对外开放的倒逼机制促进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在目前的优势产业工业制造方面,要加快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拥有知识产权的产业,要加大企业研发力度,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同时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回报,要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的产业,完成工业的转型升级。

要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尽快实现从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对于本地区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要尽量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此外,要大力培育外向型产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对外经营。鼓励各行各业创新发展,对接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创新驱动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当然,我们对外开放目的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出口数字的增长,而是要追求出口的质量。如果出口的是能耗高、效益低的初级产品,只会加大我们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那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借机完成自己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这样的对接才是真正的无缝对接。

(三)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优化投资环境,实施服务对接

对外开放的环境好坏取决于我们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必要的前提。李克强总理在谈到自贸区的建设时说,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工作都是自上而下开展起来的,这样的体制的弊端容易造成务虚而不务实,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违背本地实际的情况屡有发生。比如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税收任务而向企业增加摊派,甚至提前预征税收,如此增加企业负担的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设立与经营,政府审批手续繁冗,干预管理过多,都会给企业的运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是我们改革的重中之中,是体现自由贸易的核心原则。政府要把“错装在自己身上的手”还给市场,这是襄阳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完成的自我革新,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完成。

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优化发展环境,建好基础设施,搭好服务平台,只要地方政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栽好了梧桐树,就不愁引不来“金凤凰”。

(四)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引进来:要大力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综合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尽可能多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也要大力引进发展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先进人才、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

引进外资,对于本地经济的成长、就业的增长方面的益处自不待言,同时还能增强竞争的活力,通过与国外产业的竞争刺激国有产业的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得失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只会落后挨打,而对外开放反而会蓬勃发展。中国加入WTO十几年来的经验也充分说明,我们引进国外的产业和产品没有挤垮我们的民族工业,相反,中国的民族工业反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汽车产业为例,入世之初,国人纷纷惊呼“狼来了!”这是对外国先进的汽车工业技术的惊恐,人们担心中国落后的汽车工业会面临灭顶之灾。结果呢,十年过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襄阳的工业腾飞就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日本、法国汽车产业的加入,襄阳的汽车产业不会有今天的规模。襄阳在今后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襄阳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除工业领域外,在更多领域引进外资,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能源、环保、商贸等领域都可以对外开放。

2.走出去:一方面筑巢引凤,另一方面也要远航高飞。要鼓励各级各类企业大力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鼓励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更要创造条件,使我们在国内相对过剩的优质产能输出到境外,乘“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设立的东风,参与到亚洲邻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目前,襄阳市的劳务输出(以化六建公司为代表)主要方向是中亚国家,主要项目在建筑方面,且规模较小。而宜昌葛洲坝集团已经承接巴基斯坦几百亿美元的能源项目。襄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增强实力,另一方面要树立自信,敢于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小微企业要能够选准方向,找准机遇,立足自身,立足创新以特色求发展同样可以走出国门。在这方面,襄阳应该向浙江沿海省份学习,浙江的一个偏僻乡村能够做到家家户户每天向海外发送上千只包裹,成为山区里的电商基地,浙江人可以做到的,襄阳人也应该可以做到。

中国广阔的中西部要扩大对外开放,除了国家的战略支撑外,更加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头脑的开放”。襄阳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借助国家战略走出去,另一方面要树立全球化思维,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全球经济中去。

(五)发挥区位优势,打造“鄂豫川陕渝结合部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襄阳,处“七省通衢”之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东接长江经济带、北临中原经济带、西连西南经济带,时逢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等千载难逢的机遇,襄阳有必要对自己重新定位。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冲,交通枢纽。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之下,襄阳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借国家发展战略东风,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襄阳应该重塑“七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向北连接中原城市群,向东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向西对接西北城市群、渝蓉城市群,从而打造“鄂豫川陕渝结合部的经济中心”。

襄阳的铁路公路网与郑州、武汉、西安、成都和重庆都可以直通,而且直线距离都在500KM以内。

躬逢盛世,襄阳迎来了千载良机,机遇与挑战并存,襄阳的机遇大于挑战。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是最大的机遇,襄阳优越的区位、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质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加以利用,那么就能够抓住机遇,东西南北中都有走出去的通衢大道。相反,如果以“等靠要”的心态犹疑观望的话,那么襄阳既没有处在“一带一路”的核心线路之上,又没有搭上长江干流的航线。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的话,襄阳就是处在战略线路的边缘,有被“边缘化”的可能。这就是襄阳面临的挑战!一旦被边缘化,襄阳将会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海陆空交通线从四周擦肩而过通向世界各地。而如果襄阳能內连外接,这么多近旁的交通线都能途经襄阳,国际物流通道何止千万条!诚如是,襄阳必将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也一定能成为“鄂豫川陕渝结合部的经济中心”!

猜你喜欢
襄阳战略建设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战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