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审美差异探析

2015-03-01 10:57魏清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中西中国画绘画

魏清江

(泉州市第五中学 福建泉州 362500)

中西绘画艺术审美差异探析

魏清江

(泉州市第五中学 福建泉州 362500)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并且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方面也有所不同。在不同文化精神观照下,深入探讨中西绘画审美差异及其深层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绘画 文化精神 再现 表现 现状

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西方绘画写寮,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并且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方面也有所不同。[1]

首先,中西绘画审美艺术的差异。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在这里石壶先生精辟地道出了“画”是再现,“写”是表现。“画”与“写”生动地体现了西方与中国绘画不同的审美趣味:再现与表现。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2]

西方油画,是讲色彩的。尤其像印象派,实际上是一个写实派,很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实际感受。中国画绝对不是这样的。中国画当然也讲“外师造化”,就是“行万里路”,路要走得多,看的多了,“胸中有丘壑”,才能自由组合。组合是概念,因为不是从自然直接写生而来,感觉就少了一些。所以这是两个非常矛盾的东西:一个是非常写实却非常局限;一个是非常概括却非常空洞。中国画对阳光视而不见,根本不看阳光的,只讲构图、构思。西洋画追求色彩斑斓。印象派讲的都是阳光下的色彩,他们没有黑与白,绘画不存在纯粹的黑与白,因为阳光照射以后,白的也不是白的,黑的也不是黑的。因此他们画一匹白马,一匹黑马,白马的阳面是打阳光的,打黄、红等暖色,阴面是蓝的、紫的;黑马的阳面也不是黑的,而变成一种暖色,阴面则变成蓝的了。他们不承认黑白,印象派讲“黑白不是色彩”。但是我们中国画主要是黑白。色彩是次要的,除了工笔画重彩外,一般讲山水画是“浅绛”。浅绛就是水墨已完成了,偶然点一点色彩。[3]

其次,中西方文化精神对绘画的影响。进一步追究形成中西绘画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不难发现,与中西方的文化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的文化精神在把握世界时,追求的是一种重客观理性的、逻辑的方式,体现在艺术追求上,就是自古就注重模仿理论。最早提出“模仿说”的是柏拉图。这种艺术模仿论,对于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使西方艺术的发展形成了重再现的写实风格。[4]

中国古代被称为抒情的大国,这种文化精神在绘画领域的体现就是中国绘画重表现。中国绘画的成熟时期是在魏晋。魏晋时期,佛教东渐,从此,中华民族思想史在儒道之外,又增加了一家,出现了儒道释三家融合互补的局面。中国古代画家大多以儒家的思想来看待绘画的社会功能,但在审美方面大多以道释思想为指导,强调绘画要“悟道”,“修道心”。尤其是唐宋以后,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禅宗的影响下,唐以后的一些画家认为画理如禅理,禅须悟,画也须悟。“宋人则称绘画曰‘墨戏’,明人则称‘画禅’,从宋以后,画、禅几不可分矣。画坛巨擘,如米芾,如荆浩、关仝、董源,如赵孟兆页,如董其昌,如石涛等等,都对禅法有深刻的参悟之功。浩荡洪流,令人惊慑,而其精神的开拓皆仰禅法。以故,无往云:禅宗兴,绘画昌,禅宗萎缩而画坛冷落。中国画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其作品,无不是禅境的示现。如首创中国水墨山水的王维,就是信奉禅学的,他的画都渗透着禅机悟境。[5]

最后,中西方绘画是互相渗透与交流融合的。东西方文化精神尽管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不相往来,没有联系的。纵观中西绘画史也可看出,中西方绘画是互相渗透与交流融合的。比如,中国汉唐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对西方艺术的发展以及19世纪中晚期中国水墨画对西方“印象派”画风的影响,都产生过积极地影响。同时西方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现代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重要地影响。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由于传统的民族心里习惯的熏陶,我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我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只有把握中西绘画根本精神的差异,在发展本民族绘画时,才能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做到既立足传统文化精神,又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探索出自己的创作新路。[6]

[1]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3]【希】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希】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5]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吴冠中.望断天涯路.人民文学.1982(10).

猜你喜欢
中西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