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2015-03-01 10:57孟晨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性格子女家庭

孟晨瑜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3)

浅析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孟晨瑜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3)

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家庭环境,作为微观环境系统之一,对人有普遍、长久的渗透性影响。父母往往是该环境营造的关键人物,是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角色,父母的行为、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间关系等要素会对子女成长中性格塑造产生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 性格 家庭教育 学生成长

一、家庭环境与性格的养成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这个基本概念最早由Vennon提出,他认为:“所谓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为受教育者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所提供的学习条件。”[1]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家庭环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的物质方面的认知,并未涉及深层家庭成员间情感因素的考量。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教育家Belsky才首次提出“家庭系统”的概念,强调家庭环境主客观不可分离的特点,为后来研究家庭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家庭作为微观的环境系统,主要是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氛围。[2]现如今,家庭环境广义上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间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3]

2.性格

(1)性格的内涵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黄希庭等教授对“性格”一词作出如下概述:“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即后天形成的品格。”[4]例如,在生活中人们常以诚实、勇敢、狡诈等作为对一个人内在心理品质的价值评价。在英文中,性格由character一词表示,具有“印记”与“雕刻”的意思,随着后来的发展演变,该词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深层的、固定的人格特质。此外,陈兰萍教授也对“性格”做出了如下阐释:“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5]

(2)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首先,就遗传的生理因素而言,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对人类个体的性格特征产生影响。然而这对个体性格的形成并不起主导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性格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风班风、课外活动、教师榜样、同辈群体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整体的氛围易对学生性格产生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性、主动性、纪律性等优良的性格。

再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复杂且不易控制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事迹被青少年学生所了解、传唱、模仿,自然会对其性格的养成产生作用,对培养积极向上、见义勇为、爱国爱党等个性特征产生积极影响;反之,粗俗低劣的文化媒介,则会使青少年学生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可能使其走上错误的道路。

最后,社会交往活动也会对学生的个性养成、性格塑造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在班级中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在社区中与街坊四邻的交往等,通过种种交往活动,使学生形成自身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从而利于其稳定性格的养成。

(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性格的影响笔者将在下文着重讨论,于此不再赘述)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1.影响学生性格的家庭因素

(1)遗传因素以及父母文化素养

作为一个家庭,从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遗传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可根据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子结构得到全面的解释。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的研究表明,一些特质如害羞、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基因决定的”。[8]所以,子女会从父母身上遗传到某些个性特征,加之后天的长期共同生活,这种家庭的性格相似便会逐渐稳定的形成。

(2)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故有学者称家庭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以下将从国内外广泛存在的几种主流家庭教育方式来进行说明。

首先,溺爱型教育方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面对着“四二一”的家庭格局,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便开始广泛存在。独生子女拥有着来自多方面的关心与爱护,对于物质生活方面可谓有求必应,对教育资源有充分的占有,但长此以往若不加以适时教育引导,便会容易使其形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性格,反而对其良性的发展与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严厉型教育方式。近年来,“狼爸”、“虎妈”等名词广为流传,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然而2015年3月10日就有湖北黄冈的新闻称“虎爸强迫儿子放炮练胆孩子被吓出癫痫病”,[6]这无疑是一个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所酿成的悲剧。研究表明,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在使孩子形成独立、顽强的性格特点的同时,也有可能造就怯懦、缺乏自信心、盲从等消极一面。

再次,忽视型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忽视纵容,是教育中的一大禁忌,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就曾说:“殷勤教育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讨论,不付出勤勉的劳动而能把儿童教育成人,那是不可想象的”。[7]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忽视,存在很多种状况,例如,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民主型教育方式。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提倡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以平等的视角与子女相处交流,尊重子女的人格,不以体罚、责骂、训斥等为手段教育孩子,做他们的朋友与玩伴。这样以温暖、理解与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利于其独立人格的培养,容易使其形成开朗、大胆、有毅力与创造精神等的积极性格特征。

(3)家庭结构及成员间关系

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愈来愈快,人们的心态随之浮躁不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从大城市中逐年攀高的离婚率便可见一斑。毫无疑问,破碎家庭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子女,内心的安全感、温暖感、幸福感都会大受伤害,这是任何物质手段都难以弥补的。于此笔者认为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成员间相处是否和睦融洽,都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会使他们形成更为完整的人格,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更全面的积极作用。

(4)家庭经济及社会地位状况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家庭的经济及社会地位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乃至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相关联系,一般来说,监护人为专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愈能采取更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家庭环境氛围也更好。[8]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所展现的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它的衡量涉及家庭中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显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资源的占有程度是不一样的,而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亚文化环境中的学生,其性格差异也明显存在。

2.家庭环境在学生性格塑造中暴露的问题

(1)家庭环境教育缺失

现如今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迫使许多家庭的父母不得不为生计而奔劳,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便“顺理成章”忽略了自己对子女所应承担的责任,认为自己力不从心,提供孩子吃穿即可。孰不知,家庭对于学生性格、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学校提供的理论教育。青少年时期是良好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环境教育的缺失万万不可。

(2)家庭代际联系缺失

通常情况下,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应当是孩子的父母,而如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爷孙式家庭”数量不断上涨。即便何种无微不至,也无法弥补父母缺席所致不完整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局限。他们对孩子也仅仅只能停留在“照看”的阶段,加之做祖辈的人往往慈爱心强,希望给孩子多一些的爱和关怀,过了度就变成了溺爱。此外,他们难以避免的凭借自己的老经验办事,思维的定式以及必要沟通的缺乏,难免会使其与孩子产生冲突。长此以往,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则容易产生封闭、脆弱、敏感、怯懦、过分自尊等性格问题,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

(3)重智轻德,家庭环境教育失衡

“智育”与“德育”本该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在儒学经典中对人的衡量中“德”甚至比“智”占到更大的比重。同理,在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时,应更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对子女品德、性格塑造。在大量的家长眼中分数意味着一切,考试成绩的高低、名次的先后成为他们衡量孩子将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他们过于集中的把精力放在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使得家庭整体的环境氛围紧张且充满压力,而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德与行为习惯造就等方面的责任。

(4)家庭高压环境,教育方式失当

严厉的管教方式、过高的期望往往都会给学生的身心以巨大压力,在很大一部分家庭中,传统的封建家长作风盛行,忽视孩子的自尊与独立的人格,一味的要求子女服从他们所制定的规则,没有应用的民主、平等氛围;更有甚者,一旦孩子做错事或未达到他们所制定的目标,便动辄打骂、训斥、对孩子拳脚相向。长期面对这样高压的家庭环境,久而久之便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他们相比其他同龄人就更加冷漠、胆小,甚至对交往中的其他人也产生敌意。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无疑是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付诸努力的。每个人的性格也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变得具有差异。“昔孟母,择邻处”启示我们,对于子女人格品质的形成,家庭外环境的优劣同样重要。于是怎么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内、外环境,使之有利于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拥有良好道德品质与健全人格、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是每位父母都应重视的大事。

2.注重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不谙世事的孩童,他们通常都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家庭中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们学习与效仿的典型,因而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个性特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性格的塑造。在平时生活中,父母长辈应有意识的将正确的价值观灌注给孩子,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成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榜样,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注重其端正品行的形成,开朗活泼的成长。

3.遵循教育规律,采用科学教育方式

前文对四种国内外主流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分析,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是迥异的,而如今被国内外社会主流所公认的科学教育方式应当是民主宽容型的。心理学家拉特克的研究表明,在民主宽容氛围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情绪更加稳定,懂得关心、理解他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这就要求父母应当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家长作风,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合理的教育观、成才观。

4.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和睦夫妻关系

在一个家庭中,融洽的亲子关系、和睦的夫妻关系是对家庭环境整体氛围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亲子关系是孩子进入社会所有人际关系的起点,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就成为了和谐亲子关系形成的基础,在接触交流之中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其教育也将更具针对性,孩子则会更加信任父母,真正把父母当做朋友,对其良好性格塑造产生有利的、推动性的作用。而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内所有关系的核心,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整体命运。这就要求夫妻双方应同心同德,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保持优良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家庭环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孩子作为未来的希望,在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积极向上的性格也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每一位家长,在供应子女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用爱与关怀为其筑就一个温暖的港湾,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6):111-112

[4]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61

[5]陈兰萍,李西彩.现代心理学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6] http://news.sohu.com/20150306/n409405153.shtml

[7]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2):23-24

[9]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性格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猫的性格爪知道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性格描绘词